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排兵布阵图"长这样!︱高梁河大战宋为何必败?

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

高梁桥,位于北京市西直门外,北京展览馆东北侧的高梁河上。这座桥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292年,当然,也有说建于明初的,现存桥为清代所建,是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梁桥在元代是出和义门,也就是现在西直门的主要道路,明、清时为出西直门往西北向的主要道路。这座桥,因河得名,而这条河,故事多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大辽朝和北宋之间的高梁河大战。



1

宋太宗兵败

太平兴国四年,也是辽保宁十一年,即公元979年,宋军为夺取幽州,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辽称南京,在高梁河,也就是今天北京西直门外和辽军进行了一场大战。


当时,宋太宗赵光义为夺回五代后晋石敬瑭割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也就是现在从北京到山西大同等地区,于太平兴国四年五月平北汉后,未经休整和准备,就转兵攻辽,企图乘其不备,一举夺取幽州。辽景宗耶律贤得知幽州被困,急令精骑增援。辽军反击,宋军三面受敌,顿时大乱,全线溃退,死者万余人。宋太宗赵光义更是大腿上中了两箭,宋太宗带着箭伤,一路南逃,不料马陷泥潭,眼瞅追兵越来越近, 宋大宗身陷困境,追悔莫及,就在宋太宗赵光义彻底绝望的时候,宋朝援军及时赶时,那么,是谁救了宋太宗一命呢?


2

是谁救了赵光义

这个人就是押送粮草的宋将杨业,也就是评书演义里所说的杨继业,北汉降将。

中国古代


当北汉国主都准备出降的时候,杨继业坚守不降,最后北汉国主出面招降他,他登城痛哭,才归降了北宋,降宋之后,对大宋忠心耿耿。这一次他负责押运粮草,正好此时赶到,一看皇上在泥潭里正叹气呢,赶紧下马参拜,微臣救驾来迟,请皇上恕罪。皇上这个时候还能怪罪谁啊,有人能把他救出去,就再好不过了。杨业跳下马,鏜水过去,把皇上从马上抱下来,交给岸上的一员小将,说你保护皇上,我打退敌兵。杨业一看,皇上的战马也没法要了,血流满地,随时有倒毙的可能。于是就跟这员小将说,把你的马给皇上骑。皇上特别感动,问杨业,这员小将是谁啊?臣子杨延昭。皇上说,不行啊,大将没有马怎么能杀敌呢?我不能骑他的马,你给我找个驴车我坐车走就行了。


实际上皇上大腿有箭伤,骑不了马,但是他不能说,所以摆高姿态。但杨氏父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皇上多为我们考虑,大将无马不能杀敌,赶紧给皇上找辆驴车。皇上就坐着押粮运草的驴车跑了。这个时候,宋军溃兵也到了,大家逃到这个地方以后,商量下一步怎么办。


这伙宋军里级别最高的是大将潘美,就是评书演义里说的陷害杨业的潘仁美,大家都指着他拿主意。辽军马上追过来了,您说怎么办?潘美说,我们得追随圣驾,保护圣驾要紧。说白了就是要逃跑。皇上坐驴车跑了,咱得追他,马蹄当然比驴蹄快多了。杨业一听,义正词严,我父子赢弱之师,尚敢于血战,诸君百战之余,所率精兵,难道不敢与辽军一战吗? 潘美面有愧色。人家一个降将,都对我朝忠心耿耿,咱们都是百战名将,怕他辽国个啥啊?


中国古代


其实,潘美绝对不像评书演义里刻画得那么不堪。宋军消灭十国时,灭南唐的首功是曹彬,灭南汉的首功就是潘美。潘美跟南汉打仗的时候,遭遇到了中国历史上极少见的重型武装力量---象军。就是用大象作为军队。南汉定都热带广州,训练战象成军。

中国古代


我不太了解大象的习性,不知道大象能不能打仗,但最起码,甩着长鼻子那么老高的一头巨兽,晃晃悠悠奔你过来,你第一个反应就是别被它踩着吧?单凭它那个模样,不就跟坦克开过来一样吗?对手第一个反应肯定是逃跑。宋军不但士兵惊慌,战马也惊叫着往回跑,可能北方的马没见过这种动物。南汉军非常得意,你们谁见过这玩意儿?重型武装力量,踩死你们!潘美一看大象来了,说弟兄们不要害怕,给我放火箭,动物都是怕火的。火箭一排排射过去,战象一惊,调转身来就踩南汉兵。南汉兵没有防备,正准备看宋军被踩扁了什么样呢,这回看得真真的,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全军溃散,南汉也就亡国了。所以潘美不像评书演义里说的那么不堪。这一次跟辽打仗,见兵无战心,不想打了,才说出逃跑的话来,被杨业一番抢白,只好整顿军队,回师再战。


中国古代


宋军本想回师再战,但是辽军统帅耶律休哥身受重伤,已无暇再追击宋军,因此宋军正好借机撤退。


这一次高梁河之战,辽军充分发挥了骑兵的优势,远道增援,变被动为主动,给了宋军以沉重打击;宋军轻敌冒进,遂遭惨败,并对以后与辽朝作战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这次战争是辽朝与宋朝的第一次决战,是五代十国时期结束以后的一场重要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了宋朝企图统一全国的计划,并且使得宋朝在军事上开始处于被动挨打的劣势。


中国古代


3

为何说高梁河一战,宋朝开始处于劣势?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说到高梁河大战,我们还是希望从反面进行推理一下:如果这场战役是以宋军的胜利告终,是否可以向宋太宗设想的那样,夺回燕云十六州呢?也就是说,赵光义的失败是战术的失败,还是从一开始就是个战略错误?


答案恐怕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宋军一开始就没有可能获胜。
1 首先五代的战略是针对五代的情况而设定的
那时,一个国家的大小不过一个或者几个省而已,那些统兵的皇帝们与其说是皇帝,不如说是省长。由于唐末战乱的关系,中原的户籍人口大幅度降低,哪怕是已经平定了大半个北方的周世宗也就二百五十多万户的人口而已。要知道哪怕是末年的唐王朝也有四百多万户人口。更别提这个规模和唐朝全盛时期的九百多万户比起来那更是小巫见大巫。换句话说,五代的军阀们战斗起来其实非常束手束脚,一次失败丢掉的领土可能就是他的全部,一次全军覆没失去的部队可能就是他统辖的人口所能负担的极限。这迫使他们选择尽可能快的作战方式,已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


但是辽国不同,辽国在全盛时期有着一百五十万户人口,虽然没有南方人口那么稠密,但是依然要远远多于绝大部分的五代军阀。同时,它的理论领土比统一了大半个中原地区的北宋都要大,这给了辽国足够的战略空间。而充足的人口足以承担几次会战的失利,而辽阔的战略空间又让突袭战难度呈几何级上升。


事实上,宋军之所以后来没有攻下幽州城,最后还被城内的守军给反杀了,很大程度是因为连续四个月的强行军加高强度作战导致军队疲惫的关系。而它背后显示的问题,正是宋军背后的宋王朝在领土和人口为基础的古代版本的“综合国力”,较之辽国的劣势。


在高梁河之战中,就兵力对比而言,宋军明显占上风,但却以残败而告终,使宋初以来培植的宋军精锐元气大伤。究其战败的内部原因,一是战略上的轻敌,以为挟战胜北汉的余威,必能奏功。当时,宋太宗急于求胜,刚打完北汉没做整顿、粮草不足就马上伐辽,大军疲惫不堪、满腹怨言。


伐辽之前,宋军刚刚消灭北汉,人困马乏,粮草也供给不上。手下将领劝太宗整顿休息,再做谋划。但太宗伐辽心切,临时征调了粮草就开始北上,兵将有怨言但也不得不从命。在这样的情况下,长时间围攻幽州城加重了兵将的身体负担,使得宋军面对辽军援兵时,已经毫无战力,溃败得十分迅速。

中国古代


21 战术上的失策


战术上的失策,屯兵坚城之下,不做打援的部署,乃至处于内外数路夹攻的被动境地。说起来,这可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宋太宗是文人出身,不会打仗还要亲征。


赵匡胤虽是马背上得天下的优秀将领,但太宗却是个很少带兵的文人,缺乏战争经验不说,还偏偏喜欢亲自指挥战斗。


攻打幽州时,太宗看辽军兵少便下令围攻,久攻不下,就一味与辽军对峙,致使兵将得不到休息。与此同时,太宗对于后方完全不设防,结果一小股辽军偷偷绕后,骚扰宋军粮道,使宋军两边作战,陷入被动。之后,辽军增援到达,三路合围宋军于髙梁河,太宗坐驴车逃命,宋军大败。


31 士气不振


将士连续作战,身心均已疲惫,将领中甚至有掳掠北汉妇女充当军妓,当年宋军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可以想见。


中国古代


4

北宋和辽作战弱势在哪里?


胜败常有,但为什么髙梁河之战造成了之后北宋在对辽战争中的的弱势?


1 北宋边境经济受创 无力支撑之后的战争


这次大战主要发生在北宋境内的河北、山西地区,战争期间所需的粮食和劳役都是从当地征发,战后宋辽之间的小规模拉锯战持续破坏农业生产。宰相李昉曾建议太宗减免当地赋役,与民休息,太宗非但不予理睬,反而继续策划新一轮的对辽战争,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使当地更加贫瘠。


21 高梁河之战后,辽军在战后以攻代守,发起一系列报复性战争


宋军发起髙梁河之战,主动撕毁与辽的友好关系。战后,辽军改变了对宋的政策,以攻代守,发起了一系列的报复性战争,规模不大,但骚扰不断。辽的这一政策使驻守的宋军疲于奔命,无法恢复战力。后来,萧太后称制,重用名将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二人据地形优势,集中辽军精锐重创宋军实力最强的东路军,打击了宋军气势。随后,二人又分别追击溃败的宋军,大获全胜。


31 高梁河之战后,宋太宗用年轻将领替换老将


高梁河之战后,宋太宗认为战败原因是参战将领不听指挥,用年轻将领替换老将,又派自己的文人亲信加以监督。


宋太宗认为战败是因为参战将领不听指挥,于是罢免旧将领,让青年将领接替职务。而这些旧将领大多是追随赵匡胤打天下的老将,身经百战,这一做法让宋军失去了一批最能打仗的人才。


中国古代


宋太宗还是不放心,又任命亲信为监军,与武将共同指挥兵马。这些亲信大多为文臣,如进士及第出身的张齐贤,世代儒士的王显。在后来抵御辽军的战斗中,这些文臣用书本里的军事理论、甚至迷信“阵图”来指挥战斗,导致宋军大败。


说到用阵图打仗,荒唐的事可就太多了。 阵图是什么东西?中国古代打仗,特别讲究排兵布阵,平时的演习也讲究这个。不能说一打仗,几千上万上十万的人一拥而上,那是打群架,没有那么打的,必须要排阵。冷兵器时代,一个人的体力是有限的,如果一方的阵形被冲散了的话,基本上就败局已定。这个阵是有一定的章法的,我们听评书讲,有什么一字长蛇阵、二龙金锁阵、九宫八卦阵,这些阵式,评书演义可能进行了文学色彩的加工,但是这些阵形在中国古代,实际上就是士兵打仗时列的队形,确实是有据可查的。



中国"十大古阵"阵图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




在中国历史上、最重视阵图的朝代,莫过于宋朝。皇帝事先设计好阵图交给将领,到前线按照这个阵图扎营、列阵出战,不许有一点儿的改变。皇帝制定阵图的时候,完全不考虑当地的气候情况、山川险要.兵要地志,完全想当然。


比如兵书上有这么一个阵,我觉得这个阵可以破骑兵,马上就画好了给前线将土,用这个阵图,去跟敌人作战。统帅拿着阵图上了前线,打开一看, 傻眼了:皇上让我扎营的地方是一条河啊? 怎么办?将士们都在水里泡一晚上?您是按照哪朝的地图,给我布的这个阵图啊?按照郦道元《水经注》?这不行啊,这么多年过去,河改道了。皇上布阵图时不看这个,他哪知道河改道了,他没上前线,他就给设置这么一个图。怎么办?问监军。监军大人,您看,咱真的在河里泡着吗?监军说这事我做不了主,快马请旨,问皇上,我们今天晚上是在河里泡着吗?没等快马到东京汴梁,这一宿就过去了, 谁知道大军这一晚上在哪儿待着。统军大将都真的按照阵图打仗吗?监军不懂,你大将得懂啊,你就真按这个阵图打仗啊?真按这个阵图打!为什么真按这个阵图打啊?打败了没有我的罪过,我是按照皇上您的吩咐来的,没有半点儿违拗之处。您让我在河里泡着,我就在河里泡着,至于在河里泡着对土兵的身体有什么影响,那不关我的事,遵旨是最重要的。所以我按照这个阵图打,打败了没罪过,打胜了那当然天子圣明,大家俱有封赏,一块儿高兴。


如果统帅改变了阵图,胜了还好说,如果要是败了的话,一干人等是要掉脑袋的。有一次宋军跟党项打仗,改变阵图,也打了胜仗,但是没有抓住党项的首领,太宗耿耿于怀。打赢了,我早料到了,为什么没能逮住敌人的头领呢?因为你们没按照我的阵图来,所以绝不封赏。您听,这个阵图实在是害人不浅!

中国古代




FM1039:周一至周日

早6:00-6:30

徐徐道来话北京

[email protected]

扫描关注 线下活动早知道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本节目图文音频所有权利归属于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古代"十大排兵布阵图"长这样!︱高梁河大战宋为何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