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技术FTL基础知识学习

有参考大神的博客和网页,,如果涉及侵权,请联系我,我删帖!!!
 

一.基本理论
1.FTL(Flash translation layer)由来:

闪存的读写单位为页,而页的大小一般为4KB或8KB,但我们的操作系统读写数据是按HDD(硬盘)的扇区尺寸进行的(512Byte(字节)),更麻烦的是闪存擦除以块作单位,而且未擦除就无法写入,这导致操作系统现在使用的文件系统根本无法管理SSD(固态硬盘),需要更换更先进、复杂的文件去解决这个问题,但会增加操作系统负担。而为了不加重操作系统的负担,SSD采用软件的方式把闪存的操作虚拟成磁盘的独立扇区操作,这就是FTL。因为FTL存在于文件系统和物理介质(闪存)之间,操作系统只需跟原来一样操作LBA(逻辑区块地址)即可,LBA(逻辑区块地址)到PBA(物理区块地址)的所有转换工作就全交给FTL负责。

2.关于LBA和PBA:

通俗的讲,LBA就等于我们平常使用的门牌地址(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四路26号)。而PBA全称为 Physics Block Address,相对于LBA来说,它就如GPS 定位所使用的经纬度(如上面地址的经纬度为:东经:113°16′40.0621″,北纬:23°07′ 37.6129″)。

在HDD上,由于HDD的数据可以直接覆盖,所以LBA和PBA的关系是1:1对应,不会变更,即LBA=PBA。在SSD上,由于SSD使用的存储介质NAND闪存有需要先擦除才能再写入的特性,和读写以页为单位,擦除以块(多个页组成)为单位的特性,导致LBA和 PBA的关系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导致LBA和 PBA的关系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SSD就需要一层叫做FTL的东西来作转换,以配合现有的文件系统。

NAND闪存的擦除/写入关系:

(闪存页大小一般为4KB或8KB,块一般有128至256页,详情请参考具体闪存颗粒数据手册)由于NAND闪存的特性,SSD的主控制器是使用LBA和PBA的映射表来管理闪存的。当有需要更新的数据要写入时,主控会把新数据写入到空 白的闪存空间(已擦除状态的)内,然后更新映射表数据,把LBA指向新的PBA。原来的PBA就成了无效数据,这个PBA若要再次写入数据就需先进行擦除 的操作。但这里会产生一个问题,闪存颗粒的寿命是按Program/Erase(编程/擦除,由于闪存不能覆盖,写入前必须擦除,所以习惯叫编程,不过为 方便大家阅读,后面我们依然叫写入)次数计算的,MLC(多阶存储单元闪存)的寿命一般在1000-10000次,SLC(单阶存储单元闪存)则在10万 次左右。(详情请参考具体闪存颗粒数据手册)。

3.FTL算法:

即一种LBA(逻辑区块地址)到PBA(物理区块地址)的映射。当文件系统发送指令要写入或者更新一个特定的逻辑页时,FTL实际上是把数据写入到一个不同的空闲物理页并更新映射表(LBA和PBA的关联数据),并把这个页上包含的“旧数据”标记为“无效”(更新后的数据已经写入新的PBA,旧地址的数据自然就失效了)。正是因为FTL的存在,操作系统才能把SSD当成HDD那样操作,因为FTL转换的性能也就直接影响SSD的性能表现,而且FTL算法也是影响SSD寿命及稳定性的决定因素之一。

假设在page0上写入数据(物理地址n),接下来写入数据到page1(物理地址n+1)。接着page0数据被更新,但是更新后的数据并不是覆盖上去,FTL会把它写入到地址(n+2)上,然后标记(地址n)为"无效"。经过多次这样的操作后,这个块上就会装满了许多"有效"及"无效"的数据。如果要再次写入到这个块,就需要先擦除整个块的数据,当然就需要先把所有“有效”的数据复制到另外的空白快上再进行擦除。这样的操作就是GC(即垃圾回收)。

4.GC(Garbagecollection)垃圾回收:

所谓GC就是把一个闪存块里的'有效'页数据复制到一个'空白'块里,然后把这个块完全擦除。GC是SSD里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操作,其效率对性能有决定性影响。闪存块里'有效'页的数量对GC效率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数量越少,需要复制的页就越少,花费的时间也越少,效率就高了。

由WL(Wear leveling,磨损平衡)机制可知,WL的执行需要有"空白"块来写入更新后的数据。当可以直接写入数据的备用"空白块"数量低于一个阈值(厂商在主控固件里设置,一般为全盘闪存容量写满后),那么SSD主控就会把包含"无效"数据的块里所有"有效"数据合并起来放到新的"空白"块里,并删除"无效"数据块来增加备用的"空白块"数量。这个操作就是SSD的GC机制。

由于GC会对SSD产生大量负载,因此GC可分闲置GC及被动GC。闲置GC就是让SSD主控在系统闲置时'提前'进行GC操作,产生一定数量的'空白'块,让GC操作不至于明显影响用户使用感受,但缺点是会因此造成额外的WA(写入放大),因为刚GC的'有效'数据可能会因为用户更新而变'无效'。被动GC则是所有SSD一定具备的,SSD主控性能对被动GC效率有决定性影响,因为此时SSD需要同时进行GC及用户要求的数据操作,主控性能不足就会让用户发觉SSD的性能下降。

5.WL(Wear leveling)磨损平衡: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guojing3625/article/details/10136433)闪存寿命是以P/E次数来计算的,而WL就是确保闪存内每个块被写入的次数相等的一种机制。若没有这个机制,SSD内的闪存颗粒就无法在同一时间内挂掉,那对用户来说就是灾难。

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用户在LBA空间里的数据更新速度是不同的,有部分是经常需要更新,而有些却长期不需要变更,因此若没有WL,很显然那些经常被更新的数据所在的闪存寿命会首先被消耗完毕,而不怎么需要变更的数据所在的闪存损耗就要小得多。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便需要WL这个机制来保持SSD内的每个闪存颗粒的磨损程度在相对一致的状态且最后同时报废,但由于颗粒本身也有其个体差异,因此这里说的也只是最理想的状态。

  WL技术依赖于LBA和PBA的转换:也就是说,每次主机上应用程序请求相同的逻辑页地址时,闪存控制器动态的映射逻辑页地址到另一个不同的物理页地址,并把这个映射的指向存放在一个特定的“映射表”里。而之前过期的物理页地址就被标记为“无效”并等待随后的擦除操作。这样一来,所有的物理块就能被控制在一个相同磨损范围,并同时“老化”。(需要了解WL的实现机制)

WL算法有动态及静态两种,简单来说动态WL是每次都挑最年轻的闪存块使用,老闪存块尽量不用。静态WL就是把长期没有修改的老数据从年轻的闪存块里搬出来,重新找个最老的闪存块存放,这样年轻的闪存块就能再次被经常使用,概念很简单,只是这么一句话,但实现起来却非常的复杂,特别是静态WL,而且也只有静态WL才算是真正的全盘WL。

浦科特SSD的全区式磨损平衡(Global Wear Leveling)其实就是静态磨损平衡算法之一。

6.NAND flash组成:

NAND Flash相对NOR Flash更可能发生比特翻转,就必须采用错误探测/错误更正(EDC/ECC)算法,同时NAND Flash随着使用会渐渐产生坏块;我们在使用NAND Flash的SD卡上经常使用FAT文件系统,文章(传送门:FAT文件系统与UEFI - 知乎专栏)可得出,文件分配表会被频繁改写,而每块的擦写次数是NAND Flash寿命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才能平衡各块的擦写和为可能的坏块寻找替换呢?通常需要有一个特殊的软件层次,实现坏块管理、擦写均衡、ECC、垃圾回收等的功能,这一个软件层次称为 FTL(Flash Translation Layer)。

一个典型的Flash芯片由Package, die, plane, block和page组成,如下图:

二.FTL算法-Nand Flash管理算法
1.简介:

Nand Flash存储设备存储延迟低、功耗低、更高的存储密度、抗震型号更好和噪声低。但是,由于Nand Flash的特性影响(读写擦的单位不一致,每个块有P/E次数限制),Nand Flash不能直接通过简单的接口转换就拿来使用。所以我们需要在Nand Flash上增加一个管理软件FTL(Flash Translation Layer)进行管理,对外就是一个黑盒子,上层应用可以通过逻辑地址来对这个黑盒子进行访问。

假设在page0上写入数据(物理地址n),接下来写入数据到page1(物理地址n+1)。接着page0数据被更新,但是更新后的数据并不是覆盖上去,FTL会把它写入到地址(n+2)上,然后标记(地址n)为"无效"。经过多次这样的操作后,这个块上就会装满了许多"有效"及"无效"的数据。如果要再次写入到这个块,就需要先擦除整个块的数据,当然就需要先把所有“有效”的数据复制到另外的空白快上再进行擦除。这样的操作就是GC(即垃圾回收)。

当我们有了块“干净”的Flash,我们第一个想干的事就是写些东西上去,无论我们是写一个byte还是很多东西,必须以page为单位,即写一个byte上去也要写一个page。当我们满意的写了东西上去后,如何修改呢?是不是可以再写一次呢?可惜的是,我们的program操作只能把bit 1改成0,而不能从0改成1. 即我们可以把11110000改成11000000,但不能改成11111111。即有点像逻辑and操作(我们可以通过NAND这个名字联想记忆一下)。那么如何把0改回1呢?这就要靠擦除操作了,但是擦除操作只能在block的上面操作,如果我们把整块block上的所有page都读回RAM,改动后再擦除再写回去(也叫read-modify-write),似乎问题就完美解决了。但是别忘了,我们前文中提到,NAND flash的寿命是由其擦写次数决定的(P/E数 (Program/Erase Count)来衡量的),频繁的擦除慢慢的会产生坏块。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平衡整块flash的整体擦写次数呢?这就要我们的FTL登场了。

2.FTL原理:

FTL简单来说就是系统维护了一个逻辑Block地址(LBA,logical block addresses )和物理Block地址(PBA, physical block addresses)的对应关系, 如图:

有了这层映射关系,我们需要修改时就不需要改动原来的物理块,只需要标记原块为废块,同时找一个没用的新物理块对应到原来的逻辑块上就好了。问题解决了!实际情况比这个稍微复杂些,我们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A. LBA和PBA究竟是对应page还是block?

B. 如何做到寿命均衡?

C. 废块何时回收?

D. 这个逻辑对应表存储到哪里?

 

LBA/PBA的颗粒度问题

如果我们把LBA和PBA都设置成page大小,这也叫做page-level mapping,这和我们写入颗粒一致,很灵活。但这么小的粒度会带来一个问题:逻辑对应表太大!想象一下,我们有个64GB的Die,每个page只有4KB,我们的对应表需要64*1024*1024 * 4 /4 = 64MB!这个绝对不能接受。那么按照block,也就是block-level mapping呢? 会不会好些呢?至少占用空间好了很多,但是因为写入时不清楚page情况,往往要整块擦除,效能会大大下降。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实际使用中常用的是log-block mapping,它从我们现代的log文件系统中学到经验,也充分利用了page和block的不同特性。

 

如何做到寿命均衡(Wear Levelling)

LBA/PBA的映射本身会对寿命均衡产生正面影响。就如我们SD卡上的FAT文件系统,文件分配表会被经常修改,但由于修改的是逻辑块,我们可以让每次物理块不同而避免经常擦写相同的物理块,这本身就保证不会有物理块被经常擦写。但是有一种情况它没有办法处理,即冷的数据块(cold block),它们被写入后没有更改,就一直占据某些物理块,而这些物理块寿命还很长,而别的热的块却在飞速损耗中。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我们只有在合适的时机帮它们换个位置了,如何选择这个时机很重要,而且这个搬家动作本身也会损耗寿命本身。这些策略也是各个FTL算法的精华了。

 

垃圾回收

废块需要找时机回收,这就需要垃圾回收(GC,Garbage Collection)机制。现在到处都会碰到GC,各种高级语言都在炫耀自己有GC,不像C++/C那样要手动回收内存。这里的GC是指回收废块,但是时机非常重要,谁都不希望看到一个存盘后,SSD硬盘固件发现没有干净的块可用,开始整盘GC,就像开始了一个没有进度条的磁盘整理,系统被完全卡死了。聪明的固件往往未雨绸缪,在我们不知不觉下在后台悄悄做垃圾回收,不少固件还同时进行Wear Levelling。

 

LBA/PBA表存储在哪里

这个表随时可以变化,我们把它存储在哪里呢?是不是也找个page存起来呢?事实上,在大部分的NAND Flash里,还有些空闲块,我们叫它OP(Over Provisioning)。如下图:

 

这些空闲的块可以极大的帮助我们改善NAND flash的性能,它可以:

A. 坏块处理。发现坏块,这些后备的可以立刻顶上,因为有映射机制,上层软件完全感受不到。

B. 存储LBA/PBA表

C. 给GC和Wear Levelling留下极大的腾挪空间。

D . 减少写入放大(Write Amplification)

事实上,现在几乎所有主流SSD等NAND die上都有OP。譬如我们拿到标称容量240GB的SSD,实际空间可能有256GB甚至更高(一般>7.37%),只不过这些多余的空间我们用不到,感受不到,它完全被SSD固件藏做私用而已。
————————————————
版权声明:本文为CSDN博主「JIN金」的原创文章,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原文链接:https://blog.csdn.net/u011919377/article/details/104379706

你可能感兴趣的:(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