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视学算法”,选择加"星标"或“置顶”
重磅干货,第一时间送达
本文作者:Alan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1581042
本文已由原作者授权,不得擅自二次转载
CVPR2020论文:Unified Dynamic Convolutional Network for Super-Resolution with Variational Degradations
论文:https://arxiv.org/abs/2004.06965
近些年,基于CNN的方法在图像超分辨率问题上表现出出色的性能。然而大多数方法基于一种退化或者是多种退化的组合,甚至去训练特定的模型以适应特定的退化过程。因此更加实际的方法是训练单独的模型以适用多样可变的退化。
因此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论文提出了一个统一网络去适应图像间(跨图像变化)和图像内(空间变化)的变化。
如何实现呢?论文首先提出了动态卷积,进而基于动态卷积提出了用于可变退化的统一可变卷积网络(UDVD)。从 图1 可以看到UDVD 针对不同退化,都能够生成良好的结果,而 RCAN、ZSSR 则无法很好地应对多种退化过程。
图1. UDVD 与RCAN ZSSR 生成图像细节对比为了训练模型,首先需要对HR 图像处理,生成退化的LR 图像。退化过程可以由如下公式定义:
表示模糊核, 表示下采样过程, 表示噪声, 分别为低分辨率图像和原始高分辨率图像。论文选取了各向同性高斯模糊核以及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并使用 Bicubic 作为下采样过程。
假设模糊核尺寸为 ,AWGN 噪声水平为 。首先对 HR 图像进行模糊核操作后下采样图像,最后将图像与 AWGN 相加,生成退化LR图像。
与 SRMD 相似,UDVD 网络需要额外的退化特征图作为输入,其处理方式与 SRMD 相同。因此会对模糊核通过 PCA 降维至 t 维。具体的实现方法,可以参考SRMD 源码。
PCA 变换矩阵生成的代码如下:
def get_pca_matrix(x, dim_pca=15):
"""
Args:
x: 225x10000 matrix
dim_pca: 15
Returns:
pca_matrix: 15x225
"""
C = np.dot(x, x.T)
w, v = scipy.linalg.eigh(C)
pca_matrix = v[:, -dim_pca:].T
return pca_matrix
def cal_pca_matrix(path='PCA_matrix.mat', ksize=15, l_max=12.0, dim_pca=15, num_samples=500):
kernels = np.zeros([ksize*ksize, num_samples], dtype=np.float32)
for i in range(num_samples):
theta = np.pi*np.random.rand(1)
l1 = 0.1+l_max*np.random.rand(1)
l2 = 0.1+(l1-0.1)*np.random.rand(1)
k = anisotropic_Gaussian(ksize=ksize, theta=theta[0], l1=l1[0], l2=l2[0])
# util.imshow(k)
kernels[:, i] = np.reshape(k, (-1), order="F") # k.flatten(order='F')
# io.savemat('k.mat', {'k': kernels})
pca_matrix = get_pca_matrix(kernels, dim_pca=dim_pca)
io.savemat(path, {'p': pca_matrix})
return pca_matrix
通过变换矩阵将模糊核降维之后,生成 维向量,然后加入噪声水平 向量后, 维进行空间拓展,生成与输入 LR 图像空间尺寸相同,维度为 的退化特征图。最后与输入LR 图像并联,生成维度为 的UDVD 输入,其中 。
然后再来看看 UDVD 的网络结构,如图 2 所示。可以看到 UDVD 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Feature Extraction Network(FRN)
Refinement Network(RN)
第一个部分FRN,其结构和 EDSR 网络结构一致,采用了2层卷积+1层 Relu 的残差块。第二部分RN 则是由级联的动态模块Dynamic Block( DB)组成。
图3. 动态模块对于第 个动态模块, 将FRN输出特征 和先前 DB生成的中间图 作为输入,最终生成图像 。
动态卷积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动态卷积 Dynamic Convolution。图3所示,Dynamic Kernels 通过一层卷积生成 特征图 作为逐像素动态卷积核,其中 为核的大小。当需要进行特征放大时,则会生成维度为 逐像素动态卷积核。
得到卷积核之后,动态卷积过程可由如下公式表达:
带上采样的动态卷积 UD
为了实现上采样,动态卷积会成生成 个动态卷积核,对同一个图像块生成 子图像块。
其过程可由如下形式表示: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当使用了上采样之后,权重是跨通道共享,以避免维数灾难。
实现的方法,其实与RealSR论文中 LP-KPN 网络很相似。由于 LP-KPN 没有 Pytorch 版本,这里可以参考一下我自己的实现方法:RealSR。
论文采用了多阶损失 ,其表达形式如下: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合成图像,论文因此将每个动态块生成中间图与GT图之间的损失总和最小化。
为了充分说明论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论文在非盲(non-blind) 设定下进行实验对比,也就是实际退化过程已知。非盲结果能够为估计退化的盲方法(blind method)提供了上限,在非盲设定下性能的改进也能够提高盲方法的性能上限。
退化参数设定
采用各向同性高斯核 ,核宽度 在 , 核尺寸固定为 。
使用加性高斯白噪声,噪声水平 在 。
其中D 代表典型的动态卷积,U 代表带有上采样的动态卷积。DU、UD、UDD 表示着在动态模块中,不同组合的动态卷积。Baseline 只包括FRN 网络+次像素卷积层。因此表现最差。而 UDVD_UDD的性能最好,并且训练如果不引入multistage loss,会出现明显的性能下降,在 PSNR、SSIM数值上分别下降 0.09 和 0.025。这也说明了引入multistage loss对提升性能有明显作用。
于是论文使用 UDVD_UDD 用于 情况下,对于 情况,则使用UDVD_UUDD。
UDVD 会生成动态核去适应图像内容和不同的退化。图(a)显示了UDVD 会生成不同的核以处理不同的图像内容。图(b)表明了生成核进一步适应了所应用的降级。图(c)则表明了UDVD的适应行为会根据不同的退化不同,且与图像内容的无关。这些观证实,考虑到内容和降级的空间差异,UDVD能够通过生成动态内核来处理空间变化。
1.固定模糊核宽度和噪声水平,在 Set5、Set14、BSD100测试集上,UDVD 均取得了最好的性能表现。
2.在模糊核宽度可变时,UDVD 和 SRMD 进行对比,UDVD 在所有测试集上均优于 SRMD ,说明 UDVD 能够很好地适应空间可变的退化,从而取得良好的性能。图5也可以看到,尽管SRMD和UDVD都能够处理空间变化,但UDVD仍可产生更清晰清晰的重建图像。
图5 可视化结果对比这个实验中,训练 UDVD 用于无噪声的退化(仅有高斯退化),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到,UDVD 取得了可观的性能表现,尤其是BSD100上,UVD 优于 SFTMD 和SRMDNF。需要注意的是,SFTMD受益于空间特征变换(SFT),它对降级信息应用了仿射变换,而不是将其与输入图像连接在一起。UDVD 也可以进一步采用 SFT,以实现进一步的改进。
BI 对应的是 Bicubic 下采样,而 BN 则对应的是 Bicubic 下采样后加入噪声水平为30的加性高斯白噪声。UDVD 可在 BI 上取得不错的结果,并在 DN上取得最佳的性能。
最后UDVD也在真实图像上做了实验,与其他方法对比,可以看到 UDVD 能够生成更加清晰和干净的图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需要对图像进行噪声估计,因此采用了与SRMD相似的方法,利用网格搜索的方法搜索最合适的退化参数。
这篇论文的一个主要的创新点在于将动态卷积引入SR问题之中,并且对动态卷积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实现了图像上采样过程。可以预计在未来SR 问题的研究中,动态卷积会越来越多的被使用。同时论文在非盲设定下,与其他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对比,在多种图像退化设置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有理有据,值得学习。其中,动态核可视化与分析,也值得去学习研究。这些实验也充分说明了 UDVD 的有效性。
一点疑惑:
UDVD的动态模块中,如何将动态模块生成的 的中间图像,与特征提取网络生成的特征 进行并联,文中没有做具体介绍,只提到利用次像素卷积层进行分辨率的对齐。因此如何在第 个动态模块中,实现 与 进行通道维度并联?
因此猜想,是通过 通过次像素卷积逆变换,实现分辨率降低,生成 ,再输入到网络中进行处理。对于第一个动态模块,直接以 ,即低分辨率 LR 输入图像作为输入。生成残差图像 ,则在两层卷积之后应该也需要一层次像素卷积以实现分辨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SRMD:Learning a Single Convolutional Super-Resolution Network for Multiple Degradations
麻烦给我一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