【中医学】9 方剂-1

【1-方剂与治法】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及治法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法度的对药物进行组合用以防止疾病的工具。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治法是针对不同的病证,通过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而制订的基本治疗方法,如常用八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方剂从属于治法,治法是应用方剂和创造新方的理论依据,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因此,发是方的理论依据,方是发的具体运用,不能有法无方,也不能有方无法。方与法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学习方剂学,既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方,又要掌握其治法,以便指导临床实践,从而提高疗效。

【2-方剂的基础知识】

药物的功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其原有功能,消除或缓解其对机体的不利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各药按要求组成统一整体,才能适应治疗复杂病证的需要,这样既显示了药物配伍的优越性,又体现了方剂组成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是根据病情需要,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原色,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剂量而组成的。

    方剂的组成原则是君、臣、佐、使。即以君、臣、佐、使来说明方剂中药物配伍的主次关系和用药原则。

    1、君药    是针对主因、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是方中不可缺少的主药。

    2、臣药    作用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因、主病或主证;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3、佐药    其作用有三,一是配合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二是用于消除或减弱君药、臣药的毒副作用;三是反佐作用。即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在病重拒药时起相成治疗作用的药物。

    4、使药    其作用有二,一是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引经作用;二是能调和诸药的调和作用。

【二、方剂的组成变化】

    君、臣、佐、使是遣药组方必须遵循的原则。具体药物的选择、配伍的安排、药量的大小、剂型和服法的要求等,都应与病情变化、体质强弱、年龄大小、四时气候、地域环境相适应。因此,遣药用方又应有充分的灵活性。只有原则性与灵活性在具体运用中统一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1、药味加减变化

    药物是决定方剂的主要因素。因此,方剂中药味的增减,必然使方剂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方剂功能的改变,甚至方剂名称也随之改变。这种变化适应于临床上选用成方,有利于成方变化后更切合新的病情。例如补血养血的四物汤主治血虚证,所以用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如果加上人参、黄芪就成了气血双补的圣愈汤,主治气血两虚证,症见面色苍白,心悸怔忡,气短懒言,乏力,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细弱等。再如四君子汤与理中丸,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组成,两方只是干姜与茯苓的区别,但是两方功效主治却显著不同。即理中气侧重温中祛寒的功效,主治中焦虚寒证;四君子汤则着重于健脾补气作用,主治脾胃气虚证。因此在临床上选用成方时,一定要注意所致病证的病机、主证,灵活加减应用。

    2、药量加减变化

    药量加减变化是指方剂中药物相同,但根据病情增减某种药物的量就能使原方的功能与主治随之而变,方名也随之改变。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二者的药物同为大黄、枳实、厚朴,但小承气汤用大黄四两、枳实大者三枚、厚朴二两组成,具有轻下热结之功,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而厚朴三物汤以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厚朴八两组成,具有行气除满之效,主治腹满痛、气闭不通。由此可知两方之所以不同,缘由理气药剂量多少而异。

    3、剂型更换的变化

    中药剂型种类较多,且各有特点。一个方剂由于剂型不同,其治疗作用亦有区别。即丸者缓慢,适应于慢性病,缓缓图治;汤者迅速,适应于急性病,峻猛攻之,适应于新感之疾,散发祛之。

【3-常用方剂】

【一、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以疏散表邪、解除表证的方剂,称为解表剂。属“八法”中的“汗法”。

    表证,系六淫之邪侵袭肌表而致,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苔薄,脉浮等。由于此时邪气清浅,所以可用解表剂“汗而发之”,使邪从肌表随汗而解。因表邪有寒热之分,人体有虚实之异,故解表剂通常又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大类。因此解表剂还可用于治疗麻疹、疮疡、痹症初期及水肿见有表证者。

    应用解表剂发汗时,应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遍身微汗为佳,不易过汗。若汗出不透,则病邪不解;若汗出太多,则易耗气伤津,甚至导致亡阴、亡阳。若表邪未解、又见里证者,应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若表邪已尽,或已入里,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或自汗、盗汗、虚性水肿、出血、吐泻、失水等,均应慎用或忌用解表剂。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一)辛温解表剂】

    凡以辛温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辛温发汗、疏风散寒作用,用以治疗风寒表证的方剂,称为辛温解表剂。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麻黄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 9 g    桂枝 6 g    杏仁 9 g    炙甘草 3 g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腠理闭塞,经脉不利,故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肺气失宣,影响肃降,故肺气上逆为咳喘。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袭表之象。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桂枝温经散寒,既能助麻黄发汗解表,又能解除肢体疼痛为臣;杏仁降肺气,助麻黄平喘治疗兼证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四药合用,共成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运用本方的依据是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临床可根据不同病情,加减应用。

    1、外感风寒,鼻塞咳嗽,气促多痰,可用本方去桂枝,功专宣肺止咳,名为三拗(niù)汤。

    2、外感风寒,兼有里热,症见寒热俱重,烦躁,可用本方加石膏、大枣,发汗解表、清热除烦,方名大青龙汤。

    3、外感风寒湿,恶寒无汗,骨节烦痛,可用本方加白术以除湿,方名麻黄加术汤。

    【使用注意】    本方为发汗峻剂,凡表虚有汗,外感风热,体虚外感等均不宜使用。

    【歌诀】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使,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桂枝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 9 g    芍药 9 g    炙甘草 6 g    生姜 9 片    大枣 4 枚

    【功效】    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主治】    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流清涕,鼻鸣干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

    【方解】    本方证是因风寒客表,营卫失和所致。卫阳不能固表,则肌表空疏而恶风;营阴不能内守,则汗自出、脉缓;风寒入于肌表,正气鼓邪外出,故见发热、头痛、脉浮等症。方中以桂枝解肌表而通阳气,为君药;辅以白芍敛阴和营,使桂枝辛散风寒而又不致伤阴为臣药,二药同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使表解里和;生姜助桂枝以辛散卫分表邪,大枣助桂、芍而和营血,姜枣配合,又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功,共为佐药;炙甘草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和桂枝以解肌,和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以上诸药,合而成为辛温解表,调和营卫之剂。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剂,本方适用的依据是恶风发热,有汗,脉浮缓。亦适用于营卫不和的内伤杂证和妇科病。

    临床可根据不同病情,加减运用:

    1、太阳病,项背强强,汗出恶风者,本方加葛根以解肌舒筋,方名桂枝加葛根汤。

    2、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本方加厚朴、杏仁以解肌发表、下气平喘,方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辛温,且以调和营卫为主,故对风寒表实证、温病初起、风热表证及表瘀里热证等,均不宜适用。

    【歌诀】    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自汗恶风颈项痛,调和营卫此为功。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组成】    荆芥    防风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甘草各等份

    【功效】    发汗解表,散风除湿。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表证。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身困重酸痛,鼻塞流清涕,无汗,咳嗽痰白清稀,脘腹闷胀,舌苔白薄腻,脉濡或浮。

    【方解】    本方证为感受风寒湿邪之表寒挟湿证。邪气犯于肌表,卫阳被遏,气机被阻,故恶寒发热,无汗,头身沉困酸痛;湿邪阻碍中焦气机,故脘腹闷胀;寒邪束肺,宣肃失常,故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方中荆芥、防风相须为用,辛温解表,祛风胜湿,并为君药;川芎行血祛风止痛,柴胡辛散解肌,合用助荆芥、防风祛外邪,止疼痛,并为臣药;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枳壳、桔梗、柴胡、茯苓行气化痰,除湿止痛,治疗各种兼证,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配合茯苓和中健脾化湿为使药。全方共奏发汗解表,散风除湿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辛温解表的常用方。凡外感风寒湿者皆可运用。临床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咳嗽痰多,脘腹闷胀,脉浮为使用依据。

    本方去荆芥、防风,加人参、生姜、薄荷以益气解表、散风祛湿,方名人参败毒散,喻昌用于治外邪陷里而成痢疾者,使陷里之邪从表出而愈,称为“逆流挽舟”法。

    现代多用于治疗感冒、流感、外科感染及痢疾初起等属外感风寒湿邪者。

    【使用注意】    本方多为辛温发汗剂,药性偏于辛温香燥,暑湿、湿热蕴蒸肠中而成痢疾,或非外感风寒湿邪者,均不宜服。

    【歌诀】    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发汗解表祛风湿,时行感冒有奇功。

    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 9 g    芍药 9 g    干姜 3 g    五味子 3 g    甘草 6 g    桂枝 6 g    半夏 9 g    细辛 3 g

    【功效】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解】    本方证因素有痰饮,复感风寒所致。风寒外袭,皮毛闭塞,卫阳郁闭,营阴郁滞,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外寒引动内饮,水饮内迫,肺寒气逆,故喘咳,痰多而稀,甚则水饮溢于肌肤而为浮肿;苔白滑而脉浮者,均为外寒内饮之象。

    方用麻黄、桂枝发汗解表为君,除外寒而宣肺气;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助君药以解表为臣药;五味子酸收敛气,芍药养阴,以防耗伤肺气,温燥伤津,半夏燥湿化痰降浊,同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兼佐使之用。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外寒内饮证的重要方剂,临证当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苔白滑,脉浮为用方依据。临床上但凡咳喘、痰多清稀而有泡沫、舌淡苔白滑者,有无表证,皆可使用。

    【使用注意】    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者禁用。

    【歌诀】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juān)饮效堪夸。

【(二)辛凉解表剂】

    凡以辛凉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辛凉宣透、疏风散热作用,用以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方剂,称为辛凉解表剂。代表方如桑菊饮、银翘散等。

    银翘散(《温病条辨》)

    【组成】    金银花 9 g    连翘 9 g    薄荷 6 g    荆芥穗 6 g    牛蒡子 9 g    淡竹叶 6 g    淡豆豉(chǐ) 6 g    桔梗 6 g    芦根 9 g    甘草 3 g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    表热证或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浊涕,头痛口渴,咳嗽、痰黄粘稠,咽红肿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    本方证为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温热之邪入侵肺卫,卫气被郁,肺气失宣所致。因其温热毒邪较重,故方中用金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为君药;荆芥、淡豆豉发汗解表,助君药疏散在表之邪为臣药;牛蒡子、薄荷、桔梗疏风散热、宣肺祛痰、利咽消肿、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淡竹叶甘淡、清热除烦、利尿泻热,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既解表热,又清热毒,共奏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故能治疗温病初起,温热毒邪较重之证。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风热表证的常用方剂,有“辛凉平剂”之称。可广泛用于温病初起的表热证。运用本方的依据是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使用注意】    风寒表证忌用。不宜久煎。

    【歌诀】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痊。

    桑菊饮(《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 9 g    菊花 9 g    杏仁 9 g    连翘 9 g    薄荷 6 g    桔梗 9 g    芦根 12 g    甘草 3 g

    【功效】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表热证。症见身热不甚,咽红口微渴,但咳嗽较重,痰黄,流浊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方解】    本证为风热之邪入侵肺卫,肺失宣肃所致。邪轻味浅,故发热不甚;卫表被遏,宣发失常,肺气上逆遏咳嗽较重。方中桑叶、菊花甘凉轻清,宣散上焦风热,共为君药;薄荷、连翘疏风清热,助君药宣散上焦风热为臣药;桔梗、杏仁一升一降、宣肃肺气以止咳化痰,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诸药,又与桔梗相配祛痰利咽,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既解表热,又止咳嗽,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

    银翘散与桑菊饮都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剂,两方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五药,但银翘散有金银花、荆芥穗、豆豉、牛蒡子、竹叶透表清热之力强;桑菊饮有桑叶、菊花、杏仁肃肺止咳之功大,故吴鞠统称桑菊饮为“辛凉轻剂”,银翘散为“辛凉平剂”。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风温或风热犯肺证的常用方剂,有“辛凉轻剂”之称。使用本方的依据是表热不重,但咳、口微渴。

    1、风疹初起,用本方加蝉蜕、白蒺藜治疗。

    2、外感风热咳嗽证、肺炎初起及支气管炎见咳嗽气促者,可用本方加减治之。

    3、本方加白蒺藜、决明子、夏枯草治流行性结膜炎。

    【使用注意】    本方为辛凉解表剂,风寒表证忌用。不宜久煎。

    【歌诀】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 6 g    杏仁 9 g    石膏 24 g    炙甘草 6 g

    【功效】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    表邪化热犯肺之咳喘证。症见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煽,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者。

    【方解】    本方证是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所致。风热袭表,表邪未解而入里,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邪热壅盛,故身热不解,汗出,口渴,苔黄,脉数;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故见咳逆气急,甚或鼻翼煽动。治当辛凉透邪,清热平喘。方中麻黄解表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热,并以其辛甘大寒制约辛温之麻黄,使其宣肺平喘而不助热,共为君药;杏仁助麻黄止咳平喘为臣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本方与麻黄汤组成上仅一味之差(石膏与桂枝),但立法上辛凉与辛温迥异。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之喘,麻杏石甘汤主治风热壅肺之喘。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外邪未解,肺热喘咳的常用方剂,有“辛凉重剂”之称。使用本方的依据是:发热,喘咳,脉数。

    【使用注意】    风寒实喘,虚证喘逆禁用。

    【歌诀】    伤寒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发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二、泻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或有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以治里实证的方剂,称为泻下剂。属于“八法”中的“下法”。

    里实证的病情有轻重,病程有长短,人体素质又有虚实的差异,因此,泻下剂在具体用法上又有峻下与缓下之分,攻补之先后或攻补兼施的不同。

    泻下剂以攻伐为主,太过则易伤正气,故应中病即止。表证未解,里证未实者,不宜用。对年老体虚、孕妇及产后津亏引起的便秘慎用或禁用。

【(一)峻下剂】

    具有泻热通便作用,适用于里热与积滞互结之实热证,因泻下作用峻猛,故称为峻下剂。代表方如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    大黄 12 g(后下)    枳实 15 g(先煎)    厚朴 15 g (先煎)    芒硝 9 g (溶服)

    【功效】    峻下热结。

    【主治】    ①阳明腑实证。症见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脘腹胀满,硬痛拒按,舌红苔黄厚或焦黑燥裂,脉沉实。②热结旁流证。症见下利稀水,秽臭,腹痛拒按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等。

    【方解】    本方证是由实热与积滞内结肠胃、热盛而津液大伤所致。邪热与倡导糟粕()结滞,故腹满胀痛,硬结不通;阳热炽盛,则身壮热,谵语狂躁;热极迫津妄行,则下利稀水。至此,非峻下通腑,不足以泻热救阴。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积滞为君;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软坚润燥为臣;君臣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枳实、厚朴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助硝黄推荡结滞,以加速热结排泄,共为佐使。本方有急下实热燥结之功,起到“釜底抽薪”“急下存阴”的作用。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剂,运用本方的依据是痞、满、燥、实及苔黄,脉实。

    1、无燥结者,去芒硝,即小承气汤。能轻下热结,作用较缓。主治以痞满为主,燥证不甚之阳明腑实轻证。

    2、无脘痞腹满、腹痛拒按者,去枳实、厚朴,加甘草,即调胃承气汤。能泻热和胃调中。主治阳明燥热内结而无痞满之证。

    【使用注意】    本方作用峻猛,易伤正气,用时宜中病即止,勿使过量;对气虚阴亏,孕妇即年老体弱者均不宜用。

    【歌诀】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秘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大黄牡丹汤

    【组成】    大黄 12 g(后下)    牡丹皮 9 g    桃仁 9 g    冬瓜仁 30 g    芒硝 9 g(溶服)

    【功效】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症见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局部肿块,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发热恶寒,或呕吐,舌红苔或腻或黄,脉滑数或弦数。

    【方解】    肠痈一证,多由热毒蕴结,血瘀停滞于肠中所致。热毒与气血互结成痈,不通则痛,故右少腹疼痛拒按,甚成肿块;小便自调,无淋漓不畅之感,则知其病不在膀胱而非淋证;喜屈右足而不伸,伸则痛剧,是为缩脚肠痈;发热恶寒,是肠痈初,气血郁滞,营卫失和使然;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为热毒内蕴之征。《成方便读》说:“病既在内,与外痈之治,又自不同。然肠中既结聚不散,为肿为毒,非用下发,不能解散。”故治法宜泻热解毒,破瘀消痈。方中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郁结之毒为君;丹皮苦辛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助君药泻热破瘀,是为臣药;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实热,使之速下,桃仁活血破瘀,合丹皮散瘀消肿,共为臣药;冬瓜仁甘寒滑利,清肠利湿,引热毒从小便而去,并能排脓消痈,为治内痈要药,是为使药。综观全方,合泻下、清利、破瘀于一方,热毒得清,郁滞得散,肠腑得通,则痈消而痛止,为治热毒瘀滞肠痈的有效方剂。

    《金匮要略》云:“脉洪大者,脓已成,不可下也。”但在本方的的用法中又说:“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后世医家对此认识不一,现在一般认为肠痈初起,证属热毒血瘀之实证者,脓未成或脓成未溃,均可用之。

    【临床运用】    使用本方依据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拒按,按之反跳痛,右腿屈而不伸,舌红苔黄、脉数。

    1、若热毒较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酱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血瘀较重者,加赤芍、乳香、没药以活血祛瘀止痛。

    2、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胰腺炎、急性盆腔炎、输卵管结扎后感染等属湿热、热毒瘀滞者。

    【使用注意】    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质过于虚弱者均应慎用或忌用。

    【歌诀】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然,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大黄 12 g    干姜 9 g    当归 9 g    熟附子 6 g    人参 6 g    芒硝 6 g    甘草 6 g

    【功效】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    脾阳不足,寒积便秘。症见大便秘结,腹痛冷痛,手足不温,口不渴,苔白,脉沉弦而迟。

    【方解】    本方证为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寒湿冷积阻于肠间,寒凝气滞,阳虚失运,腑气不通,则便秘,腹痛;脾阳不足,不能温煦四肢,则手足不温;脉沉弦而迟是寒积阳虚之象。治宜攻逐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中附子温补脾阳,祛除寒邪;大黄泻下,功逐积滞,且得附子相配,而具温下之功,共为君药。芒硝、当归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阳祛寒,均为臣药。人参和甘草益气补脾,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功。

    【临床运用】    本方为治疗阳虚寒积证的常用方剂,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而迟为使用依据。

    【使用注意】    热结和阴虚便秘者忌用。

    【歌诀】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二)缓下剂】

    具有润肠通便作用,适用于邪热伤津,或津亏热盛,或老年津枯,或产后血虚所致肠燥便秘证的方剂。因泻下作用和缓,故称为缓下剂。代表方如麻子仁丸、增液承气汤。

    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    麻子仁 500 g,芍药 250 g、枳实 250 g、杏仁 250 g、厚朴 250 g、大黄 500 g。研末,炼蜜为丸,每服 9 g,日 1 ~ 2 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    肠燥便秘证,症见大便秘结,入而难解,口干,舌苔少津,脉细。

    【方解】    本方证乃胃有燥热,脾津不足所致。由于津液不足,肠湿濡()润,故见大便干结难下;津亏不能上承则口干苔燥;津亏血少则脉细。方中火麻仁质润多脂,养血润肠通便为君药;大黄通便泄热,杏仁降气润肠,白芍养阴合里,共为臣药;枳实、厚朴下气破结,加强降泄通便之力为佐药;蜂蜜能润燥滑肠,为使药。合用为丸,可使药力缓和持久,热去津回,则大便渐通。如此配伍,润中有泻而不腻,泻中有润而不峻,故为缓下实热燥结之良剂。

    【临床运用】    本方为润肠通便之常用方。临证除见大便干燥难解之主症外应以病势较缓为使用依据。

    现代常用于习惯性便秘,痔疮便秘,肛肠外科手术后大便燥结等属肠燥便秘者。

    【使用注意】    本方虽为缓下之剂,但由于有大黄、枳实等破瘀荡涤之品,故孕妇不宜用。

    【歌诀】    麻子仁丸治脾药,枳实大黄麻杏芍,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确。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组成】    玄参 30 g    麦冬 25 g    细生地 25 g    大黄 9 g    芒硝 4.5 g(溶服)

    【功效】    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主治】    温热病热结津亏证。症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方解】    本方证是湿热病,热结肠胃,津液耗伤所致。肠腑失润,传导失常,以致燥屎不行,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者,乃热伤阴亏之征;下之不通是津液亏损、无水行舟。是故非养阴不能润肠,非增液不能下燥结。方中玄参、生地、麦冬(即增液肠)甘寒濡润,滋阴增液,润肠通便共为君药;配伍芒硝、大黄咸苦润降泻下,为臣药。滋阴增液为主,泻热通便为辅。使津液得复,燥屎得润而下,此即所谓“增水行舟”之法。

    【临床运用】    本方专为温病热结阴亏治便秘而设。以燥屎不行,下之不通,口干唇燥,苔黄,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急性传染病高热、便秘、津液耗伤较重,以及痔疮日久、大便燥结不通,属热结阴亏者均可应用。

    【使用注意】    本方仍属泻下苦寒剂,故气虚、血亏便秘及脾胃虚寒者,孕妇禁用。

    【歌诀】    增液承气玄地冬,硝黄加入力更雄,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

    剂川煎(《景岳全书》)

    【组成】    当归 9 ~ 15 g    牛膝 6 g    肉苁蓉 6 ~ 9 g    泽泻 5 g    升麻 3 g    枳壳 3 g

    【功效】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    肾虚便秘证。症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常,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解】    本方证因肾虚开合失司所致。肾司二便,肾阳虚弱,气化无力,津液不布,故小便清长;肾虚精亏,肠失濡润,传导不利,故大便秘结;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膝酸软。治宜温肾养精,润肠通便。方中肉苁蓉温肾益精,暖腰润肠,是为君药;当归养血和血、润肠通便,牛膝补肾强腰、行善下行,共为臣药;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泽泻渗利小便而泄肾浊,共为佐药;升麻使清阳上升,浊阴自降为使药。

    【临床运用】    本方是治疗肾虚便秘的常用方,以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为证治要点。

    【使用注意】    热邪伤津,阴虚便秘者忌用。

    【歌诀】    剂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u/3765607/blog/1834862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医学】9 方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