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学家都没有科学地理解人类实践的真正本质,没有看到实践在人类认识和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意义。
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其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实现性。
其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其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一)认识的本质
1.两条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2.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3.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韩飞–>“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
4.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所以,又被称为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第一,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没有实践的观点,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没有辩证的观点,离开了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因此,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只能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直观的反映。
5.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第一,他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作为整个认识论的基础,说明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社会性和能动性。
第二,他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说明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辩证性
认识是人对世界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创造性从根本是把人的反应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标志。
(二)从实践到认识
从实践到认识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辩证过程中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ZxSjgpSF-1588946409674)(C:\Users\60917\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1588946136814.png)]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XU4zrbfC-1588946409676)(C:\Users\60917\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1588946155456.png)]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例子:
看到苹果落地(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发现万有引力(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通过苹果落地可以理解到万有引力,通过万有引力可以推出苹果落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互相包含)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C5CQXfYC-1588946409677)(C:\Users\60917\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1588946183149.png)]
(三)从认识到实践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第一,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和工作方法。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形式上,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
内容上,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DAPWhHUM-1588946409679)(C:\Users\60917\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1588946202334.png)]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从主观方面说,收到了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客观方面,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反战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2.掌握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必须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为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事件相符合的;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一)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只存在于观念之中
(2)真理时“绝对观念”的自我展现
(3)真理是思维与他的先验形式相一致
(4)有用即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第一,就他的内容说,是客观的;
第二,就检验它的标准来说,也是客观的。
在把握真理的客观性时,必须注意下面三个问题:
第一,不能把客观真理和客观规律等同起来;
第二,肯定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否定真理的阶级性;
第三,凡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否认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内容的一元性与真理表达的多样性
坚持真理一元论,就要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
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看来,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的绝对性
第一,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第二,客观真理是可以认识的,这也是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
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它是指在一定时代、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某一个部分或某一个阶段的正确反映,他在时间和空间上总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即从广度看,真理有待于拓展。
第二,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事物某种程度的正确反映,他在深度方面总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从深度看,真理有待于深化。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两者相互依存: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只能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真理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绝对真理。
第二,两者相互包含。从真理的两重性来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过程中,这是真理的发展规律。
4.反对割裂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上,作为形而上学真理观的两种具体表现,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共同特点是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绝对对立起来,片面夸大一个方面并使之绝对化,从而否定了另一个方面。
片面强调真理的绝对性必然导致理论上的绝对主义和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按图索骥)
片面强调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导致理论上的相对主义和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守株待兔)
(三)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发展的规律。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1.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第一,就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说,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
第二,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真理的发展也是同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第一,脱离了其反应的对象
第二,超出了其所适用的范围
第三,被以偏概全地加以运用
从新回归则谬误向真理转化
2.坚持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就必须用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树立终生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准备随时为真理而献身。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信,真理最终总要战胜谬误。
(一)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以圣人或权威的意见为标准;
以自己的观念、意见为标准
以多数人的意见和感觉为标准
以“有用”或”效果“为标准
以概念是否清楚明白为标准
狄德罗,费尔巴哈。
但是由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不能给实践以应有的地位,也没有对实践作出全面的、正确的理解,因而也没有科学地解决减震真理的标准问题。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一,正确的理论一般也有它特定的适用范围。
第二,即使是那些使用范围极其广泛的普遍真理,其所反映的也只是事物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而不可能穷尽事物的各种特殊规定性,用它来判定对特殊事务的认识是不是真理也是无效的。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是不能取代实践检验人们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87ddHKP1-1588946409682)(C:\Users\60917\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1588946265542.png)]
1.实践标准的去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含义
第一,实践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即使有些认识不能为当前的实践所检验,但将来的实践终究能够检验出他是否具有真理性;
第二,凡是被实践证实为真理的认识,他与其反映的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就不会被将来的任何情况所推翻。
第一,任何具体的实践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必然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而他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的一切认知。
第二,当具体的实践证实某种认识是真理的时候,往往也只是从总体上证实了这种认知与他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相符合。
2.坚持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意义
(一)价值
第一,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和主体需要被课题满足的效益关系。
第二,哲学的价值范畴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其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价值形态的多样性
(二)价值的基本特征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食物)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人的健康)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能源的利用)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钻石的多种用途)
(三)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对价值的一种认识。或者说,价值性的认识是一种评价性认识,简单地说就叫评价。
知识性认识:苹果是什么?
评价性认识:苹果好不好吃?
第一,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知对象;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相关;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四)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仅仅拥有科学知识并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就像一个具有化学知识的人,可以制药造福大众,也可以制毒危害人民。
激励作用,制约作用,导向作用。
我们应当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把集体、社会放在第一位。
人的价值说到底就是社会价值,要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合理的价值选择。
是在一个人或社会的诸多价值观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外链图片转存失败,源站可能有防盗链机制,建议将图片保存下来直接上传(img-KbCkN00Q-1588946409684)(C:\Users\60917\AppData\Roaming\Typora\typora-user-images\1588946301528.png)]
(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1.真理与价值互相区别
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两大尺度:
2.真理与价值相互包含、相互促进
相互包含:
相互促进:
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1.真理与价值互相区别
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两大尺度:
2.真理与价值相互包含、相互促进
相互包含:
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