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便携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目前尚未有统一中文名称,中国大陆地区较多人使用“安卓”或“安致”。Android操作系统最初由Andy Rubin开发,主要支持手机。2005年由Google收购注资,并组建开放手机联盟开发改良随后,逐渐扩展到平板电脑及其他领域上。2008年10月第一部Android智能手机发布。2011年第一季度,Android在全球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塞班系统,跃居全球第一。 2012年11月数据显示,Android占据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76%的份额,中国市场占有率为90%。 系统简介 Android一词的本义指“机器人”,同时也是Google于2007年11月5日宣布的基于Linux平台的开源手机操作系统的名称,该平台由操作系统、中间件、用户界面和应用软件组成。 Android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作家利尔亚当(Auguste Villiers de l'Isle-Adam)在1886年发表的科幻小说《未来夏娃》(L'ève future)中。他将外表像人的机器起名为Android。 Android的Logo是由Ascender公司设计的。其中的文字使用了Ascender公司专门制作的称之 为“Droid ” 的字体。Android是一个全身绿色的机器人,绿色也是Android的标志。颜色采用了PMS 376C和RGB中十六进制的#A4C639来绘制,这是Android操作系统的品牌象徵。有时候,它们还会使用纯文字的Logo。 2012年7月美国科技博客网站BusinessInsider评选出二十一世纪十款最重要电子产品,Android操作系统和iPhone等榜上有名。 发展历程 2003年10月,Andy Rubin等人创建Android公司,并组建Android团队。 2005年8月17日,Google低调收购了成立仅22个月的高科技企业Android及其团队。安迪鲁宾成为Google公司工程部副总裁,继续负责Android项目。 2007年11月5日,谷歌公司正式向外界展示了这款名为Android的操作系统,并且在这天谷歌宣布建立一个全球性的联盟组织,该组织由34家手机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以及芯片制造商共同组成,并与84家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及电信营运商组成开放手持设备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来共同研发改良Android系统,这一联盟将支持谷歌发布的手机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Google以Apache免费开源许可证的授权方式,发布了Android的源代码。 2008年,在GoogleI/O大会上,谷歌提出了Android HAL架构图,在同年8月18号,Android获得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批准,在2008年9月,谷歌正式发布了Android 1.0系统,这也是Android系统最早的版本。 2009年4月,谷歌正式推出了Android 1.5这款手机,从Android 1.5版本开始,谷歌开始将Android的版本以甜品的名字命名,Android 1.5命名为Cupcake(纸杯蛋糕)。该系统与Android 1.0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 2009年9月份,谷歌发布了Android 1.6的正式版,并且推出了搭载Android 1.6正式版的手机HTC Hero(G3),凭借着出色的外观设计以及全新的Android 1.6操作系统,HTC Hero(G3)成为当时全球最受欢迎的手机。Android 1.6也有一个有趣的甜品名称,它被称为Donut(甜甜圈)。 2010年2月份,Linux内核开发者Greg Kroah-Hartman将Android的驱动程序从Linux内核“状态树”(“staging tree”)上除去,从此,Android与Linux开发主流将分道扬镳。在同年5月份,谷歌正式发布了Android 2.2操作系统。谷歌将Android 2.2操作系统命名为Froyo,翻译完名为冻酸奶。 2010年10月份,谷歌宣布Android系统达到了第一个里程碑,即电子市场上获得官方数字认证的Android应用数量已经达到了10万个,Android系统的应用增长非常迅速。在2010年12月,谷歌正式发布了Android 2.3操作系统Gingerbread (姜饼)。 2011年1月,谷歌称每日的Android设备新用户数量达到了30万部,到2011年7月,这个数字增长到55万部,而Android系统设备的用户总数达到了1.35亿,Android系统已经成为智能手机领域占有量最高的系统。 2011年8月2日,Android手机已占据全球智能机市场48%的份额,并在亚太地区市场占据统治地位,终结了Symbian(塞班系统)的霸主地位,跃居全球第一。 2011年9月份,Android系统的应用数目已经达到了48万,而在智能手机市场,Android系统的占有率已经达到了43%。继续在排在移动操作系统首位。在本月19号,谷歌将会发布全新的Android 4.0操作系统,这款系统被谷歌命名为Ice Cream Sandwich(冰激凌三明治)。 2012年1月6日,谷歌Android Market已有10万开发者推出超过40万活跃的应用,大多数的应用程序为免费。Android Market应用程序商店目录在新年首周周末突破40万基准,距离突破30万应用仅4个月。在2011年早些时候,Android Market从20万增加到30万应用也花了四个月。 发行版本 Android在正式发行之前,最开始拥有两个内部测试版本,并且以著名的机器人名称来对其进行命名,它们分别是:阿童木(Android Beta),发条机器人(Android 1.0)。后来由于涉及到版权问题,谷歌将 Android 各代版本 Logo Android 各代版本 Logo 其命名规则变更为用甜点作为它们系统版本的代号的命名方法。甜点命名法开始于 Android 1.5 发布的时候。作为每个版本代表的甜点的尺寸越变越大,然后按照26个字母数序:纸杯蛋糕(Android 1.5),甜甜圈(Android 1.6),松饼(Android 2.0/2.1),冻酸奶(Android 2.2),姜饼(Android 2.3),蜂巢(Android 3.0),冰激凌三明治(Android 4.0),果冻豆(Jelly Bean,Android4.1和Android 4.2)。 Android 1.1:2008年9月发布的Android第一版。 Android 1.5Cupcake(纸杯蛋糕):2009年4月30日发布。 主要的更新如下: 拍摄/播放影片,并支持上传到Youtube;支持立体声蓝牙耳机,同时改善自动配对性能;最新的采用WebKit技术的浏览器,支持复制/贴上和页面中搜索;GPS性能大大提高;提供屏幕虚拟键盘;主屏幕增加音乐播放器和相框widgets;应用程序自动随着手机旋转;短信、Gmail、日历,浏览器的用户接口大幅改进,如Gmail可以批量删除邮件;相机启动速度加快,拍摄图片可以直接上传到Picasa;来电照片显示。 Android 1.6Donut(甜甜圈):2009年9月15日发布。 主要的更新如下: 重新设计的Android Market手势;支持CDMA网络;文字转语音系统(Text-to-Speech);快速搜索框;全新的拍照接口;查看应用程序耗电;支持虚拟私人网络(VPN);支持更多的屏幕分辨率;支持OpenCore2媒体引擎;新增面向视觉或听觉困难人群的易用性插件。 Android 2.0/2.0.1/2.1 Eclair(松饼):2009年10月26日发布。 主要的更新如下: 优化硬件速度;"Car Home"程序;支持更多的屏幕分辨率;改良的用户界面;新的浏览器的用户接口和支持HTML5;新的联系人名单;更好的白色/黑色背景比率;改进Google Maps3.1.2;支持Microsoft Exchange;支持内置相机闪光灯;支持数码变焦;改进的虚拟键盘;支持蓝牙2.1;支持动态桌面的设计。 Android 2.2/2.2.1 Froyo(冻酸奶) :2010年5月20日发布。主要的更新如下: 整体性能大幅度的提升;3G网络共享功能;Flash的支持;App2sd功能;全新的软件商店;更多的Web应用API接口的开发。 Android 2.3.xGingerbread(姜饼) :2010年12月7日发布。 主要的更新如下: 增加了新的垃圾回收和优化处理事件;原生代码可直接存取输入和感应器事件、EGL/OpenGLES、OpenSL ES;新的管理窗口和生命周期的框架;支持VP8和WebM视频格式,提供AAC和AMR宽频编码,提供了新的音频效果器;支持前置摄像头、SIP/VOIP和NFC(近场通讯);简化界面、速度提升;更快更直观的文字输入;一键文字选择和复制/粘帖;改进的电源管理系统;新的应用管理方式。 Android 3.0Honeycomb(蜂巢):2011年2月2日发布。 主要更新如下: 优化针对平板 ;全新设计的UI增强网页浏览功能 ;n-app purchases功能。 Android 3.1Honeycomb(蜂巢) :2011年5月11日布发布。 版本主要更新如下: 经过优化的Gmail电子邮箱 ;全面支持Google Maps ;将Android手机系统跟平板系统再次合并从而方便开发者;任务管理器可滚动,支持USB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等) ;支持Google TV.可以支持XBOX 360无线手柄;widget支持的变化,能更加容易的定制屏幕widget插件。 Android 3.2Honeycomb(蜂巢):2011年7月13日发布。 版本更新如下: 支持7英寸设备;引入了应用显示缩放功能。 Android 4.0Ice Cream Sandwich(冰激凌三明治):2011年10月19日在香港发布。 版本主要更新如下: 全新的UI;全新的Chrome Lite浏览器,有离线阅读,16标签页,隐身浏览模式等;截图功能;更强大的图片编辑功能;自带照片应用堪比Instagram,可以加滤镜、加相框,进行360度全景拍摄,照片还能根据地点来排序;Gmail加入手势、离线搜索功能,UI更强大;新功能People:以联系人照片为核心,界面偏重滑动而非点击,集成了Twitter、Linkedin、Google+等通讯工具。有望支持用户自定义添加第三方服务;新增流量管理工具,可具体查看每个应用产生的流量,限制使用流量,到达设置标准后自动断开网络。 Android 4.1Jelly Bean(果冻豆): 2012年6月28日 新特性: 更快、更流畅、更灵敏;特效动画的帧速提高至60fps,增加了三倍缓冲;增强通知栏;全新搜索;搜索将会带来全新的UI、智能语音搜索和Google Now三项新功能;桌面插件自动调整大小;加强无障碍操作;语言和输入法扩展;新的输入类型和功能;新的连接类型。 Android 4.2Jelly Bean(果冻豆): 2012年10月30日 Android 4.2 Jelly Bean 原生系统用户界面 Android 4.2沿用“果冻豆”这一名称,以反映这种最新操作系统与Android 4.1的相似性,但Android 4.2推出了一些重大的新特性,具体如下: Photo Sphere全景拍照功能;键盘手势输入功能;改进锁屏功能,包括锁屏状态下支持桌面挂件和直接打开照相功能等;可扩展通知,允许用户直接打开应用;Gmail邮件可缩放显示;Daydream屏幕保护程序;用户连点三次可放大整个显示频,还可用两根手指进行旋转和缩放显示,以及专为盲人用户设计的语音输出和手势模式导航功能等;支持Miracast无线显示共享功能;Google Now现可允许用户使用Gamail作为新的数据来源,如改进后的航班追踪功能、酒店和餐厅预订功能以及音乐和电影推荐功能等。 Android 5.0 Key Lime Pie(青柠派): 待定 系统架构 Android的系统架构和其操作系统一样,采用了分层的架构。从架构图看,Androi Android结构 Android结构 d分为四个层,从高层到低层分别是应用程序层、应用程序框架层、系统运行库层和Linux内核层。 应用程序 Android会同一系列核心应用程序包一起发布,该应用程序包包括客户端,SMS短消息程序,日历,地图,浏览器,联系人管理程序等。所有的应用程序都是使用JAVA语言编写的。 应用程序框架 开发人员也可以完全访问核心应用程序所使用的API框架。该应用程序的架构设计简化了组件的重用;任何一个应用程序都可以发布它的功能块并且任何其它的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其所发布的功能块(不过得遵循框架的安全性)。同样,该应用程序重用机制也使用户可以方便的替换程序组件。 隐藏在每个应用后面的是一系列的服务和系统, 其中包括; 丰富而又可扩展的视图(Views),可以用来构建应用程序, 它包括列表(Lists),网格(Grids),文本框(Text boxes),按钮(Buttons), 甚至可嵌入的web浏览器。 内容提供器(Content Providers)使得应用程序可以访问另一个应用程序的数据(如联系人数据库), 或者共享它们自己的数据 资源管理器(Resource Manager)提供 非代码资源的访问,如本地字符串,图形,和布局文件(Layout files )。 通知管理器 (Notification Manager) 使得应用程序可以在状态栏中显示自定义的提示信息。 活动管理器( Activity Manager) 用来管理应用程序生命周期并提供常用的导航回退功能。 有关更多的细节和怎样从头写一个应用程序,请参考如何编写一个 Android 应用程序. 系统运行库 Android 包含一些C/C++库,这些库能被Android系统中不同的组件使用。它们通过 Android 应用程序框架为开发者提供服务。以下是一些核心库: * 系统 C 库 - 一个从BSD继承来的标准 C 系统函数库( Libc ), 它是专门为基于 Embedded linux的设备定制的。 * 媒体库 - 基于PacketVideo OpenCORE;该库支持多种常用的音频、视频格式回放和录制,同时支持静态图像文件。编码格式包括MPEG4, H.264, MP3, AAC, AMR, JPG, PNG 。 * Surface Manager - 对显示子系统的管理,并且为多个应用程序提 供了2D和3D图层的无缝融合。 * LibWebCore - 一个最新的web浏览器引擎用,支持Android浏览器和一个可嵌入的web视图。 系统结构 系统内核 Android 是运行于 Linux kernel之上,但并不是GNU/Linux。因为在一般GNU/Linux 里支持的功能,Android 大都没有支持,包括Cairo、X11、Alsa、FFmpeg、GTK、Pango及Glibc等都被移除掉了。Android又以Bionic 取代Glibc、以Skia 取代Cairo、再以opencore 取代FFmpeg 等等。Android 为了达到商业应用,必须移除被GNU GPL授权证所约束的部份,例如Android将驱动程序移到 Userspace,使得Linux driver 与 Linux kernel彻底分开。Bionic/Libc/Kernel/ 并非标准的Kernel header files。Android 的 Kernel header 是利用工具由 Linux Kernel header 所产生的,这样做是为了保留常数、数据结构与宏。 Android 的 Linux kernel控制包括安全(Security),存储器管理(Memory Management),程序管理(Process Management),网络堆栈(Network Stack),驱动程序模型(Driver Model)等。下载Android源码之前,先要安装其构建工具 Repo来初始化源码。Repo 是 Android 用来辅助Git工作的一个工具。 硬件抽像层 Android 的 HAL(硬件抽像层)是能以封闭源码形式提供硬件驱动模块。HAL 的目的是为了把 Android framework 与 Linux kernel 隔开,让 Android 不至过度依赖 Linux kernel,以达成 Kernel independent 的概念,也让 Android framework 的开发能在不考量驱动程序实现的前提下进行发展。 HAL stub 是一种代理人(Proxy)的概念,Stub 是以 *.so 档的形式存在。Stub 向 HAL“提供”操作函数(Operations),并由 Android runtime 向 HAL 取得 Stub 的 Operations,再 Callback 这些操作函数。HAL 里包含了许多的 Stub(代理人)。Runtime 只要说明“类型”,即 Module ID,就可以取得操作函数。 中介软件 操作系统与应用程序的沟通桥梁,应用分为两层:函数层(Library)和虚拟机(Virtual Machine)。 Bionic是 Android 改良libc的版本。Android 同时包含了Webkit,所谓的Webkit 就是Apple Safari 浏览器背后的引擎。Surface flinger 是就2D或3D的内容显示到屏幕上。Android使用工具链(Toolchain)为Google自制的Bionic Libc。 Android采用OpenCORE作为基础多媒体框架。Open CORE可分7大块:PVPlayer、PVAuthor、Codec、PacketVideo Multimedia Framework(PVMF)、Operating System Compatibility Library(OSCL)、Common、OpenMAX。 Android 使用skia 为核心图形引擎,搭配OpenGL/ES。skia与Linux Cairo功能相当,但相较于Linux Cairo, skia 功能还只是雏形的。2005年Skia公司被Google收购,2007年初,Skia GL源码被公开,Skia 也是Google Chrome 的图形引擎。 Android的多媒体数据库采用SQLite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又分为共用数据库及私用数据库。用户可通过ContentResolver类(Column)取得共用数据库。 Android的中间层多以Java 实现,并且采用特殊的Dalvik 虚拟机(Dalvik Virtual Machine)。Dalvik虚拟机是一种“暂存器型态”(Register Based)的Java虚拟机,变量皆存放于暂存器中,虚拟机的指令相对减少。 Dalvik虚拟机可以有多个实例(Instance), 每个Android应用程序都用一个自属的Dalvik虚拟机来运行,让系统在运行程序时可达到优化。Dalvik 虚拟机并非运行Java字节码(Bytecode),而是运行一种称为.dex格式的文件。 安全权限机制 Android本身是一个权限分立的操作系统。在这类操作系统中,每个应用都以唯一的一个系统识别身份运行(Linux用户ID与群组ID)。系统的各部分也分别使用各自独立的识别方式。Linux就是这样将应用与应用,应用与系统隔离开。 系统更多的安全功能通过权限机制提供。权限可以限制某个特定进程的特定操作,也可以限制每个URI权限对特定数据段的访问。 Android安全架构的核心设计思想是,在默认设置下,所有应用都没有权限对其他应用、系统或用户进行较大影响的操作。这其中包括读写用户隐私数据(联系人或电子邮件),读写其他应用文件,访问网络或阻止设备待机等。 安装应用时,在检查程序签名提及的权限,且经过用户确认后,软件包安装器会给予应用权限。从用户角度看,一款Android应用通常会要求如下的权限: 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或彩信、修改/删除SD卡上的内容、读取联系人的信息、读取日程信的息,写入日程数据、读取电话状态或识别码、精确的(基于GPS)地理位置、模糊的(基于网络获取)地理位置、创建蓝牙连接、对互联网的完全访问、查看网络状态,查看WiFi状态、避免手机待机、修改系统全局设置、读取同步设定、开机自启动、重启其他应用、终止运行中的应用、设定偏好应用、震动控制、拍摄图片等。 一款应用应该根据自身提供的功能,要求合理的权限。用户也可以分析一款应用所需权限,从而简单判定这款应用是否安全。如一款应用是不带广告的单机版,也没有任何附加的内容需要下载,那么它要求访问网络的权限就比较可疑。 应用组件 Android开发四大组件分别是:活动(Activity): 用于表现功能。服务(Service): 后台运行服务,不提供界面呈现。广播接收器(BroadcastReceiver):用于接收广播。内容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 支持在多个应用中存储和读取数据,相当于数据库。 活动Android 中,Activity是所有程序的根本,所有程序的流程都运行在Activity 之中,Activity可以算是开发者遇到的最频繁,也是Android 当中最基本的模块之一。在Android的程序当中,Activity 一般代表手机屏幕的一屏。如果把手机比作一个浏览器,那么Activity就相当于一个网页。在Activity 当中可以添加一些Button、Check box 等控件。可以看到Activity 概念和网页的概念相当类似。 一般一个Android 应用是由多个Activity 组成的。这多个Activity 之间 可以进行相互跳转,例如,按下一个Button 按钮后,可能会跳转到其他的Activity。和网页跳转稍微有些不一样的是,Activity 之间的跳转有可能返回值,例如,从Activity A 跳转到Activity B,那么当Activity B 运行结束的时候,有可能会给Activity A 一个返回值。这样做在很多时候是相当方便的。 当打开一个新的屏幕时,之前一个屏幕会被置为暂停状态,并且压入历史堆栈中。用户可以通过回退操作返回到以前打开过的屏幕。可以选择性的移除一些没有必要保留的屏幕,因为Android会把每个应用的开始到当前的每个屏幕保存在堆栈中。 服务Service 是android 系统中的一种组件,它跟Activity 的级别差不多,但是他不能自己运行,只能后台运行,并且可以和其他组件进行交互。Service 是没有界面的长生命周期的代码。Service 是一种程序,它可以运行很长时间,但是它却没有用户界面。这么说有点枯燥,来看个例子。打开一个音乐播放器的程序,这个时候若想上网了,那么,打开Android 浏览器,这个时候虽然已经进入了浏览器这个程序,但是,歌曲播放并没有停止,而是在后台继续一首接着一首的播放。其实这个播放就是由播放音乐的Service进行控制。当然这个播放音乐的Service也可以停止,例如,当播放列表里边的歌曲都结束,或者用户按下了停止音乐播放的快捷键等。Service 可以在和多场合的应用中使用,比如播放多媒体的时候用户启动了其他Activity这个时候程序要在后台继续播放,比如检测SD 卡上文件的变化,再或者在后台记录地理信息位置的改变等等,总之服务嘛,总是藏在后头的。 开启Service有两种方式: (1) Context.startService():Service会经历onCreate -> onStart(如果Service还没有运行,则android先调用onCreate()然后调用onStart();如果Service已经运行,则只调用onStart(),所以一个Service的onStart方法可能会重复调用多次 );StopService的时候直接onDestroy,如果是调用者自己直接退出而没有调用StopService的话,Service会一直在后台运行。该Service的调用者再启动起来后可以通过stopService关闭Service。 注意,多次调用Context.startservice()不会嵌套(即使会有相应的onStart()方法被调用),所以无论同一个服务被启动了多少次,一旦调用Context.stopService()或者StopSelf(),他都会被停止。补充说明:传递给StartService(0的Intent对象会传递给onStart()方法。调用顺序为:onCreate --> onStart(可多次调用) --> onDestroy。 (2) Context.bindService():Service会经历onCreate() --> onBind(),onBind将返回给客户端一个IBind接口实例,IBind允许客户端回调服务的方法,比如得到Service运行的状态或其他操作。这个时候把调用者(Context,例如Activity)会和Service绑定在一起,Context退出了,Srevice就会调用onUnbind --> onDestroyed相应退出,所谓绑定在一起就共存亡了。 广播接收器在Android 中,Broadcast 是一种广泛运用的在应用程序之间传输信息的机制。而BroadcastReceiver 是对发送出来的Broadcast进行过滤接受并响应的一类组件。可以使用BroadcastReceiver 来让应用对一个外部的事件做出响应。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例如,当电话呼入这个外部事件到来的时候,可以利用BroadcastReceiver 进行处理。例如,当下载一个程序成功完成的时候,仍然可以利用BroadcastReceiver 进行处理。BroadcastReceiver不能生成UI,也就是说对于用户来说不是透明的,用户是看不到的。BroadcastReceiver通过NotificationManager 来通知用户这些事情发生了。BroadcastReceiver 既可以在AndroidManifest.xml 中注册,也可以在运行时的代码中使用Context.registerReceiver()进行注册。只要是注册了,当事件来临的时候,即使程序没有启动,系统也在需要的时候启动程序。各种应用还可以通过使用Context.sendBroadcast () 将它们自己的Intent Broadcasts广播给其他应用程序。 注册BroadcastReceiver有两种方式[4]: (1)在AndroidManifest.xml进行注册。这种方法有一个特点即使应用程序已经关闭了,但这个BroadcastReceiver依然会接受广播出来的对象,也就是说无论这个应用程序时开还是关都属于活动状态都可以接受到广播的事件; (2)在代码中注册广播。 第一种俗称静态注册,第二种俗称动态注册,这两种注册Broadcast Receiver的区别: 动态注册较静态注册灵活。实验证明:当静态注册一个Broadcast Receiver时,不论应用程序是启动与否。都可以接受对应的广播。 动态注册的时候,如果不执行unregister Receiver();方法取消注册,跟静态是一样的。但是如果执行该方法,当执行过以后,就不能接受广播了。 内容提供 Content Provider 是Android提供的第三方应用数据的访问方案。 在Android[5]中,对数据的保护是很严密的,除了放在SD卡中的数据,一个应用所持有的数据库、文件等内容,都是不允许其他直接访问的。Andorid当然不会真的把每个应用都做成一座孤岛,它为所有应用都准备了一扇窗,这就是Content Provider。应用想对外提供的数据,可以通过派生Content Provider类, 封装成一枚Content Provider,每个Content Provider都用一个uri作为独立的标识,形如:content://com.xxxxx。所有东西看着像REST的样子,但实际上,它比REST 更为灵活。和REST类似,uri也可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带id的,另一种是列表的,但实现者不需要按照这个模式来做,给id的uri也可以返回列表类型的数据,只要调用者明白,就无妨,不用苛求所谓的REST。 另外,Content Provider不和REST一样只有uri可用,还可以接受Projection,Selection,OrderBy等参数,这样,就可以像数据库那样进行投影,选择和排序。查询到的结果,以Cursor(参见:Reference/Android/Database/Cursor.html )的形式进行返回,调用者可以移动Cursor来访问各列的数据。 Content Provider屏蔽了内部数据的存储细节,向外提供了上述统一的接口模型,这样的抽象层次,大大简化了上层应用的书写,也对数据的整合提供了更方便的途径。Content Provider内部,常用数据库来实现,Android提供了强大的Sqlite支持,但很多时候,也可以封装文件或其他混合的数据。 在Android中,Content Resolver是用来发起Content Provider的定位和访问的。不过它仅提供了同步访问的Content Provider的接口。但通常,Content Provider需要访问的可能是数据库等大数据源,效率上不足够快,会导致调用线程的拥塞。因此Android提供了一个AsyncQueryHandler(参见:Reference/Android/Content/AsyncQueryHandler.html),帮助进行异步访问Content Provider。 在各大组件中,Service和Content Provider都是那种需要持续访问的。Service如果是一个耗时的场景,往往会提供异步访问的接口,而Content Provider不论效率如何,都提供的是约定的同步访问接口。 平台优势 一、开放性 在优势方面,Android平台首先就是其开发性,开发的平台允许任何移动终端厂商加入到Android联盟中来。显著的开放性可以使其拥有更多的开发者,随着用户和应用的日益丰富,一个崭新的平台也将很快走向成熟。 开发性对于Android的发展而言,有利于积累人气,这里的人气包括消费者和厂商,而对于消费者来讲,随大的受益正是丰富的软件资源。开放的平台也会带来更大竞争,如此一来,消费者将可以用更低的价位购得心仪的手机。 二、挣脱运营商的束缚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欧美地区,手机应用往往受到运营商制约,使用什么功能接入什么网络,几乎都受到运营商的控制。自从2007年iPhone上市后,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地连接网络,运营商的制约减少。随着EDGE、HSDPA这些2G至3G移动网络的逐步过渡和提升,手机随意接入网络已不是运营商口中的笑谈,当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方便地进行即时聊天时,再回想不久前天价的彩信和图铃下载业务。 互联网巨头Google推动的Android终端天生就有网络特色,将让用户离互联网更近。 三、丰富的硬件选择 这一点还是与Android平台的开放性相关,由于Android的开放性,众多的厂商会推出千奇百怪,功能特色各具的多种产品。功能上的差异和特色,却不会影响到数据同步、甚至软件的兼容,如同从诺基亚Symbian风格手机一下改用苹果iPhone,同时还可将Symbian中优秀的软件带到iPhone上使用、联系人等资料更是可以方便地转移。 四、不受任何限制的开发商 Android平台提供给第三方开发商一个十分宽泛、自由的环境,不会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阻扰,可想而知,会有多少新颖别致的软件会诞生。但也有其两面性,血腥、暴力、情色方面的程序和游戏如何控制正是留给Android难题之一。 五、无缝结合的Google应用 在互联网的Google已经走过10年度历史,从搜索巨人到全面的互联网渗透,Google服务如地图、邮件、搜索等已经成为连接用户和互联网的重要纽带,而Android平台手机将无缝结合这些优秀的Google服务。 安卓推送原理 安卓推送服务的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建立一条手机与服务器的连接链路,当有消息需要发送到手机时,通过此链路发送即可。 推送服务的使用流程虽然略有差别但是大致都和Android的APNS相似 推送服务使用流程1、首先是应用程序注册消息推送。 2、 Android跟APNS Server要deviceToken。应用程序接受deviceToken。 3、应用程序将deviceToken发送给PUSH服务端程序。 4、 服务端程序向APNS服务发送消息。 5、APNS服务将消息发送给iPhone应用程序Push sevrice方案评价标准 推送方案评价标准推送方案的公认评价采取4s标准:1.Safe(安全) 2. Stable(稳定) 3.Save(省电省流量省成本) 4.Slim(体积小) 1.Safe (安全) 推送方案应支持透传及各种加密方案,保障信息传递安全。 推送方案的ID系统应该独立于已有的网站或服务的ID系统,这样保障用户在不同手机上登录后的信息投递准确性,避免因为取消绑定事件失败因网络传输而造成的信息误投送。 2. Stable(稳定) 稳定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服务器端的稳定性,一个是手机端的稳定性。 服务端稳定性,因为使用长连接方案,对服务器的开销和要求很大,推送方案对服务器开发要求很高,海量线程连接下的服务器稳定性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般的评判标准包括: - 同时在线时峰值 (一般按照百万并发连接时服务器稳定性评测) - 高并发时消息平均延迟时间(一般按照1分钟处理1百万条信息评测) - 服务稳定性 (一般要求全年99.9%以上可用,有备份,有负载均衡等) 鉴于服务器稳定的开发难度很大,小团队不建议自己开发,建议使用稳定的第三方推送方案,如个推,蝴蝶等。 手机端的稳定性,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复杂网络状况及手机型号适配情况造成手机长时间稳定联网较困难,所以稳定性非常重要,一般的评判标准包括: - 每日联网23.5小时以上用户比例 (表征联网稳定性) - 消息发送后9小时内收到率 (表征到达率) 一般来说,推送方案要做网络的分运营商,分省,分机型适配,自己开发工作量较大 3.Save(节省) 省电应注意CPU休眠,一般用服务缩短待机时间百分比评判 省流量应注意协议的修改和冗余数据包的处理,一般用空载待机月流量评判 省成本应考虑单服务器承载同时连接数,可承载同时连接数越多成本越低,业内 顶尖水平为个推的单服务器50万连接 4.Slim(体积小) 推送服务应该体积尽量小,不影响主程序的大小和复杂度,一般以小于300K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