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后即燃
- 概率系统的艺术
- 系统思维:非线性的视角
- 气度:成功者思维、失败者思维的认知差
- 重启:高手思维、普通人思维的认知差
- 概率思维:少做蠢事
- 狭隘:富人思维、穷人思维的认知差
- 科学决策: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 量化:工程师思维、普通人思维的认知差
- 系统:主角思维、配角思维的认知差
- 系统问题
- 系统解决
- 精准休息:顶尖高手思维、高手思维的认知差
- 战略性休息:正念冥想
- 活在未来:大哥思维、小弟思维的认知差
- 预测未来:最好的预测就是创造
- 有色眼镜:哲学家思维、老百姓思维的认知差
- 连续的输赢:这一次的输赢,这一生的输赢
- 深度关系:我赏识你呀
- 闲暇时光:为学而学
- 绝望疗法: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富二代的认知差
- 人脑运作与篡改
- 黑客思维
- 求生意志:强者道德、弱者道德的认知差
- 认知与认知飞轮
- 第一座山与第二座山
我们似乎总是没有准备好,知识不够,经验不够,智慧不够、理性不够,时机也总是不对。
别人的想法和行为也无法预计,付出不总是有回报,虽然愿意非常努力,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发力。
真丧啊。
可现实就是现实,本身不存在丧与不丧,但直面现实绝对不是丧。
直面现实必然不轻松,与它周旋需要 ALL IN 一个人的激情、专注、专业。
我再次追溯 ta,这次不再是毫无头绪,我发现了一些根本的性质。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不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这是我寻找 ta 的过程,也是我对各种因素的追求和诚意。
因为我对自己评价相当低,我觉得自己真的是一个浑身都是毛病的人,所以诞生了一篇这么奇特的文章。
也许正是这种心理状态,才倒逼着我想变得更好吧。
当然,不管想做好什么事,停止责备自己都是不错的第一步。
遇事不内耗,思考一下接下来怎么办,像捕猎的狮子一样生活。
可救赎从来不是一场机遇,不该奢求某次的机遇就改变命运,一定是通过有意识的选择和努力,为自己构建一个好的长期环境于是总能轻松发挥。
所以,我追求的是一个好的长期环境,而不是某一次的目标,我把这种环境称为系统。
系统,意指你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 经常性的行为、连续变化的东西、一种生活方式。
系统思维,关注点在自己的系统,而不是“成功”这个目标。
比如减肥:
如果关注减多少斤这个目标,是很难真正达成那个目标的,目标达到了说不定会反弹的更厉害;而应该把关注点,放在饮食方案上。
食物是燃料,它让我们更可能运动;而运动,即能恢复能量又能改善情绪。
如果你管理好自己的饮食,你会更想运动,继而去运动…所以,身体健康甚至心理健康的起点是【健康饮食】。
一旦你找到了正确的饮食方法,你的能量水平就会增加,你的系统时时刻刻都在自组织,有很强的抗压性和动力。
能量水平的提高,会让你又会入迷一件事情了,这件事情就是锻炼身体,越来越喜欢运动。
如果你学一下健身的知识,世上从此就多一个健身教练,少了一个减肥的人!
因为肥胖是由人现在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所以减肥的本质,是换一种人生。减肥成功的标志,是你换上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再抽象一层,人类距离彻底攻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还有多远?
这个问题就不对。
你想,这些病是怎么来的?
是人长期生活方式不健康,胡吃海塞不锻炼积累出来的,怎么可能通过一颗神药就药到病除呢?
治疗这些病,其实本质上是重构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本身,这不是医生和药厂单方面的任务啊。
回看这几年我做失败的个人计划和项目,大多都是那些我刚进行了一点努力就要求看到回报的(目标导向),我本来就不聪明,所以我很惘然。
终于,我找到了一份指南。那份指南叫:【系统思维】。
⑴ 乔布斯和盖茨说:这是专注;
⑵ 亿万富翁李笑来说:注意力比钱重要;
⑶ 计算机科学家吴军说:上帝喜欢笨人;
⑷ 哲学家周国平说:状态比目标重要;
⑸ 爱因斯坦说: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其实他们说的都是一样的呀,只是书面表达不同。
神秘的是,他们认为这是他们成就的关键。
我也太厉害了我叉会儿腰。
其实人应该有一个系统(体系),而不是目标。
系统可以这样理解,你可以问自己:“我能够培养出哪些持久的技能或者人际关系”,而不是“我可以取得什么样的短期目标”。
前者具有强大的滚雪球效应,而后者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以前我经常给自己定目标,任务框打勾的那一刻的确很爽,但有强烈目标对人的成功可能不仅没有好处,而且可能还有坏处:
可人为什么还要给自己定目标,还要不断强化自己的目标呢?
心理学解释为,人之所以如此重视目标,是因为他们惧怕“不确定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形成了系统。
系统呢,类似一个养成游戏,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而不是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
为了这个系统,您可以做各种项目,您可以要求自己养成什么习惯,您要的不是某个具体事件的成败,而是【 发展 】这个系统。
博客写作,就是一个系统。具体哪篇文章能不能获得收入,有多少读者阅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让这个系统不断地发展。
写博客没有任何具体的目标,这恰恰是系统的特征。
写博客的时候,只知道这个博客壮大起来就会有各种可能性,但是完全没有任何具体的目标,也并没有事先规划好到什么时候去 CSDN 开专栏…… 系统有了,一切都自然发生。
如果以系统导向,不管从事行业的命运怎样,我感觉自己每天都在成长。
毫不夸张的说,我每天都是带着同一个想法醒来,关掉闹钟,揉揉眼睛,驱走睡意,对自己说:今天是最美好的一天。
就目标导向的人生和系统导向的人生而言,我偏爱系统导向,因为有系统的人永不懈怠,但又没目标那么累。
所以说,人应该有一个体系… …但并不是说有体系就一定会成功。
列目标可以让自己在别人面前表现得足够好,成功这个状态当然是最令人向往的了,而体系在意的恰恰不是成功,更在乎的是自己的变化、自己的进步,所以他们并不在乎,或者说 “没那么在乎” 自己当前的表现;知道任何学习、改变、进步,都是有个过程的,在早期的时候步履蹒跚、跌跌撞撞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持续刻意练习,就一定会有进步与变化,最终都会好起来的。
成长 > 成功,所以,系统 > 目标。
如果一个事情重要且不容易,那么不自信的人根本不会开始做,能力不行的人做一两年就做不下去了,聪明人第三四年通常会放弃因为选择太多,五六年要没起色很多任劳任怨的人也会坚持不下去。所以如果真的能把一件事持续地做个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你就会环顾四周发现自己怎么突然就赢了。
系统”,这是一个气度问题。
试问有多少人能做到,没有节点式的职业规划,没有具体目标,不计回报,长时间地去发展这么一个系统。
也许在曾经的很多年里,在写作不能带来什么收入的情况下,依然会有人花很多时间用自诩的专业作家的精神写博客。
从来没主动给任何媒体投过稿,从来没向任何名人求推广,从来没计划过哪年出书、哪年全职写作,只是把写作当成严肃的业余爱好… …
就是这么坚持着,坚持不一定成功,坚持到底却一定成功。
要恰好这件事你还挺喜欢,连过程都挺享受的话,那简直相当于作弊了。
可是有兴趣的人太多了。每个人都对某一方面的事情感兴趣,但是,光有兴趣肯定是不够的。
发展一个系统,不但需要你做“好玩”的事儿,还需要你做很多“不好玩”的事儿。真的,不是做每件事情都需要回报,也不是做每件事情都能得到即时的回报。
系统,不为任何具体目标所束缚,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纯粹的理想,才能让人保持一贯的热忱去坚持和践行,这就叫气度。
“兴趣”,是个被高估了的素质,“气度”,是个被忽略了的素质。不计较得失,心里有一件“大”事,我特别佩服有这样气度的人。
日复一日,虽千万人倦怠而吾往矣,才有机会成为极少数的人。
也许牛人不是因为TA有钱了,然后才有了高效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正是因为TA持续的学习、成长,让TA总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才有了他如今的成就。”
知道为何,就能忍受任何。
做这些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把这些普通的事长久地坚持下去。
问题来啦,这些牛人是不是天生的,就是属于特别能坚持的人呢?
其实是生活上很小的一个细节,是关于如何清醒地开始和结束每一天。
晚上要结束这一天的时候,这些人又会盘点这一天,总结一下,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一天,都给了自己一个积极的开始,和一个经过思考的结束。
晚间流程:想想明天可以完成的大事。
想一想,哪些事情会让明天变得精彩、充实?
1.___ 2.___ 3.___。
对于很有挑战的工作,如果没有安排好时间,人们就会拖延到最后一刻去做。可以在前一天晚上确定第二天的最重要的挑战,把它作为第二天的首要任务。
早间流程:早上给自己积极的暗示,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开始。
“我今天又能做什么特棒的事?”
重启其实是向您提出了两点要求:
昨天的情绪不要带到今天这 24 个小时,专注更有价值的事情,也就是说做对你未来有用的事。
这件事只有在温和宽松的环境才能实现,如果有
我挺佩服我家的狗,每天见到主人,都跟第一次见初恋般兴奋。
牛逼的生物,不管遇到什么打击,都可以若无其事地站起来。ta们前一天不管多累,第二天早上都能满血复活,总是直面现实,非常理性,摆脱了各种情感纠葛,辞旧迎新。
所以,我们在左手的掌心处,为自己增加一个按钮。每当,
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人们很容易小题大做,陷入自己讲述的故事中无法自拔,认为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取决于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败,虽然在 5年 或 10年 后您可能根本不记得发生过这件事情了。
这种表面看来生死攸关的事情可能是糟糕的成绩、能否上大学、男女关系、离婚、失业,或者是遭受互联网上的攻击。
其实这些都只是人生的一面,比如你在城市里每天要跟很多人打交道。健身的教练,口语的老师,飞机上的空姐,餐馆的服务员,他们跟你只是临时的合作关系,但是你有时候会对他们产生感情。你想和他们交往,你想知道他们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可是当你主动提出要跟人交朋友的时候,你发现人家根本不想和你交朋友,他们只把你当做服务的对象而已。
每当这种时候,就要摁下左手心的重启键,精神重启。
一个人不是靠一次的击球,而是靠整个系统、靠概率来获得胜利的。
一个球打得好坏,一件事情的得失,并不影响全局。
关键在于,一个球打完了,一件事情结束了,你能够马上复原,重启下一个全新的“自我”。
有的人拥有系统,有的人拥有的,只是别人系统中的一个角色。
所以人要想真正安身立命,得建立自己的系统啊。
那如果你有一个系统,你应该怎么看待系统里的那些角色呢?
概率统计不仅是数学知识,实际上它反映的恰恰是真实的生活。
数学研究的是“概率”本身,数学家要用公式,精准的描述概率世界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
而通识视角,更关注“怎么看”和“怎么理解”。
世界非常复杂,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而且不可能围着你转。但只要涉及到选择,涉及到科学决策,就一定会用到概率思维。
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就决定了成功的概率。
举个例子,以前学习的思考和行为模式是从结果上努力。英语水平差,那就努力去背英语单词,可英语水平仍然没有提高多少。
现在的想法就是找原因。
为什么学不好英语?
原因是英语不是我的必需。我只是花了时间逼自己去背英语,好不容易记住了,却不去使用英语,然后记住后面的就忘记了前面的,这样学好的概率当然很低。想方设法把英语用起来,这样学好英语的概率会高很多。
概率论解决随机问题的本质,就是把『局部的随机性转变为整体上的确定性』。
在数学体系里,概率是辅助计算的工具;
在现实世界里,概率是做出决策的参考。
通过对概率的准确判断,我们能够校准自己的决策精度,并在反馈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决策模型,使其不断逼近世界呈现的真实。
构建系统,关键在于了解概率,从一个更高的更远的视角来看自己的人生 — 把自己的人生打造成一个系统,通过量化的概率帮助自己做每一次决策,我们没法保证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可以保证自己的决策系统是正确的。
系统其实就是累积的注意力,生活中的小事情会以不可预测的重要方式累积起来,为科学决策提供基础。
随着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有钱的,现在人与人的差距实际上是认知的差距,不过通常有钱的“穷人”较狭隘,会打折卖自己的时间权、概率权。
富人、有钱的“穷人”的具体区别主要是俩点:对时间的运用、是否有科学的决策。
①忽视时间权,只能本能的关注眼前,更注重做一些舒适、眼前赚钱却没有成长性的工作。
~~~~~~~ 过去一二十年,金融行业绝对处于职业链的顶端,很多家长和年轻人都挤破头想进金融行业。
~~~~~~~ 但未来十年,很多金融行业的员工都面临很高的失业风险,因为柜员、理财经理、信贷审核员这些职业,工作内容都是看材料、查报表、打电话、审核信息、按照模型评估风险这些高度“程序化”和“流程化”的工作,人工智能对他们的冲击,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 人工智能也不是决定性因素,而是要看这份工作能不能让人成长。金融业的绝大多数岗位没有技术含量,但因为是金融业,要求还高,一些硕士毕业去坐柜。几年柜坐下来,专业丢太久,舒服区也建立起了就没有成长,面临着岗位被替代是迟早的事,所以得选择越做越有价值的事。
②忽略概率权,喜欢确定的事,追求百分百的安全感。
~~~~~~~ 我们的注意力是否,时时刻刻关注身边所有可以被关注的东西,而且害怕被自己漏掉的事情上,虽然这样很有安全感,但等于被困在永恒的当下。没有过去、没有将来,也不知道可以有过去,可以有将来,就只有现在,一个没有前后对比的现在。
~~~~~~~ 我每天都会看看新闻、浏览推送的公众号,而我本应该把注意力用在某个领域上进行深入思考、长期思考的,所以很多时候并没有成果。我决定恪守自己的行进主线,何必让社交媒体设置你每天的思考议题。
富人思维、穷人思维的认知差,主要体现在选择上,所以,下小节超级劲爆。
一般人没有多少做决策的机会。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按照既定的路线走,你不会时不时停下来想一想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而正因为决策的次数少,人们不会对“决策”这件事做特别的训练,决策水平就很低,那么一旦遇到不熟悉的局面就容易不知所措。
结合时间权和概率权两个概念,思考就有清晰的方向,我们要让出短期的利益,以确定的方式给予,以此来获得长期的收益,用未来收益乘以概率来计算出概率权,一定要将这个概念应用到每天的决策中去,融会贯通,这样才是每天都增加资产的方法。
举个例子,假设你现在面对两个按钮:如果你按下第一个按钮,直接给你一百万美元;如果按下第二个按钮,你有一半的机会拿到一亿美元,当然还有一半的机会就是什么都没有。这两个按钮只能选一个,你选哪个?
大部分人会选择直接拿一百万美元走人。因为这本来就是飞来横财,拿了入袋为安。而另一个选项一亿美元,万一按下去,什么都拿不到呢?但你作出这个决策的时候,你其实就已经放弃了你一大部分的概率权。
其实还有更多更好的办法啊,这里,我就带你用概率的思维,来分析这些精彩的策略是怎么想出来的,它们背后的算法是什么。
这个时候就要用上统计学里期望值的概念了。期望值是怎么计算的呢?
用可能的结果乘以这个结果出现的概率,就是期望值。
那这两个选项期望值分别是多少呢?
选第一个按钮,结果是确定的100万,概率100%,两者相乘,期望值是100万。
第二个按钮呢,结果是一个亿,但拿到的概率只有50%,两者相乘,期望值是5000万。
在概率的视角下,我们肯定选期望值更高的5000万嘛。
即使如此,很多人仍然愿意去拿确定的100万,一方面,因为他们无法忍受50%的可能性什么都拿不到。另一方面,是他们没有掌握概率权,没理解期望值有5000万的价值。
这个价值如何变现呢?
我们理解了概率权,就能跳出二选一的选项,获得更大空间。
如果这个理想的接盘侠找不到,也有办法。
还能不能进一步扩大呢?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
开始的时候,我面对的选择,明明一个是确定的,一个是不确定的。
可是这不确定的最后怎么就变得确定了呢?而且收益要高得多呢?
这就是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最大区别。
穷人思维,就倾向于拿到确定的东西,他不要概率权。
而富人思维正好相反,每次选择的时候,都愿意根据成功的概率,和自己的本金多少来下注,这就是在计算期望值,真正算出自己的概率权。
人生从来都不是只有二选一,这种思维习惯,能帮你一步步打开局面。
不管每一次结果是输是赢,它一直都让下注这个动作保持正确(系统思维)— 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专注长期表现。
请注意,珍视概率权,不是让你去赌,而是跳出自己的直觉本能,用概率的思维去思考自己的每一个选择(概率思维)— 概率统计是最基础的赚钱思维工具。
我们就应该始终向最有可能成功的事情上,不断地去下注,即便是一次两次没有成功,也不用太在意结果,但是始终要做那些更大概率可能成功的事情。
天气预报说,明天天晴的概率是 76%,下雨的概率是 24%。
结果是最后下雨。
当时就有人说预测错了。
其实这不是预测错了 —— 天气预报说了有24%的可能性会下雨。现在下雨,也不过就是概率为24%的事件发生了而已。
高手必须得能区分什么叫运气不好,什么叫决策错误。
小白关注的是结果,如果最后的结果是好的,那这个决策就是好的;最后的结果不好,决策就是不是坏的。
高手关注的是系统,不以成败论英雄,TA注重的是决策水平的高低、是决策过程的合理性,而不是最后的结果,这也是科学决策的基本功。
当然,一个人也不可能看了几篇文章就能全面掌握这个决策方法,这种能力其实就是经验和方法集的问题,多练习、多思考,学会总结和归纳。
所以,我们来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以对氧气的早期研究闻名于世,普利斯特里本来是个牧师,这个工作很稳定,社会地位也高,年薪是100英镑。
普利斯特里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兴趣非常广泛。在化学方面,他至少发现了十种气体,包括氧气、氨气和一氧化碳等等。他还对政治运动和神学感兴趣,写过很多著作,而且还是个很好的教育家。个人生活方面也很成功,普利斯特里有八个孩子。
但是这就有个问题,钱不够花。1772年,有一位大亨,谢尔本伯爵,给了普利斯特里一个工作offer —— 说你能不能全家都搬到我家来,给我的孩子当个家庭教师,同时也给我当个顾问,年薪250英镑。
这位谢尔本伯爵可不是一般的富豪,他有权有势非常高调,后来还当过英国首相。打个非常不恰当的比方,这就相当于你是今天的一个大学教授,年薪20万元。有一天马云邀请你去给他儿子当家庭老师,同时也算是他的顾问,年薪50万元。那你去不去呢?
这个offer有利有弊,普利斯特里没有贸然决定,他找了几个人帮自己拿主意,其中就包括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给普利斯特里的建议……是找张纸做做利弊分析。
所以如果按照富兰克林的办法,做这个利弊分析的话,普利斯特里大概应该拒绝这份工作。
富兰克林这个办法,其实是个被动决策法。你是假设所有的条件、所有的信息都摆在桌面上了,仅仅根据这些条件和信息做决策。那剩下的当然就只是一个算数问题。
但是普利斯特里使用了更积极的决策办法。首先,他积极寻求更多的信息。他向自己的朋友寻求建议,朋友说你千万别去,你去了就成了贵族的附属,就没有学者的独立性了!但是普利斯特里接着又询问了自己不太熟悉、但是更了解谢尔本伯爵的人。他就发现,越是了解谢尔本伯爵的人,越劝他接受这个工作,他们都说谢尔本伯爵人品很好。
再者,普利斯特里没有被动地二选一,他积极改变选项。普利斯特里向谢尔本伯爵提出两项要求。
普利斯特里提了,而且谢尔本伯爵同意了。这件事的结局是普利斯特里接受了offer,给谢尔本伯爵当了七年家庭教师和顾问 —— 这七年时间他过得自由自在,取得很多学术成果。七年以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两人果然分手了,而谢尔本伯爵果然继续每年给普利斯特里150英镑。
把科学决策过程的指导思想,总结成四句话:
扩充你的选项
~~~~~~~ 老江湖和女高中生做决策的最大区别在于老江湖总是考虑多个选项。如果你没有选项,你那不叫决策,只能叫决心。
~~~~~~~ 为什么我们的选项,老是只有 yes 或者 no 呢?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僵局、卡断,完全不知道那些多元、有创意的解决方案?可能也是认知的问题,定额思维,潜意识认为价值总量将是恒定的。比如:
~~~~~~~ 如果您回到家中,您的孩子正在争抢一个西瓜,您作为父母该怎么做呢?
~~~~~~~ 基本上,我们想到的解决方法类似平分西瓜、再买一个西瓜、榨成西瓜汁、这种选项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把俩个孩子当场了对方敌人,你多我就少,我少你就多,如果没有你,我就可以有整个西瓜的零和博弈。
~~~~~~~ 作为父母,您的第一个动作不应该是分,而是合作盘整。因为无论俩个孩子如何争抢西瓜,他们都一定会在日常生活中相处,他们相互羡慕、相互需要、他们的牵绊、关联、需求,肯定不仅仅只有西瓜这一件事情。把这些也加进来,比如大宝有玩具电动车,小宝还没有,可大宝平时看的紧,压根不给别人玩,小宝可馋了。
~~~~~~~ 选项上,就是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得失,先想想整体格局(时间、概率)。为什么人会陷入定额思维呢?因为潜意识里我们认为这件事是有输有赢的战争,一旦人关注输赢,也就会关心多少,多和少对立起来就固定住了。
~~~~~~~ 如果实在想不到点子,获得选项最好的办法是借鉴(看看别人怎么做,找亮点),有了选项以后最好同时都摆出来… …若是我们只能选择 yes 或者 no,从长期看来,你有52%的决定都是错的。如果你能增加一两个选项,那么选错的比率就下降到32%。选项增加了,选对的可能性反而也增加了,这就是因为当你没考虑到别的选项的时候,你实际上是钻了牛角尖。
用现实检验你的观点,全面评估各种选项的可能性
~~~~~~~ 如果你先入为主已经有了看法,比如说你已经“喜欢”某个选项,你就可能会不顾事实坚持这个选项。
~~~~~~~ 而普利斯特里的做法是向很多人寻求意见(最好是有些反对意见,旁观者清),对自己的工作前景获得一个客观的评估。
~~~~~~~ 但普利斯特里没有量化每个人的权重(可信度加权)。“加权”的意思就是“乘以权重”,举个例子,你要开一个家庭会议,就要不要买洗碗机表态,但是每个人的意见权重不一样,比方说太太的权重是50%,老公的权重是25%,小孩的权重占25%。最后统计的时候,太太的一票,就相当于老公的两票。
~~~~~~~ 独立思考是很重要,一个聪明人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 但更好的办法是有一群独立思考者,对他们的判断进行加权。你就会长期得出比任何一个人,质量更高、更稳定的判断。
从长远考虑
~~~~~~~ 这一步人们常犯的错误是被自己的短期情感左右。比如一份新工作,许诺了一笔很高的工资,这个高工资就有一个特别大的吸引力,你从情感上会特别想拿这笔钱。
~~~~~~~ 这时候一定要从长远考虑。如果选择,那自己十分钟、十个月和十年之后会怎么看待这次的决定。
~~~~~~~ 最后,在一张纸上写下自己的理由,如果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你就不要做。写在纸上能有什么用呢?其实,就是建立了一个节点,人为制造了一个“内控点”,防止爱欺骗自己的大脑过于冲动。
为一旦决策错误做好准备
~~~~~~~ 任何决策都不可能百分之一百正确,如果将来出现变故,你得有所准备。我们决策的时候,常犯过度自信的错误。像普利斯特里事先就想好了,如果将来这份工作做不下去,我全家生活怎么办?然后他要求一份150英镑的固定收入,等于是要了一份保险。
~~~~~~~ 用成语表达就是,第一奇计百出(上、中、下三策)、第二实事求是、第三从长计议、第四未料胜先料败 —— 古代最厉害的谋士,也不过如此吧?
科学决策的另一个高级用法,就是“不科学”决策。
实干家所谓的“科学”,不是要不要做这件事,而是把握好一开始的力度,拿不准的可以先小规模试探。
比如流氓骚扰女性 —— 没必要搞那么多理论分析,先来个小小的身体接触。如果对方反应激烈,那就打住。如果对方不反抗,甚至半推半就,那就加大骚扰力度。
比如摸着石头过河 —— 想要做成一件事(过一条河),最好的方法是先行动起来(试一试水);在其中感受事情的难度(了解河的深浅);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调整前进方向),才能成事(过河)。一味地调研是无法全面了解事情的(人在岸上无法清楚水的情况)。
比如大学选专业 —— 没有经过任何试水。很多人在决定学医之前,从来没有在医院里干过一天活,根本不知道当医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如果你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结果毕业出来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个工作,这难道不是个悲剧吗?
大学里的学霸(自学能力炒鸡强且专业能力和同学不在一个层级),因为他们很早就接触过现在的专业,并且对此专业热爱不减,因此在小白学生看来枯燥的实验与查资料,在他们看来都是自己选定的方向,而且亲自尝试适合自己,才能一路不停地前进。
这一类科学决策是一种概率决策,通过可接受成本去探测这件事最终产生的结果,说白了就是看这件事这么做能成事的概率大概是多少,在决策者的心理承受范围,那么决策者会果断出击,有的人可能百分之51就愿意出手,有的人希望百分之99,越接近于后者,我们所需要的时间成本也会越高。
而最妙的,是他们敢于承担做出决策后的责任,哪怕成功概率只有百分之51,他们愿意拿足够多的试错机会,快速决策,最终做出正确的决策就会比错误的一些。
当一般人说自己“相信”什么事情的时候,ta通常不会考虑概率。
ta 要么全信、要么全不信,默认真话,全信次数比较多,所以,一般人看世界就是模糊不清的。
而经过工程训练的人,更喜欢量化这个可信度。
您对某个假设的相信程度,应该用一个概率来表示 —— P( 假设 ) 。
用 概率 定义了 信 和 不信,P = 1 就是绝对相信,P = 0 就是绝对不信,P = 15% 就是有一点信。
那要怎么得出真实概率呢?也许你认为有60%,实际上根本没有这么高。
先把 假设的相信程度 给量化,有了新的 证据 我们就更新这个概率,变成 —— P( 假设|证据 ) ,慢慢提高精确度,这比什么都 100% 好很多了。
电视剧,比如隋唐英雄传的隋朝太子杨勇。他本身可能是最重情的,就是太傻太天真(认为只有身边的人就是好的,言听计从),被身边人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套。
如果您去过大公司面试,可能发现,除了专业技能,大公司更在意候选人有没有能力胜任未来的工作,更看重候选人解决问题的思路等等。
如果您去大公司面试,遇到的可能是这样的题:
面试官不是要面试者估算得多精准,而是想测试你,面对什么线索都没有的问题时,你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如果靠直觉瞎猜,在数量级上会相差十万八千里,而遵循一套工程思路解决问题的人,对这个问题估计出来的大致数量级不大会错。
在工程里,量化方法就隐藏在量化目标中。
量化思维的关键是,我们要意识到什么事情是应该量化的。这往往就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掌握了量化思维的关键点,你其实就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芝加哥有多少个钢琴调音师?
… …
我们先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
一个一个解决。
第一个,芝加哥有多少架钢琴?
第二个,钢琴每年要调几次音?
第三个,调一次得多久?
第四个,调音师每年工作多长时间呢?
答,我们有了以下这几条假设:
上面这些数字,全都是粗略的,都不精准。
我们就用这些数字简单算一下,5万架钢琴每年需要调一次音,每次两小时,一共就是10万小时,调音师每年工作1600小时。10万除以1600,得数是62.5,再四舍五入,估算出芝加哥大概有63位调音师。
那么,事实上芝加哥到底有多少钢琴调音师呢?
大约83名,有些人名还是重复的,可以说与估算的数值非常接近了。
如果我们只靠直觉,在事情开始前已经预先设定了判断标准,那肯定不是面试官想要的。
面试官更看重候选人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更符合“格物致知”的本质:
大公司面临的问题很多都是新问题,对于这些从来没见过的问题的解决方案,大部分人根本就不能事先就完整规划出来,于是问题在不同的人手里就有了不同的结果:
所以,生活中有模糊不清的地方,就量化吧,一开始肯定不精确,但这肯定比啥都是 100% 或者 0% 要好。
1939年,南非数学家克里奇冒失地跑到欧洲,结果被关进集中营。
百无聊赖的时候,他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有趣的乐子:一枚硬币抛了1万次,记录了正面朝上的数量。
统计结果如图:
图中的折线,一开始结果偏离 50% 特别远,很多次都是正面。
随着抛硬币的次数越来越多,正面朝上的概率明显地向 50% 靠近。
其实,计算机模拟的结果也是这样:
诶,越来越接近 50%,那是不是有一种神秘力量,让结果不断逼近50%呢?
投影到人生上,大富靠命,小富靠运。
a 大富靠命。
这里的命就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自身的行为方式(系统)。
说到命,很多中国人脑海里难免会受到算命的影响,从而潜意识里去认命,可其实如果具体去看什么决定了每一个人的命,是选择,而合理的选择是建立在方法论上,好的方法论,离不开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说到底,多数时候我们认命是默认了自己粗糙的价值观。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从父母那里了解钱是怎么回事的。
一对贫困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时,只会说:“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喔,努力学习能去好公司上班”。
是啊,他们的孩子可能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同时也秉承了贫穷父母的理财方式和思维观念——这些观念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形成了… …这种教育也许的确是很好,但是这真的足够吗?
而有财商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是说:“努力学习能发现并将有能力收购好公司,学习可以让你雇佣到比自己更聪明的人”。
前者大部分成为了雇员、自由职业者,后者大多是投资人、企业家,不同的收入来源,意味着人们某些核心价值观将有所改变。
减肥跟贫穷一样,你就是你自己的囚徒,你是一切的根源。
b 小富靠运。
电影《夏洛特烦恼》中,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主人公,在梦里穿越回高中时代,把人生重新活了一遍,改变很多重要的人生决定。
同样,如今的我们,回想起十年前、甚至是二十年前的某个决定,总会感到后悔不已:
开始喜欢看那种穿越呀、重生的小说,总会觉得如果能够改变自己当时的决定,自己也能成为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马云他们一样的人;甚至有些人会因此陷入深深的自责而无法自拔。
其实,和那些成功人士相比,真正的差别是我们的人生系统,是认知模式上的差距,是行为方式上的差距;一两个选择上的改变,并不能够对我们的人生系统带来根本意义上的转变。
即使碰上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侥幸获得了一些成绩,我们仍然会像《夏洛特烦恼》中的主人公一样,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
就像买股票,预言家告诉您:“现在是茅台的最低价位一个机会,一定要全仓买入茅台。”
能您觉得你会发财吗?
不会啊。因为您可能在下一次危机中,加杠杆就赔得倾家荡产。
这样的故事我们见得还少吗?
获得彩票大奖的人,后来就会一生幸福吗?
并不是。根据统计,许多美国彩票中奖者后来过得都不怎么样,因为一次的飞来横财,并不会让一个人的生活更美好。
如果想确保获得一次成功,越是小概率事件,你如果想确保它发生,需要试验的次数比理想的次数越要多得多。
比如买彩票这种事情。你中奖的概率是一百万分之一,你如果要想确保成功一次,恐怕要买 260 万次彩票,而不是 100 万次。
从概率角度来说,你即使中一回大奖,花的钱要远比获得的多得多,所以一些会算概率的人说,彩票是穷人税。
这个世界上想发财的人分为两种:
您的行为方式就是那个决定您命运的系统,行为方式其实是认知的变现。
就算有时光穿梭的机器,回到过去甩了男友、换掉老板,只要人的认知没有改变,最后的命运绝对还是一样,这就是大数定律。
一考定终身?
如果抛弃次要因素,关注主要趋势,学习能力可分为三个层级:
未来时代的竞争,绝对是学习能力的竞争。
还有就是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喜欢学习又能够支配自己的学习。
好东西,不是考试得到的,应该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是你创造一些好东西,然后拿去跟人交换别的好东西。你的价值体现在你能创造 —— 或者至少能制造 —— 什么,而不是你会不会考试。
公司雇你是为了让你帮着赚钱,如果你真有价值,别人没有理由因为你缺少一个清华的学历而不用你。
所以你关心的应该是去哪能让你快速提高水平。
真的会选错专业吗?
大学里面的专业,绝大多数就是某个领域的最基础的技术,不过现实既不认识领域,也不认可领域之间的边界,它是一系列真实处境,逼迫处境中的我们面对困难问题,不管它来自哪里。
以前读大学是为了求学:
现在读大学是为了谋生:
找一份工作、一份好工作。
我们很多人上大学是想成为未来的精英,但是大家其实已经发现,今天的大学教育不足以造就精英了。
大部分人首先将原因归结为大学扩招,学位含金量贬值,因此采用的对策是读研究生。这些年来每年研究生毕业的人数也超过50万了,这还不算大量从海外回国的研究生,事实上很多人读完研究生也没找到好的出路。
那么接下来怎么办呢?难道再读博士不成?这种思路显然有问题,因为努力的方向错了。
人们错就错在总是想象一个“线性”的世界。
这种天真的线性思维,会你就会走向平庸。
精英的培养和工匠的培养是不同的。与今天大多数老师只单纯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不同,很多时候教授的是所谓的“大行之道”。
这里面的学问很深、很深,看起来五花八门,我也说不清。
只要人志存高远,其实不存在选错专业。别人以为是天大的差距,如果你有通天的见识,也许就能淡然处之。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对那些已经犯过的错误,也不要追悔了,想想大数定律,整个系统的走向并不随某几次的错误,而是整个系统的概率。
改变自己本身,而不是改变专业、恋爱对象、工作等等,这样,才更有可能改变命运。
要想改变自己的人生,就要从当下做起,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去改变自己的认知、增加自己的见识,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思维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只要这样,我们才能获得解决人生难题的能力,才有可能走上全新的人生道路。
这就是为什么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人生是个长期重复博弈的大局,每天的行动里,有损害系统的行为,也有提升系统的行为,三省吾身让我们每天都在对系统进行维护。
系统问题很难描述,如果只用系统的结论去指导生活,那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但尝试用系统思维看待问题,也许会获得不一样的视角,会发现我们原来可以通过创造,而不是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线性思维:简单明了的因果,只要解决了原因就能解决问题;
系统思维:多重因素,需要创造一个综合考虑的系统。
所以,我并不想把系统问题定义清楚,主要是把我们遇到的问题、想要的东西用系统思维思考几遍,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做的事情是什么。
“系统”,是一个连续变化的东西、或者是一项技能,或者是一个关系,比如恋人关系。
我们可以反着举个例子。
小明说他的女朋友因为一件小事,要和他分手,很苦恼。
你觉得,小明这个认知差在哪儿呢?为什么?
表面上是“因为一件小事”,其实这件“小事”只是引爆点,真正的是女生日积月累的各种不爽。比如:
分手 = 不爽的频率 × 不爽的增速 × 不爽的周期。
我们常常看到的是眼前的表象,真正重要的东西要用心看。
用心看的是什么呢?引入一个概念:连接关系。
系统里的连接关系分为自增强回路、调节回路。
自增强回路:可以增加任何东西,但关键点不在于增加,而在于“因为增加,又导致进一步增加”。会让系统变得更好或者变得更坏,直到崩溃,系统会偏离原有的平衡。
女朋友发现小明坏毛病越来越多,经常会感到愤怒、失望,而小明对她也越来越平淡,越来越想离开了。
调节回路:发现增强到了一定程度后,让系统尽量保持平衡。
小明发现女朋友想要分手,现在就想弥补,防止系统进一步增加,要是真的分手那系统就没了。
正是因为小明和他女朋友之间的连接关系,导致分手的。
要想让女朋友回心转意,小明需要改变的不是这件事情本身,而是他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对小明想要解决的这个问题而言,可能就是一个自增强回路,正在起主导的作用,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先引入一个概念:要素。
那么“系统”的基本颗粒呢,我们就把它叫做“要素”。
用一个经典的浴缸模型来理解。
一个概念叫“ 库存 ”,也就是系统里面某种东西的保有量。一个挣钱的系统,库存就是目前挣了多少钱。
库存有“输入”和“输出”,输入增加库存,输出减少库存。
输入是互相之间亲密的表示,可以增加库存;输出是各种争吵和矛盾,会消耗情感库存。如果情感库存见底了,那情感系统就很危险了。
小明的女朋友想要分手,在自增强回路的影响下,她不断增强的是想【离开小明的信念】,这个就是系统的库存。
那小明肯定惊呆了,想让系统回到正轨,所以就要通过调节回路,把他女朋友【离开的信念】降下来。
其实自增强回路、调节回路的关注点都是系统的库存。
库存、输入和输出之间可以影响系统的关系,就是【连接关系】。
如恋爱:
你的每一句话,都变成我愤怒和反击的刺激源,反之我的每一句话,也变成了你愤怒和反击的刺激源,各种争吵和矛盾越多就越各种争吵和矛盾,这就是自增强回路。
吵架、冷战后忽然某天回想起她以前对我真的很好,你开始抛橄榄枝,你为她盛一碗饭,或者在某个时候对她笑一下,这就是调节回路。
最好的策略,当然就是在问题没有发生之前就解决了问题。
从一开始,就做了一个约定:不论是否在一起、不论是否在冷战,每晚睡前,一定跟对方说一句“晚安”。
尴尬也好、不堪也好、赌气也好、愤怒也好,都一定有一句简单的“晚安”。
即便无法瞬间结束冷战,却也是最为简单的释然。
当然,这种方法也因人而异。本质上还是通过一个约定的小动作让彼此确认一点“你依旧在我心中很重要”
至于是每晚一句晚安还是每早一句早安都是可以的。
当然,这件事情本身不在于俩个人是否杜绝吵架,而是是否花时间耐心和她沟通,是否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是否把足够多的时间花在她身上。如果可能的话,也花足够多的钱在她身上。
那些特别能感受别人的感受的人,二十年都不会和伴侣吵一架。因为他们和伴侣沟通,不会只停留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会把这个想法产生的来龙去脉和对方讲清楚… …很多人其实不是不想沟通,而是自己都没有想明白,就急着跑去找对方。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对方提出了几点不同意见,就已经刺激到自己,并且不想继续交流了。
所以说所谓的沟通技巧,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先把问题想明白,深层次地想明白,然后在把这些内容一层层地表述出来。
这后面也不是耐心、包容,而是考虑对方的感受,说出去的话不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否定ta,因ta觉得被否定后,注意力就不会用在事情上,而是用在关系的对抗上。
说说我吧,在过往的二十年里,我从未因为跟老婆吵架而出现一整天甚至好多天心情不好的情况——你要知道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注意力是无法集中的,什么事儿都干不成,什么事儿都做不好,重启、晚间流程、早间流程的东西再怎么有道理,其实都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不是吗?
咳咳,因为我还没老婆嘛… …不过我会争取做到的。
系统问题很难描述,如果只用系统的结论去指导生活,那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但尝试用系统思维看待问题,也许会获得不一样的视角,会发现我们原来可以通过创造,而不是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如减肥:
吃得越多就越贪吃(胃越来越大了),这就是自增强回路。
体重增加了想健身,这是调节回路。
健身会产生愉悦感,越经常健身的人越喜欢健身,这是调节回路内部的一个增强回路。
对您想要解决的这个问题而言,可能就有一个回路,正在起主导的作用!
如果能发现在系统里起主导作用的回路是什么,就抓住了系统的主要矛盾,就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做事情磨磨蹭蹭的,别人希望我快点,有的会说:你这速度明天都做不完,以后工作谁会要你!
我就有点赌气,还是磨蹭,甚至更慢了。
我还是我,另外一个人说:“今天事情多吗?”
我:嗯,多。
TA 再问:能在 10 点之前做完吗?
我想了想:应该可以。
TA 说:真棒(/≧ω\)。
我看了看时间,悄悄的加速。
前一种是对抗,这样的催促,更像是在批评、否定,被否定的人听了就会抗拒,注意力放在了关系的对抗上,没那么多心思做事情了。
第二种是同盟,随意俩句话,就感觉被接纳、被信任,所以心思就专注于事情,而不是用于关系对抗。
局面决定了人,因为局面是一支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知道库存是什么,抓住【连接关系】,就抓住了解决系统问题的关键。
所以,以后我们想改变自己,不要再定目标了:
那怎么解决呢?
学霸基本上都是学习习惯很好的勤快人,不过你如果细看他们的访问,会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反对题海,反对苦读的。
他们对此的一种描绘是:“要讲究学习方法。”
注意听坑了!
这是从小到大都在忽悠你的一件事,老师让学霸上台介绍学习方法,你也跟着早晨起来听英语,信各种词根记忆……
这些都是皮相,学霸是根本不会告诉你一个真相:他比你爱学习,他乐在其中。学习本身就能让他爽,在他成绩好了,有老师表扬、异性喜欢了,他还会更开心。
大多数所谓的懒人、后进生,在学习当中都是完全体会不到快乐的。
学霸为什么会喜欢学习呢?难道是天生的?
这就要来系统思考啦。
系统里的元素是点,增强、调节回路是一个回路,那是不是还有线呢,如果把点和线连起来就是一个回路。
线,是因果链。但因果链无法用眼睛观察,只能用心看。
任何系统,元素之间,也只有两种连接关系:
比如,学习。
所以,不是重复“你要提高,你要提高,你要提高”,而是制订一个计划战略性休息,保证每一个学习时刻都处于最好的战斗状态。
用系统思维看待问题,那就不能只看结果,得会用“因果链”顺藤摸瓜,找到与之相连的“原因变量”(最好 1 个果有 3 个因),解决问题。
变量,是节点;因果链,是线段。但是线段有头就有尾,能量从头传到尾,就结束了。那么如果,我们把结尾和开头也用一条因果链连接起来,形成闭环呢?
这就构成了一个“回路”。回路相对于线段,有着完全不同的特性,它会一圈圈不断自我增强,一圈圈不断自我调节。
现在我们用因果链解释自增强回路。
因增强果,果反过来又增强因,形成回路,一圈一圈循环增强,就是“增强回路”。
回到问题上来,学霸为什么会喜欢学习呢?难道是天生的?
很多学霸都是从小就是学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这件事上得到了很多正面的反馈:或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或是老师表扬、或是同学赞叹、或是朋友欢喜,于是这些增强回路促使学霸们在学霸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可能就是来自老师的当众表扬、同学的羡慕肯定、某一次的小得意,就因为这件事打开了多米诺效应的最重要的一件事(第一驱动力),恰巧点燃了已经形成闭环的增强回路。
所谓“学渣”,可能只是深陷“负向增强回路”,父母、老师、亲戚朋友对于那些班里的落后分子,一味的批评只会让负面增强回路越来越强。
只有正面的鼓励,或者也许是某些异性同学的帮助(你懂的~),都会打破负面闭环,启动正面增强,开启一个学渣的逆袭之路。
所以常言到: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超人畏系统。
对于学生时候的我来说,有俩条自增强回路。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如果我一开始就当化学课代表,那我肯定会认真学化学,这就会让我的化学比周围同学都好,有老师的肯定、同学的赞叹,那我更会努力学化学。
建立增强回路时,您要想清楚三点:
有小漏洞得赶紧修补,否则就会越来越大,这也是一个自增强回路。
调节回路用因果链解释,即,因增强果,果减弱因。
以身边的事情举例子,主要是为了自我提升。
小孩子的作业、IT公司的工作,是永远也做不完的。
所以,那就“抵抗变化”。慢慢做呗,“拖”谁还不会啊!原来,拖延症不是病,而是对抗压力的药啊。
一旦开始拖延,浑身都很舒坦。拖延,就像“速效降压药”一样,把父母强行施加的、突然增加的压力,降回到正常范围内。
这种病态的“舒适”,久而久之,让孩子对“速效降压药”成瘾,无法享受效率带来的乐趣,毁掉一生。
IT工作人员面对的 996 也是如此。
很多公司为了提高员工的产出,实行 996 工作制。
而IT小哥呢,一早到办公室就会想,反正一大天呢,不着急,晚上人少效率还高,就一直拖着。如此这般,效率还不如正常上下班,抱怨也少,这就是小哥的调节回路。
所以一家企业,不要触发员工的调节回路,而是要触发员工的自增强回路。
触发自增强回路,最粗糙的方法就是 加班有工资,考核有绩效。
的确有一些企业,为 996 的员工支付丰厚的薪水,触发了员工渴望高收入的增强回路,效率的提升是否和工作时间的提升成正比我不知道,但是抱怨少了很多。
还有,一家奇葩的互联网公司:
话说这家公司,叫“腾讯”。是不是让你“欲罢不能”呢?
这种方式很好。开始比完成重要,这是一步、再一步的策略。
我要是必须去做几件事,有没做完的,我会想明天再做,但明天其实还是明天的任务。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做,可能是因为懒… …但我可以把这个任务分解为最简单的形式,比如:
拖延的确会拉低学习、工作效率,但其实拖延这个调节回路里,也有增强回路。
因为我通常是把 重要的事情 写下来,但因为重要俩个字让我感到沉重,反而更没有兴致,倒是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情(游戏、小说、空虚的发呆、什么都不想做,导致运动也没动力)。
其实重要并不重要,喜欢、快乐、有趣比重要更重要。
我发现,只要某件工作不是某人当时本该做的事,不过工作量多大,ta都能够完成。我只要别把事情认为是重要的,那我做这件事情就很自然。
所以,我们可以心安理得的拖延下去了 — 不仅把 最重要的任务(该做的事情) 写下来,把 次要任务(不该做的事情) 也写下来。
这样当您不想重要的事时,也还有别的事情可以做。
我的 to-do list 除了今天打算做的一两件事外,还要多列一些不该做的事以用来拖延的时候做。
我白天基本都在做不该做的事情,等晚上临近总结的时候,才觉得今天貌似没做什么重要的事情,不能这样啦… …于是,意志力、自制力什么的统统来了,集中精力去做最重要的事情,这是补救。
还有一种是在问题未出现之前就把问题解决了,起床后开始做最重要的事。
系统思维,不是让您克服拖延,而是可以心安理得的拖延,巧妙使用调节回路、自增强回路,以及调节回路里的自增强回路、自增强回路里的调节回路。
我习惯把“不慌不忙,不止不休”写到我的笔记本上端,每天提醒自己。
因为对于人来说,所有时间都是一样宝贵,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
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的休息,是俩种工作的交替,就像正确的田间轮作制,休息是为了高效的工作。
一个人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我想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兴趣,为了自己的梦想不计一切代价,什么意志力、自控力根本不在话下,训练到了“痴迷”的程度,总是全身心的投入、披星戴月的进取。别人都说你这么干是不是太累了,可我们其实非常享受这样高强度的训练。
因为有了自己的兴趣,入迷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甚至就是这个领域的高手,看顶尖高手也不再远了,我们深信,如果我们到了那个年龄肯定会比现在的顶尖高手还要高手。
但是在我们还很年轻时的某一刻,突然不玩了。
有时候是因为太累,累到了玩不下去的程度。有时候是因为训练上升到了一个平台期,本身不想再继续了。不论是什么情况,早期的高速进步,都是不可持续的。
不论是什么情况,我们这些人早期的高速进步,都是不可持续的。
一个关键,是节奏感。
我喜欢健身、编程。喜欢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一天三练,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学习编程知识,宏大、刺激、颠覆、革命,每天废寝忘食、从早折腾到晚,仿佛全人类的命运就靠我了,我真的很痴迷。
基本上就是 编程、健身、编程、健身、编程、健身、编程。
好吧,我现在还是很喜欢,不过我猜,如果我继续保持这种节奏,要么我会因为精神上极度疲惫不想练了、学了,要么练着练着把身体练坏了。
如果一个事情重要且不容易,那么:
那就算能在短时间内有优异表现也没意义,大成就,需要的是长期的高水平输出。所以我们关心的并不是“峰值”表现能到多少,而是怎么“可持续发展”。
顶尖高手的系统:每天简单、具体、无聊、枯燥,每天按部就班、没太多事做,仿佛一个废物。
关键在于他们的训练方法其实特别强调休息,甚至把休息提升到了战略层级,休息,是为了再进行一轮高强度的训练,每天都是在保持高效稳定的环境,所以他们学得久又学得爽。
进步 = 三分刻意练习 + 七分精确休息
而我没把握好休息,番茄时间是 25min,不过对已经找到兴趣的我们来说,这个休息次数有点太频繁了,容易打断投入的节奏。
大概,这个比例更适合:探索 52min:休息 17min。
休息的这 17min 该做什么呢?
当人全身心投入探索时,是在消耗有限的注意力。
其实最终,你的一切价值,都是你的注意力的产出,所以,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
但休息的时候我们更想娱乐而不是休息,比如追剧、看小说、忍不住玩游戏,这些活动只会让人更累 — 注意力会更低,就只能学一些很浅的东西,而后一天结束,完全不能说出真正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使用:如果…就…。
通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就不会忍不住打游戏、看小说、追剧了。当然,我不是说打游戏不好,有的时候我们是在说一件事情,有的时候是在用这件事情说别的事。
因为我的追求其实不再游戏上,所以这里说游戏不好… …但如果我的追求在游戏上,那游戏肯定是好的,关键不在于事情,而是做事情的态度。
事实上,这个贵精不贵多的方法适用于任何技能,包括打游戏。
但大多时候,人并不想这么做,特别是对于已经上瘾的人来说,绝对不会记得一直执行:
还有另一种更好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仅可以让人自由(想不打游戏就不打游戏),也是学习任何技能的所需的一种自增强回路,十分硬核。
人脑是一个多元政体,每个人至少有七个自我。
喜好、社会地位、求偶、关爱亲属、避免疾病、群体认同感、自我保护,这七个模块就像是大脑的预装系统,一经触发便自动运行。比如,抽烟。
一个人纠结于抽不抽烟的时候,一方面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对肺不好;另一方面又想抽烟。
抽烟是感情,“不抽烟”就是理性吗?其实两个声音都是感情的。
想抽烟是感情,为了说服其他感情,会列举各种理性的理由 —— 多久没抽烟了,就抽一次。
不抽烟,也是一种感情,这个感情是想获得健康和长寿。这个感情也会列举理性理由,说抽烟会把肺变黑。
因为想法是由模块产生的,也就是说,每一个模块都在使用理性来帮自己说话。 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武器。
像玩不玩手机、吃不吃零食、抽不抽烟,这些决策过程其实是两种感情的较量。
大脑随时被各个模块接管,谁的声音更大谁就做主 —— 而每个模块,都是感情模块。决策,其实是感情和感情的竞争。
那理性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理性的作用是给感情提供信息和辅助。
因为每个模块的工作方式,都是感情。并没有哪个模块比哪个模块更理性 —— 各个模块都可以调用理性。
这个时候,我们的意识以为自己在做理性分析,其实意识只不过是在倾听各个模块用理性来为自己找理由而已。
是的,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从感情开始,以感情结束。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工具,感情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 自控的关键就不是调动理性,而是调配感情。
因为大脑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各个模块的感情力量强弱对比的结果。所以,想要管住自己不抽烟,我们就应该希望支持“不抽烟”的这个模块的力量变强,而模块变强的机制则是“满足感”。
比如说这次支持“不抽烟模块”战胜了别的模块,成功地让你没有抽烟,你马上就能获得一个快乐的满足感,那么下一次争论的时候,支持“不抽烟模块”的力量就会更强,别的模块就更争不过它。
快乐的感觉,正是自然选择最喜欢的激励手段。
而这是一个自增强循环,这就是为什么短期冲动总是难以克服,一次次的满足只会让它一次比一次强,您最后必须加大剂量才能让它满足,就好像吸毒一样。
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戒酒很长时间的人,偶尔喝一次酒就马上就又想喝酒,因为他的喝酒模块并没有失去力量,只不过一直被压制而已!偶尔喝一次酒带来的巨大的满足感,就足以把它再次激活。
如此说来,最好的自控方法应该是打断自增强回路,不让相关模块获得即时奖励和满足感。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打断自增强回路吗?
中国文字是非常美妙的,你看看这个“念”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也就是今心为念, 一颗处在当今、当下的心就是一个念的状态。
我们的心,最喜欢做的事情有两件:
我们这颗心或心念就这样在未来和过去之间来来回回,这样子,我们就错过了当下这个时刻。
这常常被比喻成是一颗“猴心”,就是猴子的心。因为猴子总是从一棵树蹿到另一个棵树,无法停下来,无法安住。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这颗心安住在当下;
这种是有关如何集中和不集中注意力的一种方法;
您不需要借助外在的东西,而只需要依靠自己。
TA 是冥想的一种,叫作:正念冥想,一种应对压力的方法。
正念冥想还挺不容易,而恰恰是这种“ 不容易 ”,才是整个刻意训练的核心:您的增强回路会被激活,而后您在反复使用 TA 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把所有的注意力都安放在一个地方。
如果使用正念自控戒烟,那过程如下:
识别感情:当您想抽烟的时候,您要意识到,想吸烟是一个感情;
接受这个感情:不要把这个感情推开,不要对抗,要承认自己想吸烟,而且承认这是一个合理的感情。
观摩研究这个感情:从旁观者的角度,这一步最关键,成功禁欲的少林高僧、av里十分持久的男优都是这一步炒鸡炒鸡好。
分析这个感情,它的力量有多强?
是我身体的哪个部分有吸烟的需求?
这个感情有“颜色”吗?是什么“材质”的?
当您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的时候,您就会发现这个感情不再是您的一部分了。
您越分析它,它就离您越远。
分离:和这个感情就分开了,这时候您已经不想吸烟了。
冥想的时候,我们练习任凭各种情感在眼前过但是不参与,练的就是这个功夫。
这个办法,和“用意志力压制对抗”,非常不一样。比如:
现在有个机关,只要老鼠一碰这个机关,就能得到食物。老鼠就代表人的感情,机关就代表人是否接受这个感情。以前的意志力训练是推开这只老鼠,不让它去触碰机关。
而现在这个正念方法是允许老鼠去触碰机关,但是碰到机关后并没有食物给老鼠。感情出来了但是得不到回报,那么时间长了以后,这只老鼠也就不会再去碰机关了。
意志力方法是“对抗”,正念方法是“化解”,堵不如疏呀。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们在静坐的时候要让各种妄念和感情自然飘过,不要抓,不要追,不要给它感情,不要与它互动。当然就不要拿来分析了。过一会儿,这些妄念和感情就会飘散。
也许直接让它飘过是高手的理想状态,而对我们这样的初学者来说,一个感情如果太强烈,很难让它飘过,只好保持距离分析一番,索性的是没开车。
这就好比说您站在一个火车站,各种想法就是火车,眼前的火车纷纷来了又走,而理想状态是始终不上车。但我们还没达到这个层次,有时候会上车 —— 但是车开动以后,能从车上跳下来!
我觉得,如果工作过程中管不住自己,不知不觉玩手机浪费了一个小时,那我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是自己感情的奴隶 — 也许那些,想干什么就能让自己真的干什么的人,才是真正的自由。
如果工作的时候爱走神,总想去看看手机,那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
把休息提升到战略层级,利用精确休息,用三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解决别人一个礼拜的任务。
那 17min 的高效休息做什么呢?
因为我是站在搞学习的,所以休息就是坐着。
我会坐的很正式,类似军人的坐姿。
呼吸技巧。
请留意一下,看看呼吸在你身体的哪个部位是最明显的:
请留意,对你来说,哪个身体部位的呼吸是最明显的呢?
当你确定这个部位后,在余下的正念呼吸练习中,就把你的注意力安放在这里,而不需要不断地更换部位。
你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去觉察呼吸给这个身体部位带来的感觉。
不需要去数息,也不需要去控制它,或者调节它。
你只是跟随着呼吸自然的节律。只是清楚地知道,吸气的时候,觉察吸气的整个过程;呼气的时候,觉察呼气的整个过程。
好,接下来,再次把注意力带到身体坐着这样一个事实上,感觉身体作为一个整体,坐着、呼吸着。
吸气,呼气。吸气,呼气。感觉你的生命就在这一吸、一呼之间慢慢地展开……
念头与情绪。
或早或迟,你的心会从呼吸上跑开。如果你发现心已经不在呼吸上了,那也没有关系。
看看它去了哪里?它陷入了思考吗?还是陷入了某种情绪?
或许可以作个标记:
念头和情绪一旦被命名,通常会松动,瓦解,消失。
而后非常温和地把它重新带回到呼吸上来,分心或者走神是自然会发生的事情,你只需在觉察到之后,重新关注呼吸即可。
您可以专注地欣赏一朵花,可以在吃饭的时候专注地去体会饭菜的味道,专注于什么都可以。
这就像是我们平时说的“活在当下”。就是您的心思不要总思前想后,应该专注于身边事物的深刻之美,对世界有一个诚实的认识。
可人一直都是活在当下呀,甚至一部分时间是被困在“永恒的当下”。
注意力只能时时刻刻都消耗在身边发生的事物上,没有过去、没有将来,也不知道可以有过去、可以有将来,只有 永恒的现在。一部分时间里,在对未来迷茫,看不到希望或者焦虑的时候,更多的是用“活在当下”麻痹自己,以选择逃避。
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安于现状,只求享受好当下,全然不管明天如何,未来如何,我们被困在了永恒的当下、被困在了永恒的当下。
内观中的活在当下不是目的,专注于一个事物的目的是为了从中获得洞见,长期深入的思考问题。
因为“活在当下”,就是被永恒地困住,“活在过去”,那就相当于被永恒地困在更差的地方。所以,即便是挣扎也要活在未来,哪怕“部分活在未来”。
怎样活在未来呢?其实这个词听起来有多玄,做起来就有多简单:
不要企图一次就预测对所有的事情,哪怕准确率只有80%、60%,甚至20%,因为所有决策,都是建立在预测基础上。
预测的能力也是慢慢培养起来的。如果暂时没什么自信,就不要判断太远的未来。重要的是,判断过后,要用行动去验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
这个可能比较抽象,为什么要活在未来呢?
我想不断激情是挺好,但更多的人喜欢平平淡淡,这俩种都挺好的,就怕俩种都没有。
反思自身,感慨良多。初中的时候,浑浑噩噩,空虚的要命,整日苦恼如何打发大把的时光,而一些同学认真备考,这些用心准备的人全都考上名校,而且还有直博。
我们现在真是天差地别,我呢,如果还被困在永恒的当下,那以后真的只能仰望星空了。
我在初中的时候,觉得找不到自己的核心,找不到自己喜欢什么… …现在发现,也许是我并没有花时间在自己身上。
浑浑噩噩,被困住永恒的当下:
今朝有酒,今朝醉,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不知道可以有过去、可以有未来,一直处在永恒的当下。
后来,开始思考未来,有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决心大干一场:
比如:
比如:
比如:
随着你思考的深入,所谓的“当下”和“未来”的重合将越来越大,自己也会看到足以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未来:
活在未来的思维逻辑让我有时间紧迫感,训练主动前瞻行思维和坚定执行力;活在当下是让我体验世界的一切美好和不经意收获的感动。
用30%时间体验当下人世间酸甜苦辣,因为我活着;用70%时间去活在未来,因为前方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收获,每时每刻都要按照笃信的事付出100%努力。
生活充满不确定性,唯一确定的就是行动中的思考。
比如,在找工作之前,以自我成长为基础,记得多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
这样的问题问得越多,你对于未来的把握就会越多。
我们预测未来不是为了去预测未来,而是把你自己从过去解放出来,去想象不同的命运!
我们每个人的特点(父母朋友眼里的优点、或者缺点),都是在某种模式下(系统),经过不断循环 ♻️,被强化和固化的。
那我们要改变的就是某种模式,因为改变这种模式,才能改变人心。
以我熟悉的事情举例:
我们知道系统的核心是,自增强回路。
自增强回路:可以增加任何东西,但关键点不在于增加,而在于“因为增加,又导致进一步增加”。会让系统变得更好或者变得更坏,直到崩溃,系统会偏离原有的平衡。
那减肥的自增强回路是什么?
第一推动力,最初只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之后的增强回路很多来自外部的正反馈,能量被增强。
因为批评胖子自控力薄弱、批评吸烟者意志力薄弱,除了让他们心理压力更大,负疚感更强,吃更多食物抽更多烟之外,没有一分正向帮助的。
记住决定俩个人是同盟、还是对抗,这也不取决于过去,而是当前的局面。
我们如果批评、嘲讽,只会让原来的同伴把注意力放在关系的对抗上,而不是事情上,这些事情积累下来,最后越看对方越不顺眼,同伴也就离开了。
我知道我们批评、嘲讽一个人,往往都是故意的,因为心里着急,想那位同伴变好。
越是这样越是不能语言暴力,我们要用非暴力沟通,用爱和耐心重塑局面。
因为第一推动力源自内心,所以改变的根源,也是内心。
关键,是对抽烟这些事情有深刻的认识。
一旦人们了解了全部真相,就会立刻恍然大悟,从心里得到解脱,再也不为这件事所困住,就像放下一件不再需要的工具一样,很轻松就放下这件事。那跟凭意志力,或受到重大打击,或面临严重惩罚而放下这件事,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推动力就源于知道真相后内心的改变,明明很想改但却改不了,是因为还没有了解到这件事全部的真相。
抽烟通常是三三俩俩一起,会比较有话说,会觉得自己人缘好,朋友一大把,有时候还能换到有用的信息,还有烟文化。
我不抽烟,我觉得靠抽烟能换来的消息,基本都是底层信息。
口气和黄牙还会让我失去别的机会。
沉浸烟文化!是还没看过癌晚的人的痛苦辗转。
香烟的本质一刀砍掉你一只手,而后每天借你用几个小时假手,好让你感受一下有手的感觉,同时问你收取假肢使用费。你每天都在渴望这种有手的感觉,为了那几个小时而欣喜不已,甚至可以半夜三更穿上衣服满街找通宵营业的烟草店。
可问题难道不应该是在第一时间问“你凭什么砍我的手”吗?
所以,戒烟对我来说也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只要一想到香烟砍了我的手,还问索要假肢使用费这个情节,我就可以暴走进入戒烟状态。
对有瘾的人来说,抽烟是个习惯,而习惯是用不着经过思考的,所以对有瘾的人来说,要想进入这种神清气爽的暴走状态并不容易。
砍手和假肢的比喻,可以彻底熄灭了我的好奇心… …可抽烟是一种习惯,那么,也只能用另外一种习惯去与之对抗。
因为我健身,看别人抽烟我没问题,可如果我再吸别人的二手烟,我就会本能的起身走开。
不是因为我知道抽烟会伤害肺甚至变黑这些知识,根本在于,我喜欢健身,因为我每天都在琢磨健身,所以意识一直都在,凡一切对健身不利的事情,我都会远离。
对于删除不良习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学习的时候不再学习,而是玩游戏。
我很想改,却依然老是玩游戏。
对于未来有着美好期望的自己,看到这个想要变好却又深陷泥潭的自己,十分的痛心而又无奈。
我一直没想我为什么会玩游戏,而是想怎么样让我学习,各种flag立起来,结果就是边玩游戏边学习,这个方法学一些很浅的东西还可以,但如果是需要深入思考的内容就不行了。
想清楚为什么我会玩游戏之后,突然觉得玩游戏的情感就不一样了。
我发现这来源于错误的思维方式。在这种境地下的自己是被动的,所以感觉到无奈是没有选择的,所以感觉到窒息。
但事实是什么?拨开这层迷雾,你会看到,无论我们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是自由的,都是有所选择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对于压力,对于工作、学业的态度。
主要是我基本不会面对·压力,本能的想逃。如果学业轻轻松松我会学的好,如果有学业压力,我反而会混乱,本来该做的事情就用拖延来应付压力,这招我已经玩的很6啦。
对我来说,预测未来其实就是把那些以后很大概率会出现的问题,在现在还没出现时就解决掉,而不是后面一门心思应对紧张环境,急着补救。
大概创造宽松的环境和自由的文化,求新求变求多元,面向未来主动探索新领地,这才是过着好日子的现代人该做的事情,这构成了系统。
任何一个系统都包括三个构成要件:基准(目标)、要素、连接关系。
基准不同,系统的核心要素就不一样,采用不同的模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抬眼望去都是竞争,而竞争背后在起作用的是优先级,是追求自己对别人的优先以及配置自己资源时如何安排这种优先级。
大多时候,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是凭感觉排优先级的。比如:
在这个过程里,这种人已经完成了一个优先级的排序:他们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赢得哪怕过后觉得微不足道的眼前事”。他们每一个瞬间可能都在追求这样的优越性,而忘了真正应该排在最前面的是什么。
“为什么他们排队的时候不顾尊严和脸面地去插队?为什么他们那么露骨地不遵守规则,只为了在一个瞬间超过你,获得一种优越感?”。
我听别人说:“有时候开车,有人非要和你较劲儿,不停要超车,但是等到他超过你,在下一个路口等红灯的时候,发现你跟他又排列在一起了,看着他们那种瞬间从得意变沮丧的表情,我觉得很无味。”
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到他们滥用优先级排序,或者听任感觉给自己排序。
人都是在追求某种胜利感和成就感的,差别只在于你在什么地方追求这样的感觉。那些在每个琐屑节点上追求成就感和优越感的人,表明他们没体会过其他的优越感和成就感,所以很可能不知道还有另外的优越感和成就感。
如果你是一个房东,在选择房客的时候,你更关心他的财务状况还是价值观呢?
如果是一个有经验的房东,首先关注的是他的价值观。
按照常理,一个房东最关心的应该是房客会不会按期交房租,会不会欠房租逃跑——这个问题与财务状况虽然有关系,但关系不是那么紧密,反而跟房客的价值观更密切:
一个人财务状况不好,交不起房租,如果他秉承的哲学是“人活在世上要有尊严,回避问题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或者 “人生的目标不是苟且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是要活出个人样”,那他会有一系列解决方法,无论借钱甚至卖血,他都可能交上房租;
一个人财务状况很好,但他的哲学是“得过且过,有便宜就占” 或者 “讲什么尊严,那是虚无缥缈的,人活着就是怎么快乐怎么来”,那他欠不欠你房租,答案都是很明显的了。
如果你认为一个人的本质是好的,就要随时为这个人提供帮助,即使其他人都离他而去。任何人都可能陷入困境。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善意行为就会改变他的生命轨迹,造就意想不到的友谊或忠诚。
在《活法》当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稻盛和夫追求做人做事的正确准则。他认为在复杂事情的背后你只需要坚持什么是对的,而后去做就可以了。无论人生或经营,都应该秉持同样的原则去行事。
稻盛和夫就是一个有着自己生活哲学的人,并用这种哲学引导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一切优先排序都围绕人生哲学而出发,始终在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再看看身边的超人,和他们深入的聊天,就会发现他们自强、不断进取、强者、活在未来、顽强,其实这些好品质都来自于他们最简单的价值观。
说说我的:
因为人都是在追求某种胜利感和成就感的,所以大家都很想或主动、或被动的证明自己,特别是被别人否定的时候。但是,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若是成真,证明自然完成。证明呢,不在于此时此刻,而是蓦然回首间,生命中那最后一刻。
基准坚定不移、系统清晰,才能够让系统继续增长。
基准我也是有的,可还是没坚持下来,是不~
因为我应对压力的方式很原始,所以系统很容易就暂停了。
维护系统,依靠的就是能量,是自增强回路里的电流,电流越强,灯就越亮。
能量的大致意思:一个人要垮,首先精神先垮,只要精神不垮,就没有任何力量能摧毁我的意志和身体。
如果能量充足,内心灼热,人可以把事情做好很好,可以处理所有烦心的小事… …被称赞、获得机会、有一些小成就、小反馈,都会增加能量。
随着能量的下降,会有一种心如死灰的疲惫感,一个人往往是精神先破产,才会事业破产。
所以,我们要学会能量管理。
时间管理是没戏的,因为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听谁的话 — 我们,只能管好自己。
而压力最可怕就是,把人的注意力从当前改为不确定的未来,担心自己不能减肥成功、担心自己减肥的成果不能保住。结果在无用的焦虑中,白白消耗能量。
所以,我们首先要努力让自己走出盲目焦虑的状态,把当下的问题具体化,然后制定步骤去解决,将焦虑感转变成紧迫感。
以拆弹为例,一个定时炸弹五分钟后将被引爆,拆弹人员需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分步骤拆解,利用好一分一秒,一步一步拆除炸弹。在固定时间里完成一个目标明确的任务,这就是紧迫感,而焦虑感则是没有目的,它会让你不停地纠结与担忧。
走出盲目焦虑:为自己制定一个短期的小目标,不用太难,它能切实地帮我们解决问题。
一个人的能量也遵从能量守恒定律,如果一个人很容易被无关的琐事绑架,他的能量就会因为被过多地耗散在这些无意义的事情上,而很难专注去做那些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如果把人比作一台计算机,心智能量就是运算能力,而焦虑就像电脑病毒,琐碎的事情就是电脑制造的垃圾,如果这两者太多,肯定会造成电脑运行卡顿。
绝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浪费战略性资源,只关注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最有意义的事情,这个就是系统的基准。
系统的基准:绝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浪费战略性资源,只关注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健身、主动学习、背单词也好,要想持续下去,一时的激情并不能保住你支撑下去。
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设计一个系统,让能量通过自增强回路,持续得到补充。
比如,健身。
为新手设计的健身系统,关键在于针对 ta 的能量。
分析 ta 大脑的那个模块力量更强,用那个模块驱动(责任感、好看、健康、身材);
如果 ta 是责任感强,那你应该让 ta 参加集体活动,比如跑团。在集体竞赛里,作为跑团的一员,如果不完赛就是拖后退。
但 ta 是责任感强,一听到这事就会认真准备、认真训练,ta 的能量就会没理由的拔高很多,这是第一推动力。
让能量通过自增强回路,持续得补充;
我们开始把这一次的大任务分解为系统里的小步骤、小尝试(注意不是小目标,目标总会让人沮丧),关键是让能量通过自增强回路,持续得补充。
我们第一周,跑 3 次。每次只让 ta 跑 20 分钟,每次跑 5 分钟,走 1 分钟,跑 4 次,结束训练,不仅不累还会很精神。
因为不累所以不会有排斥的感觉,只练 20 分钟,身体开始分泌多巴胺,这个时候叫停,于是,身体会自然而然的再次渴望分泌多巴胺(因为多巴胺让人快乐)。
这个时候身体会产生欲望,想再次运动,在这种模式下,渐渐就对运动上瘾了,我包括很多之前不爱运动的人都在这样人工上瘾的。
健身同样存在调节回路,人体(一切生命)的本能是节能,会厌恶做高能耗的事。
如果为了减肥要少吃多动,那少吃就是克制对本能的贪欲,这多动是要拉高自己的能耗,要是人能量充足,这些都不是事。
不过,健身、减肥都有一个滞后效应,你发现我运动了一个礼拜除了全身酸痛之外,毫无改变,能量就会骤然下降。
也不是没有反馈,只是都滞后了,我们得让能量通过自增强回路得到持续的补充,等到正反馈的到来。
所以,系统做事的优先级,第一就是自己的能量。
与“系统”相反的是“目标”,“系统”追求的是“简化”,“目标”追求的是“优化”。这也是能量管理和时间管理的差异。
比如全家人晚上出去吃饭,总是到“饭店——吃饭——回家”。优化就是增加跑这一趟的效率,总是要安排一些别的事,比如“顺路”去商店里退个东西。
这样的优化,因为这个优化很容易出现差错,比如你在去店里退东西的时候,和店主发生了矛盾,这是非常消耗精力的事儿。造成的结果就是,这顿饭你可能吃不好。
能量管理是系统的优先级排序,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维护整个系统的核心。
而想要管理好自己的能量(状态),需要您做到五件事:
充电:精确休息。
如果你知道一个特定的路径会让你觉得压力增大、健康所损、疲惫不堪,那先就不做,等能量满格一举搞定;
省电:在能量低的时候,不要再做烧脑的事、不要一心二用、避免鸡毛蒜皮的事、思虑过多容易损耗精神气;
高能量输出:刻意练习,三小时解决别人一个礼拜的任务。
等需要爆发的时候,你不能掉链子,坐得住、跟得上、使上进、不怕干扰;
冷却时间:把握好做事的节奏。
用静谧的凌晨或夜晚深度工作。找到并尊重你的生物钟。只要作息规律,凌晨、深夜我都可以。早上6点到8点,有咖啡相伴,有“众人皆睡我独醒”的心理优势,这两小时的工作效率高到让我自己惊讶。当我在凌晨完成了当天的大部分工作之后,我对人也会更耐心、更宽容。
燃料箱:决定你能量水平的主要因素其实是你最近吃过的东西。
垃圾食品,越吃越上瘾。
可以利用懒,我游戏、看剧玩久了就想吃东西,这时候买东西肯定点烧烤、油炸、辣条。
我是提前买好零食,零食主要是水果、坚果、一些速食蔬菜,我想吃东西的时候,直接在家里拿就好了,都不用出去买了。吃的也会比较健康是吧,而后也解馋了。
一定不把辣条带到家里,如果把辣条带到家里,那其实不只是在吃辣条,还有懒这个因素会结合,以后就养成这个习惯了。
一定不要点外卖。吃的健康的才好。
我有一段时间经常点外卖,那段时间别人也是叫我不要点外卖,但我压根就没当一回事。
在这段时间之前,我一天三练,每天激情的不得了。但吃外卖的这段时间,我忽然就不运动了,每天就是不想动… …最后,健身的习惯都没了,忽然感觉健身离自己很远、很远。
后来,我和一位吃货在一起聊天,碰巧点了一份牛肉拌面给 ta。才知道统统都是假的。
这份牛肉拌面我感觉挺好的,比较健康吧,外卖是塑料盒,我不敢点温度很高的,就点了拌面。
我吃只觉得味道挺好,可 ta 就试过就不吃了。ta 告诉我:
ta 每个月点外卖不超过 3 次,每次只吃一家的(整个外卖平台那么多家),就只点一家的,我也是真心认为以后不要点外卖了。
其次是作息。亲身体验,熬夜不可怕,可怕的是,没熬规律。
最后是运动。具体的方案已经说过,您也可以把跑步变成马步、keep上的运动。
吃健康的食物、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这些才是系统的第一推动力。
比如说到让人发胖的食品,我们可以举出各种垃圾食品,但导致人发胖的更重要的原因也许不是这些东西,甚至不是食品:一个人长期加班可能导致发胖;一个人口味重,爱吃特别辛辣的食物,就会导致吃更多的米饭,也让人发胖。但这些影响是间接隐秘的,如果你不根除这些东西就会不断发胖。
无论是辣酱还是加班,都有一个相通的东西 —— 在本来的功能之外包含着一种或多种隐性的、间接的、影响力巨大的功能,是在主功能上溢出的一点点功能,看似不起眼,但引发的后话是跑题的:你的视线一直关注你的主打目标,就很容易忽视类似于边角余料的后果,而这种后果有一种不断叠加的增强机制,甚至会导致接近于蝴蝶效应的后果。
以上这些是具体的方法,在学习任何技能的初期,应该勤学苦练,搞沉浸式的教育体验,争取习惯成自然(形成肌肉记忆)。
具体做事的时候,尤其是维护系统时,我们应该不轻易干扰系统,心中停止尝试(心中有过多欲望、执念)…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心中开朗,即是俩全。
大多时候,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是凭感觉排优先级的,大脑是一个多元政体,人至少有七个自我,也就是说这个感觉分别由至少七个自我轮流操作。
每个人都有多个自我啊,有喜欢玩的—喜欢打游戏,有喜欢探索的—喜欢学习,这时候人处于哪个自我,我自然会去做什么事情。
我一直想做的,就是无论是哪个我,都改变对玩游戏的想法。结果有时候,我打玩游戏回过头来,一天就结束了;这时候我懊悔了,可明天我还是会打游戏,而后继续懊悔。
无我,其实每个人都不是真的存在。
把一个整体分解成无数的局部,其实我并不是真的存在,他人、世界、我都是没有区别的,也都是基础元素暂时的聚合。
感官所见的事物,如云、山、水、人等等都是无数多的元素的聚合,我们叫云、山、水、人,非云、非山、非水、非人,是名云、名山、名水、名人,我们要破除语言带来的幻想。
因缘而起,因缘而灭。各种情绪、执念都可以视为 “空无一物”。
所谓 “空无一物”,并不是真的不存在,而是说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不能自主,都是由很多元素通过各种机缘暂时聚合,又迅速消散的事物。
因为无我,所以私欲、贪欲、烦恼就少了,我们面对生活的复杂度就减少了很多很多,这也是系统所要的简化。真正的放下是智慧,是对宇宙人生的奥秘有洞察,有看到了万事万物本身的虚幻,而看到道的真理,才能够放下。
我们预测未来不是为了去预测未来,而是把你自己从过去解放出来(不被感情、基因牵着走、身份、不执着于人生物的一面),去想象不同的命运!
怎么判断我们维护的系统是否合格呢?
人于自己的面目,其实是看不清楚的,白纸黑字留下来,这才好比照镜子。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逝去的人,我们并不是去 ta 的墓地拜祭,而是要在 ta 的作品里寻找。
如果维护的系统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做事,那就是一个坏系统;好系统是无我的,因为我并不是真的我,我只是各种机缘暂时聚合,又迅速消散的事物,各种情感与执念,关键在于系统本身,系统才是真的我。
我对系统,不会有刚进行了一点努力就要求看到回报,不计回报的投入 — 因为我喜欢的是维护系统本身(在 ta 身上我看到了我),而不是系统带来的回报。
每天维护系统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为自己而活;我不再乎输赢,我就是喜欢维护我的系统,我在成为我自己。
之前说过,这个世界上想发财的人分为两种:
系统,就是第二种。
以我的系统为例,猛男诞生记是一个大系统,里面有一个健身的子系统。
我们说的是健身这个子系统,首先,健身的期望是什么?
你想要什么好看的身材(肌肉),还是健康… …有肌肉的确是挺好看的,但我更期待的是,热爱健身,把健身当作习惯,因为这会给我一个炒鸡棒的状态,会给其他系统一个提供充足的能量。
系统的库存:热爱程度。
系统的因果链是什么?因果链很难说清楚一定就是这样,我们只能选我们认为的最大概率的因果。
什么可以增加库存呢?多巴胺的分泌。
什么可以让多巴胺分泌呢?20分钟的运动,听一些劲爆、有节奏感的音乐更好。
什么可以让我对食物变得自律呢?热爱程度,因为热爱一件事情,就不顾一切的往前冲。
这就构成了一个自增强回路。
最近的调节回路是什么?每天老是跑步就没有新鲜感,应该学习一些健身的知识,自己要学会组合动作(有时候举举铁),运动多样化,每运动 3 周休息 1 周。
所以,每天最好是从学习实践开始,看一些健身的文章,里面已经搭建好了动作,运动的时候就可以试试… …而后就是介绍一些健身大佬的、励志的文章,作为今天的第一推动力。
运动效果通常是有延迟的,但适度运动后会立马会精神、还有一种毫无道理的勇气,感觉可以完成任何事,状态会立马变好并没有延迟,如果是想要好身材那还得考虑延迟。
热爱程度越来越高之后,那种想高消耗的想法就会从改变我们每一天的行程安排到灵魂里,吃、睡、思想、行动里;而后开始追杰森斯坦森、强森,而后会更加热爱,有了榜样。
因为身体素质、心理状态越来越好,所以可以开始高消耗,但如果是初练才几个月,就不要想这回事,练得太累了就不会想练了… …高消耗,是已经热爱健身的时候才能这么练,因为热爱一件事情,才不顾一切的往前冲。
最后,加上犒赏机制。
水果、坚果、书籍、课程、电影、运动器材,这些是我的偏好了,因为我已经上瘾了,喜欢的也就是这些了,钱也不会投在别的地方。
抽象一下,犒赏大致是这样:
如果觉得自己无欲无求,那可能是在自己身上花的时间少了… …
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其实,诗、童话、小说、音乐都是人类的梦想,使我们成为新世界的居民。
在这俩个世界的居民是不一样的,如果和一个没有追求的人一起去旅行,你会觉得空乏。
一轮明月当空,他们最多说月亮像一张烧饼,压根不会有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的豪情!
这是我想到最好的预测方式,最好的预测就是创造。
总结:
对于删除不良习惯,要了解全部真相、培养另一个好习惯。
培养好习惯,需要用系统思维设计一个自增强回路,找到是那些关键的要素。
而后定一个目标(每天具体的行为要怎么做),在晚间流程里,对比目标有那些没做或者没做到位。
上图是我们设计的一个热爱健身的自增强回路,最好能更详细一些,比如绿色蔬菜最推荐那 3 种,运动20m最推荐那 3 种,学习实践最推荐在哪里学习,而后规划一下怎么做。
好的系统,要看起来简单,但简单的背后它要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有大规模复制和形成系统的潜力。
这个系统能不能持续增长,关键在于维护系统的自增强回路。
自增强回路的设计,就是人工上瘾的过程,设计这个过程需要了解一些专业知识(正确的训练方式、观念、具体的练习安排),最重要的是考虑人的能量(让能量持续得到补充,大于调节回路的阻力,等到滞后效应),渐渐就会人工上瘾啦。
热爱的标准:
所以,系统的优先级排序是能量(冷静、专注的能量)。
最高效的能量管理,是简化生活、以简驭繁,最好简单到只有几条原则。
具体做事的时候,尤其是维护系统时,我们应该不轻易干扰系统,心中停止尝试… …
因为人至少有七个自我,大脑经常冒出各种念头,这时候要明白这不是真的我,只是一堆念头、元素的聚合… …
如果从本质上说,过去的你和现在的你其实是两个人,但这两个人并不是全然无关的,过去的你是现在的你的原因,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的结果;换句话说,过去的你虽然并不存在于现在,却以业力的方式塑造出现在的你。
所以轮回从本质上说是没有主体的,但从现象上看可以说有个主体。
如果维护系统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做事,那还是没有放下。
真正的我,只会出现在我的作品里,出现在我的系统里,这 24 小时里最大的成就、自豪感都来自系统,因为我知道,自增强回路的关键点不在于增加,而在于“因为增加,又导致进一步增加”。
我对系统不计回报的投入,是在 ta 身上我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每天维护系统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了,为自己而活;我不再乎输赢,我就是喜欢维护我的系统,因为我在成为我自己,活在未来。
我再看,隋唐英雄传。
太子杨勇的妃子和萧后,格局不一样,杨勇的妃子只关注眼前的事情,感情波动太强了,一直都是活在当下,被困住永恒的当下… …而萧后、宇文化及这样的大臣是在用系统下一盘大棋啊。
妃子和萧后、大臣的差异,就是眼光的不同;而眼光不同,认知也不一样。
可能交友是提升认知最好的办法,看到一个让自己想靠近、敬佩又喜欢的人,身上的那些坏毛病瞬间就没了,有时候我们只是没了见到更好的,榜样是一条捷径。
如果看到德才兼备的人,要努力向TA看齐,让自己也变得同样优秀。有些人成绩平平,很少看到他们努力的样子,这是因为他们始终自我感觉良好,没有意识到向身边优秀的人看齐,也不知道自己离真正的优秀有多大的差距。
不过,这很难,因为人很难保持开放。
让我们一起取下文化带给我们的有色眼镜,保持开放的视角,用概率的眼光看待世界。
其实我们平时所谓的好运气、坏运气,都是戴着有色眼镜看概率。
比如说,小红有一次跟一个旅游团坐小公共汽车去山里旅游,结果出了车祸,旅游团里其他人都死了,只有 ta 一人幸存,而且毫发无损。那 ta 的亲戚朋友就会说,小红你真是运气好,福大命大造化大。
感情的波动,蒙蔽了人们看概率的双眼。
想想有多少人出去旅个游要面对生命危险?出车祸是个极低概率的事儿,居然发生到你身上,说明你的运气已经差到极点了,怎么能说是福大命大呢?
好运气坏运气都是空的,高手的眼中只有概率。
如果我知道概率,我就对事情的结果有个基本预期。
那怎么避免一时的感情波动影响到判断呢?
人的观点,随着事实,发生改变。比如:
看过神雕侠侣,年龄不是问题;
看过金刚,种族不是问题;
看过倩女幽魂,生死不是问题;
看过断背山,性别也不是问题;
马云当年说无论如何都不会做游戏,而现在游戏已经是阿里很重要的一块业务;
小米最开始出手机时,说手掌大小的手机最适合,绝对不会做大屏手机,而现在手机越做越大;
罗永浩说手机绝对不会低于3000块,后来果断降价了;
罗振宇说罗辑思维视频节目要做10年。做了不到一半就停更了。
我之所以说出以上这些案例,不是为了嘲笑他们的不坚守(那是傻子做的事),我想一定是他们的认知升级了,他们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刷新了自己的认知,立即产生了行动。
我想这是他们今天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吧,不是傻傻的坚守一个看似坚定不移的信念或者对自我的承诺,而是认真的观察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而随时矫正自己的行为方式。
我们以前觉得失败是不好的,强调道德姿态,失败肯定是坏事儿,变强就是为了避免失败。
但痛苦和失败是演化的必然环节。你一定会遭遇失败 —— 如果没有失败,你就没有在挑战自己的极限;如果你没有挑战自己的极限,你就没有把自己的潜能最大化发挥出来。
面对现实、发现自己的弱点总是痛苦的,但你应该把痛苦当成信号,说明这里可以改进。
“我是谁”,不是在夜深人静扪心自问问出来的。你必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才能发现你喜欢做什么,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是谁,而且答案可以随时改变。
正确的犯错误,积累自己的原则。正确的犯错误,是指每次犯错误后,都能对错误有完整的、理性的、全面的反思,而后把 『错误』变成『原则』。
我建立了一篇自己的《原则:让自己整体变得优秀》,永不完结地写下去,以下是暂时的版本:
【生活】:
【技艺】:
这些原则,随事实发生变化,用一个量化的数值决定您的判断 — 虽然永远都摆脱不了主观的成分,但是您会做出更科学的决策,摆脱先天的感情波动,成为一个理性的人:
上面这样的人,大概是一个理性的混球,其实也是局面所致。
因为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别人并不会打你的注意,往往是你有成就的时候,比如钱多了,那别人都会想打你的注意,而你碍于情面、想像圣人一样的善良,结果被人坑、被人骗,而且往往都是熟人、很好的朋友。
记住上面的任何一点,你就不会再碍于情面了,人不可能是圣人,至少在这里是不可能的,你必须得出世。
而后,破除文化带来的有色眼镜:
比如,我不善交际。
但不善交际也可以变成我的根据地,我不会搞人际关系,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我经常会被各种人说、各种人看不起,无非就是,你这性格以后出了社会怎么办!
这是一个弱点吧,我敏感、容易受到伤害,但我把时间、精力节省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书、写作、健身、编程、总结。
在信息时代并没有什么优缺点,有的只是特点,有的只是使用方式的好坏。认真的思考一下,抛弃关系社会这个有色眼镜,其实在一些国家,人们之间没有事情是不来往的,每个人都喜欢独处。
比如,现在机器翻译很方便,英语貌似也不是很重要了,是不是可以偷懒就不学了呗。我还用学英语吗?那玩意儿多苦啊,对吧?我就拿个自动翻译机,我说一句中文,给老外一放,马上放出来的就是英文,我交流无障碍。
是啊,自动翻译技术出来了,我跟老外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所以我要踏着这个技术去跟他们抠那些交流的细节,进入他们的主流社会。
一般的非目的沟通,比如闲聊,不如花时间去读书、去远行,去用这一切重新涵养一个阳光、丰富而澄澈的人格,或者是,干脆就一个人呆着,而且宅着,多看点书,多想点问题,弱点本身也是你的优点,真实世界的人才都是极端发展的,而不是平均。
比如,范家小学的创新为什么不可思议?
范家小学和其他的留守儿童学校一样,面临教育资源紧缺、学生流失率高、师资不足的种种恶劣条件。但是范家小学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干脆因地制宜,把这些劣势都转化成了优势。
所以你看,很多时候创新需要的并不是超前的理念,而是你能转换视角来看待问题。别人眼里是劣势,范家小学却在劣势里看到了解决方案。
我们也许会想得更远:等这些孩子走出山村,要面临高考的压力怎么办呢?他们能考上好大学吗?如果没有一个好大学的文凭,他们能在社会上混得好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先让我们把视野拉长。
在改革开放之前,你能不能找到工作靠什么?靠文凭吗?不是的,当时是靠成分。所谓的成分,是看你是干部、工人,还是贫下中农。
8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找工作靠什么?靠包分配,也就是说,公家会帮你找工作,但你自己没有多少挑选的余地。
现在,谁找工作还看成分?哪个大学毕业生还希望包分配?那现在找工作看什么?确实要看文凭。可是,这也只是暂时的。我们现在认为大学文凭很重要,会不会就跟原来的人们把成分和包分配看得重要,一样狭隘短视呢?所以有句话说得好,风物长宜放眼量。
我认为,以后的孩子择业更多是看兴趣。
没有兴趣,你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真正成功。每个人在择业的时候都要学会去思考:
对你来说最好的职业,就是既有浓厚的兴趣,又有天分和特长,而且还有社会需求、能给你带来丰厚的回报。而在这三个要件当中,兴趣始终是排第一位的。设重点、偏科、不均匀、走极端,这才是自然之道。
每个人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世界,特别是我们的文化、家庭带来的有色眼镜对我们的认知、决策影响很大。
但我们要明白,这些都只是一种视角,如果只通过有色眼镜看世界是很片面的,人应该还有更广阔的视野,才能把所有资源整合起来,让自己整体变得优秀。
真实世界是不确定的。
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两个不确定的世界:
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则体现为未来模糊不清。世界是个复杂系统,别人的想法和行为也无法预计。你的付出不总是有回报,你愿意非常努力,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发力… …所以,我们用概率、系统来看待世界。
概率视角,让决策更加理性,破除一些先天的有色眼镜,把你自己从过去解放出来,去想象不同的命运!
系统妙在,能比较轻松的取得成果、每天都能感觉到自己在成长、每天起床后都充满期待~(自我养成游戏)
真实生活,每一次都面临输的可能性,但是只要你坚持正确的选择,而且能承受小失败,那么从长期看来必定是赢。
所以答案就是想想长期。你在乎的不是这一次的输赢,而是这一生的输赢。你要的不是一次赌对,而是一个能够多次赌对的系统。
内心世界的不确定性,体现为不充分。我们似乎总是没有准备好。知识不够,智慧不够,经验不够,理性不够,时机也总是不对… …所以,我们要成为自信而有能量的人,让自己真的懂自己。
了解内心世界,了解主要带来的是控制感,也可以让你清醒的作出选择,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热爱生活,打通一个个的心结,投入的去爱、去创造,唤醒活力自我,自信滋养自己,热情维系关系❤️❤️。
我都不知道我想要什么,动力主要来自紧迫感和焦虑。
状态恢复的时候,我开始努力。
可只要我的努力一有成效,焦虑就会缓解,焦虑带来的张力就会消失,张力一消失,我努力的动力就会减少,直到问题重新让我变得焦虑,这种张力才会重新积聚起来… …就一直生活在从打鸡血带来的全能感到颓丧的循环里。
我,基本都是活在头脑里的自恋中。
在自恋维度上,我感觉到的是地位高低、力量强弱,焦虑和紧迫,认为优秀才被爱,只有优秀、成功了才敢和别人进入深度关系… …所以,我想的都是让自己变得厉害、全能。
在这份好胜心的推动下,我有了巨大的动力… …在一个我不懂的领域,我越来越强了,但我发现,这种动力没有灵性,也并不能持久,只是为了拂去问题带来的焦虑。
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我怎样,可这个问题总是解决不了,失败越来越多,开始浑身都是毛病,状态甚至还不如什么都不学的时候。
列举我的一些毛病:
① 卓越强迫症:认为只有优秀才被爱,但我想象中的我、自恋中的我是全能的… …所以,我至今没有一段深入的关系。
② 强大恐惧症:我又害怕强大,也能坦然自恋得瑟。我努力的自我安抚、卖力的自我欺骗,小日子、小故事也不错。想象自己是好人,其实这是弱… …所以,懒惰又怯懦。
③ 权威恐惧症:明明自己在某方面有实力,但对现在的权威总是服服帖帖的、遇见权威脑袋瞬间没有思考了,只是接受… …所以,不敢展示自己。
④ 行动困难症:想法多,但行动困难… …所以,通常情况下都是虚度光阴啊。
… …这是处在自恋维度上的我。我很累,尽管我一事无成,但我很是急切,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己的鞭打!
因为处在自恋维度,对力量强弱、权利地位非常敏感,我也会时常有超高自恋,觉得自己可以做好任何事情,就是这么全能。
仿佛世界按照我的想法而运转,如果世界没有按照我的想法来,我就会无能狂怒,充满了毁灭欲,但我知道这股黑色能量太可怕了,我不能发泄出来… …我只能压制,压制这股黑色能量,也是在压制着自己,我感觉彻底无助。
一时无所不能,一时彻底无助,我就是这么循环着。
诶,我的金毛每天见到主人,都跟第一次见初恋般兴奋。
金毛这种牛逼的生物,不管遇到什么打击,都可以若无其事地站起来。
在我看来,TA们前一天不管多累,第二天早上都能满血复活,总是直面现实,非常理性,摆脱了各种情感纠葛,辞旧迎新。
怎么做到的?太强了!
我发现,每次金毛过来对主人表达依恋时,常常是先把头低下来让主人摸。
低头这个动作,就像是要放下高高的自恋,愿意表示处在比主人低的位置上。
低头是一个非常有隐喻性的举动 — 这是因为人都是自恋的,而依恋意味着你要低头。
是啊,人类是社群性的动物,独自一人大概只能活在孤独的想象和自恋中,而依恋意味着人要低头去信任一个情感对象,自己的能量才会跟世界的能量汇集在一起,才会驯服了自恋,让人从孤独的自恋维度,进入到情感的关系维度。
原来在自恋维度上,感受到的是地位高低、力量强弱、生与死,追求卓越必然随着深度的焦虑、紧迫感。
现在在关系维度上,感受到的是情感平等、破掉了高低、强弱、生死,没有证明自己的包袱了。
进入到关系维度后,死亡焦虑转化成了生生不息的能量,仿佛是从天空中降了下来,像是进入了凡间,走出了头脑自恋,虽然没有了自认无所不能的念头和动力,但有满满的热情、爱、创造力,真正的热爱自己、热爱生活。
我想我们的快乐,需要被另一个人赐予;我们的人性,需要被另一个人唤醒;我们的良知,需要被另一个人证成。对抗无聊和厌倦,不仅需要我们拿出当年对抗压抑和禁忌时同样多的勇气,我们也需要和另一个人携手同行。
所以,我们终究是要走出去的,从一元世界进入到二元关系。
人际关系是幸福之源,人际关系同时也是一切烦恼的来源。
睡不着的时候,我会想一些事情,很多时候是一些非常琐细的冲突(我觉得是冲突,但对方完全没感觉到冲突的发生)。
不过通常有所克制,并不会在关系里表达出来,但这份攻击性或者无助感依然内在意识里。
因为在现实的关系中,我应对不了这些冲突,于是我会退回到孤独的想象中,去处理这些冲突和冲突带来的焦虑(想想,对方在哪里攻击自己了、这件事怎么应对才好)。
哪怕很琐细的事情,用头脑想象都耗废会很长时间、很多能量,所以感觉状态不好,我丧了。
当你不能走向互动和交流,而主要是靠内在想象时,一份很小的冲突,都可以非常损耗你。你甚至会发现,你根本处理不了这个冲突,你会记很多年,甚至一辈子。
当你能在现实关系中互动交流时,你会发现,能量就会流动起来,而且一旦关系中出现了连接,例如理解、共鸣和真切情感,一些负面体验就可以立刻得到安抚,而且还会变成好的体验。
所以,冲突一定要在关系里解决:
你攻击我,而我带着爱容纳了你的攻击,还深深的理解了你的不安。
你的灰色能量被我看见了,被允许、被接纳,理解之间建立情感通道,你会发现,你的生命力会源源不断地涌出,你会因此变得饱满而丰盛。
我想,生命层级的提升,就是可以容纳、蓄积更多的心理能量,让你可以做更高水平的事情,并体验到更美妙的东西。
当你对这些越来越明白后,你可以远离损耗性的关系,亲近滋养性的关系,还可以去创造滋养性的关系,减少关系中损耗的部分。
那该怎么进入到关系里?
自尊按摩:人性中,最重要的是呵护好对方的自尊。
最关键的是,你要学会给对方做「自尊按摩」。
这个自尊按摩,具体要怎么做呢?自尊按摩一共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你要让对方知道,你已经被他的魔力迅速吸引;
第二步,在你们交谈的过程中,你必须让对方感觉到你真心流露出来的理解和认同;
第三步,将你的认同不断点缀在日常生活之中。意中人越来越多地向你展露自我,你要不时抛出含蓄的赞美作为回报,在这个过程中,你们可以制造出私密的笑话,并借助其他技巧,让他感觉到自己非常独特。
第四步,当意中人感觉你已经完全理解了他有多么独特的时候,你就可以抛出最真诚的赞美了。
我感觉大部分人其实做不到,这里面其实是看待事物的视角不同。
比如家长和孩子走在大街上,在路边看到乞丐乞讨。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说:“你真的得好好念书,如果书念不好,你未来就会像他们一样去乞讨”。
但积极的家长会说:“你应该好好念书,如果你念的好,以后就可以帮助他们”。
从积极的角度(赏识)看待世界,你会发现与你对话的人身上,实在是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被我们赞许,可以被我们赏识。
不过,这炒鸡难。大部分情况是,我们在意识上认为自己给了他正面的期待,但在潜意识却给他传递了负面期待。
赏识你的人看你,真的是打心眼里喜欢你,见到你就眉开眼笑,开心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深深的理解你,接纳你,而且不要求你去做什么。
人生若是能遇见这样一个满心喜欢、赏识你的人,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充满爱、热情、有生命力流动的喜悦与饱满,自然而然的想去追求卓越。
回应是光:愿你的呼唤,总有回应。
除了正确的赞美外,就是你要学会怎么回应赞美。
比如说:
害羞,哪里哪里,别人说哪里都好看。对吧,我们的反应基本上就是害羞、哪里哪里、没有啦,这种。
我老师说,被别人表杨了要说谢谢,因为这样才大方得体。
其实在关系里,这时候你不要说哪里,也不要说谢谢,应该说:“嗯,你真是太好了”,或者是说:“很高兴你能发现这一点,你真棒。”
哇,你说他这句话的话术和前面的表达它的区别在哪?
它让这个互动可以持续,你夸我,我反过来夸你。
前面两种方式甭管是哪里哪里还是谢谢,你不管态度有多好,你不管表现的有多么的合分寸,你导致了一个悲催的结果,就是把天儿聊死了。
别人说你真好看,你说谢谢,那别人只好说别的了。就是你没有让你这个沟通往前走,OK。
所以你看,用有限游戏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急于关闭,你夸我好看我也不知道怎么对答,所以我用一个办法让它关闭。而真正好的方法是我勇敢地向那个未知的未来、那个互动、那个绵绵不绝的此后的人生和我们之间关系的那种可能性。
你看,这就是对于赞美的积极回应,对方的赞美支持了你的理想自我(呵护自尊),让你相信你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而你的积极回应,也支持了对方的理想自我,因为你让他相信,他是一个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
我赞美你,让你相信是你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你回应我,让我相信我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
自尊按摩和积极的回应组合在一起,每一次赞美和沟通,都变成了双方的互相滋养。
也许,人们会忘记你说过什么,忘记你做过什么,但是永远都不会忘你带给他们的感情。
『自信』:自信滋养自己。
在自恋维度上,我们每个人注定是“失败”的。
这和你考试多少分,家庭如何,是不是有钱,没什么关系。年少时可能会做一些更功利的选择,但越长大,越明白,找到自己最重要。
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在每一个领域,永远有人比我们做得好,永远有人比我们更有“天赋”,永远有人比我们更成功。
真实的自信肯定不是强弱比较来的,当你充分的活在深度关系中,会真切的感受到平等,真实的接受平等的观念。
平等感,如同是大地一般的感觉。当你能有深切的平等时,你就不再惧怕从高处往低处坠落的感觉了,因为你会知道,你将坠落在宽广的大地上。
『热情』:热情维系关系。
一切努力只为,遇见“你”。
“你”,是抽象的,不止是一个人。
以前学习技艺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厉害与全能,现在只是想建立一段深度的关系。
我觉得努力,总不会错。努力与投入意味着你不断花时间和事物建立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关系会越来越深厚,所谓的成就,其实就是关系深厚的一种自然表达而已。
读书时我发现,自己并不聪明。同样的问题,同桌花一份时间,而我则要三倍时间。
但我觉得努力,总不会错的,既然如此,那是不是也意味着,只要我花三倍的时间,就能有同样的结果。于是从此以后,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我比别人多努力三倍即可。我知道我不够聪明,但我知道爱在什么地方,所以浑身充满了动力。
很多人都喜欢问:“这有什么用?”。
我们做事,无非或是目的,或是手段。
很多事情即是目的,也是手段。比如工作。我们工作的确是为了赚钱,但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所以同时也享受工作,工作也是一种目的。
很多人喜欢问,这有什么用,就是不管做什么都是手段,没有活在当下的意识,整个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工具人。
也许再所有目的之上,存在着一个终极目的,里面没有任何手段。
闲暇里,我们最好的一面大概就体现在【沉思】上。
沉思是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品味世界的活动,也是一种学习。
世间的事,不只损益比较、利益得失,还有应该如此。
学习:
但我们头脑的欲念很多,学习只是其中之一。娱乐、挣钱、被别人认同、出名这些念头会比学习更强烈。
往往只有在一个心静的地方(比如孤岛、密室),才会更注重学习这个欲念。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一个孩子被父母安置在童话般的生活,确保孩子接触到的一切是简单而又美好的。
孩子相信兔子都是单纯善良的,爱吃胡萝卜,唯一的坏人是大灰狼。
但我觉得只要这个孩子哪天接触了真实世界,就会发现,兔子也不是就是好的,狼也不是单纯的坏,而且兔子并不是那么爱吃萝卜… …当这个孩子了解这些后,ta 还能回去吗,还能受得了童话叙事吗?
再比如,流行的都市剧。男女主人公各个年轻有为,美丽大方。他们好像整天都在谈恋爱,也没见他们怎么努力,就挣很多钱住很大的房子;所谓烦恼也无非是谁谁出轨了,谁谁的“原生家庭”不够给了。社会现实就是这样的吗?如果你听过更深层、更复杂的故事,你会不会觉得这种剧太肤浅了。
真正的尊严是抵抗自己的冲动,承认人的脆弱,直面残酷的现实。
对比之下,在闲暇时光,每天看电视剧里别人的奢华,朋友圈的幸福,你喜欢是喜欢,但你会有一种无助感,你接触不到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也不能理解人、某个领域的底层逻辑,你只能干瞪眼。
学习不仅可以远离外界对你的评判,也可以断开感官的刺激,断开那些虚假的、一厢情愿的、肤浅的欲念,解决真实世界,也许它并不精彩、并不刺激。
学习会让你活的最踏实:
严肃文学能让你用最安全的方式,经历种种不一样的人生。
尽管你只是生活在 21 世纪,但你可以体验各个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社区生活。你知道人在最好和最坏、各种最极端的时刻是什么样的。你即可以变成任何一个人,又同时还是你自己。你通过读书,摆脱自己平庸的连接,去跟遥远的事物建立连接。
历史、天王可以让你扩展你的时空坐标系。
看看吧,看看这个淡蓝色的小点,所有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所有你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听说过没有听说过的故事,都只发生在这一个微小的蓝点上。在浩瀚的宇宙剧场里,地球只是一个极小的舞台,为什么我们要把自己的眼光和想象力局限在这么小的一个小点上呢。身边的发生大事情,如果站在更广阔的时空里,都是小到忽略不计的事情。眼界、格局,这对一个男孩子来说太重要了。
现实世界充满假象。
现代世界有各种力量在制造假象的手段影响你,打开电视,广告说:“国酒茅台,文明的结晶” — 喝酒还喝出爱国感来了?看看时政新闻,美国副总统说,我们在过去几个月创造的新工作,比奥巴马政府八年创造的都多。这个数字可能对,但和你们关系并不大呀,难道不是因为疫情先消灭了各种工作,现在才恢复过来的吗?我们可以理解广告、宣传,但你甘愿被他们摆弄吗?难道你不觉得自己的尊严被冒犯了吗?作为宣传对象时,你只是人家的工具和手段。
很多富人过不好这一生。
我在广州见过一些人,他们原本都是农村孩子,但通过各种机会,自己变得很富裕,但后面的生活变得比最开始的时候还差。如果他们没有发财,一直就做一个简单的工作,过着平凡的日子,他们压根也不会这样,说不定会过得更好。如果所有人都是过着这样的日子,那我们不需要学习、也不会有学习。
学习是财富聚集,产生有闲阶级,人们有了闲暇才得以产生的东西。但社会有了财富之后,就会有贫、有富,不平等的感觉就产生了… …他们虽然放弃了简单的乡村生活、普通的工作,尽管他们富有了,却保留的是乡村生活的价值观。因为乡村那时候食物来源并不稳定,所以有吃的立马享受才好。他们得过且过,过一天是一天,对日子并没有规划,也没有沉思,即要享受奢华的生活,又不想付出代价,他们的欲念充满矛盾而不自知。
我们读书、出去闯荡,其实就是在呼吸巨人的气息,学习大师的思考方式、做事方法,反过来,产生自己的心得体会,许多毛病随着观念的变化都改掉了。我们总能在书中读到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应该是如此,为学而学。
为学而学:就是不做体力活(已经转化成下意识的动作,比如编程一开始是脑力活,熟悉了就是体力活),你就是永远要去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把那个里面所有的细节给抠清,永远不让自己进入舒适区,平时训练经常找那些高难度的情形,变着法让自己挑战一些高难度。
学习的过程是什么?就是把新东西和自己原来的结构缝在一起。
所以你看,真正会看书的人其实是不藏书的,像我们家里藏那么多书,其实说实话不大看,有时候仅仅是占有了,就觉得它已经学习了,其实跟真正学习不是一回事。真正学习的高手往往家里没书,但是有什么?有笔记。
是绝望,让他战胜那些富二代。
如果在现实中我们面对问题总是只顾眼前,见招拆招,而不去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那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应对重复的难题,陷入泥潭无法自拔。
『贪婪』:想要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还有很多的负面情绪也源于贪婪,如:
傲慢:假装自己拥有其实并不属于自己的种种高高在上的权利;
嫉妒:想要自己尚不具备的东西,却发现别人已经有了;
愤怒:自己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要那能力却没有;
怠惰:是因为明明要用劳动去交换,却想张口就来、伸手即得;
其实,恐惧才能一切负面情绪的源头,如:
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三傻之一,也是最窝囊的那一个,他的特点就是“恐惧”:他宿舍里的同学烦都很烦他了,因为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求啊、拜啊,比如考试之前要拜眼镜蛇,他整个生命的体验都是被恐惧所笼罩的,所以任何事情一出现,他就退缩。
所以,当他父亲病重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用摩托车赶快送他父亲去医院,而是出交通事故怎么办,没有救护车他父亲在中途死了怎么办——“恐惧”成了他人生路上随时出现的拦路虎。
所以,当这个“窝囊傻”在毕业考试当中考了最后一名,害怕没有公司雇用他,而自己家庭又很贫困,势必遭到所有人白眼的时候,他倒是没有了“恐惧”,直接从楼上跳下去了。
幸好楼不太高,他只是摔断了腿,很快也就治好了。没想到的是,他自此就变了一个人,因为他跳楼的那一刻是没有恐惧的,而且跳完以后没死——这时候他说了一个金句,“我只有腿摔断以后才真正站立了起来”。
从那一刻起,“恐惧之神”被驱散了,再也不会每天都困扰在他身边了。
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可能更好理解“绝望疗法”:
绝望疗法,便是,“先行到死”——你先行到最糟糕的情况,会发现也不过如此,一切也就云淡风轻了。
是啊,没有任何东西是可怕的。当“怕无可怕”,进入极度绝望以后,他就什么都不怕了。这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他不需要任何外界的东西来给自己打强心针,来支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