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本期推送无音频!
百姓庆祝溥仪退位
1912年是风云激荡的一年,清朝灭亡,宣统帝溥仪退位,中华民国建立。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的英国人威廉·博伊德·库珀拍摄下了当年北京的社会情景。
溥仪退位时,年仅6岁,还是个不懂事的娃娃,这一重大行动是在隆裕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隆裕的决定顺应时代潮流,使朝代更替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战争,因此深得民心,她也被赞誉为“女中尧舜”。
民国临时政府初设南京,由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但是由于财政拮据、军力不足等原因,对各省的辐射力比较弱。北方的局势处于袁世凯的控制之下,他正翘首以待,准备登上大总统的宝座。
我们从这些照片来看,革故鼎新之际,北京的社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百姓的生活未受明显影响,街头人来人往很热闹,婚礼也能照常进行。这得益于袁世凯对北洋军队强有力的控制。
进入民国,原先朝廷为八旗子弟提供的地位保障和经济供给难以为继,很多人变得穷困潦倒,甚至靠卖祖产过日子。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她们逛街的心情。
在南京临时政府迎接袁世凯南下就任大总统之际,北洋军队还是闹出了一点乱子。袁世凯不愿南下就职,北洋军曹锟的第三镇哗变,放火抢劫,制造袁世凯一旦离开将使北京陷入混乱的假象。这迫使南方革命党人接受袁世凯在其根据地北京就职。
五色旗是民国第一面法定国旗,于1912年1月10日启用。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分别表示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象征着这五族共和。
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发布政令强制剪辫,但很多男人仍然舍不得剪掉头上的大辫子。库珀拍摄的这些照片显示,蓄辫依旧普遍,民国政府对剪辫三令五申,总是有人置若罔闻。
1912北京兵变
北京兵变,又名“京保津兵变”,发生于1912年2月29日的清王朝刚刚宣布逊位的北京。
北洋军曹锟的第三镇(师)下属的军队哗变,一般的说法这是在袁世凯的策划和具体部署下进行,但也有南京国民政府军令部长的徐永昌在回忆录中说这是污蔑。
1912年2月29日晚8时,在袁世凯同意南下就职临时大总统后,北洋陆军第三镇以索饷为名发动了兵变。
“北京兵变”期间,房屋变废墟。
兵变期间被打死的男子,横尸北京街头。
兵变中被打死的男子。
1912年的袁世凯。
叛乱部队打到专使团的住所,蔡元培等人在表明身份无效后逃出,避入东交民巷内的六国饭店。下半夜西城、北城也发生骚乱,土匪和部分巡警加入抢劫。当晚袁世凯亲信并未阻止兵变。
兵变过后,火灾仍在延续。
街头的北洋士兵。
各国驻华公使根据《辛丑条约》,纷纷调集军队进入北京保护使馆的安全,并威胁袁世凯如不尽快稳定局势就调集更多的兵力进入北京。
兵变也蔓延到了保定和天津地区。事后统计,京奉、京汉铁路局,大清、交通、直隶三银行以及制币厂遭劫掠,商民遭抢劫者四千余家。
人们在扑火。
天津,抢来的衣服。
天津,兵变中的警察。
兵变过后,房屋被焚毁,火势仍在延续,黑烟滚滚。
即将被枪决的男子,兵变中趁火打劫的暴徒。
收拾兵变残局,北洋士兵逮捕一男子。
兵变期间,美国使馆外的路障。
兵变后进入北京的英军。
另一组1912北京兵变
1912年,宣统退位,清朝灭亡。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在北方,袁世凯接收了清政府的政权,控制了北方的军队,势力巨大。临时政府想让他去南京就任,削其羽翼,断其臂膀,使他不至于一家独大。袁世凯当然明白其中奥妙,他迟迟不肯南下。2月27日,临时参议会、临时政府派蔡元培为专使,宋教仁、汪精卫为专员,到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而袁世凯早知其中之意,他特意以极其隆重的欢迎仪式迎接专使团,在车站袁世凯拉着蔡元培的手说:“赴宁就职一事,我已做好准备,不日即启程。”又说:“赴任前,拟先往武昌面见副总统黎元洪,然后顺江东下到南京。”使得蔡元培等人倍感意外,以为袁世凯定会南下赴任,殊不知他背后已暗中布置更大的局。迎袁专使团合影(左一 汪精卫、左二 刘冠雄、左四 魏宸组、左五 蔡元培、左六 钮永健)
2月29日,在袁世凯的示意下,北洋军阀曹锟的第三镇一部在北京哗变,波及保定、天津等地,京津一带一片混乱。身处北京的专使团被兵变所吓倒,认为袁世凯未离开北京就已经如此动乱,倘若袁世凯南下,北方局势将不可收拾。蔡元培等人立即将北方情况向孙中山报告,并说服南京临时政府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经此一变,袁世凯得以留在北京,这就是中国近代史著名的“北京兵变”,又称“壬子兵变”。
而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被摄影师詹布鲁恩完整的记录了下来,并制作成了相册,此次秋拍我们将为大家呈现,目前市场上最为全面展现1912年袁世凯北京兵变的影像。内容包括重兵把守的东交民巷各国领事馆、被抢的商业街道店铺、惊恐围观的平民、被处决的暴徒、重兵把守的国会临时参议院、被大火烧毁的房屋与牌楼、迎袁专使团合影、袁世凯拜访德国公使馆、以及袁世凯、唐绍仪、孙宝琦的单人肖像照等,是反映民国成立之初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影集。
戒备森严的东交民巷美国大使馆大门
东郊民巷西口“敷文”牌楼东侧的外国士兵
为了保证使馆区的安全,外国士兵举行阅兵仪式
正阳门门口北京的百姓在看门前告示
被乱军烧毁的住宅与商铺
趁着乱烧杀抢掠的暴徒被抓到后斩首示众
参与兵变的士兵
驻扎在国会临时参议院门口的士兵
事变后袁克定陪同袁世凯去拜访德国公使馆
1912年10月10日,北京兵变结束后,正值武昌起义一周年之际,袁世凯站上了作为临时大总统府的前清陆军部衙门前的阅兵检阅台。这是中国历史上很少被提及的一次阅兵,虽然在检阅部队的规模上无法和民国之后的几次阅兵相提并论,但是对于袁世凯来说却意义非同寻常,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在向南方表示自己对军队的掌控能力,因为参与检阅的并非其麾下的北洋新军,而是包括前清遗留的拱卫军、禁卫军等卫戍部队11000余人。此幅照片为前清陆军部衙门大门口,为了阅兵已经装扮一新。
时任内阁总理唐绍仪
时任外交总长孙宝琦
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时的袁世凯
约翰·詹布鲁恩(John Zumbrun,1875-1949),出生于美国,早年曾参军参加过美西战争(1898年)。1910年前后来到中国,在使馆街经营Camera Craft照相公司,直到1929年,由于健康原因,他离开北京,带着在北京拍摄的所有底片以及照片,返回美国。在北京期间他为溥仪、袁世凯、张勋、曹汝霖、陆征祥等重要人物拍摄过照片,记录过壬子兵变、袁世凯祭天、内阁会议、袁世凯葬礼、张勋复辟、庆祝一战胜利、五四运动、孙中山奉安仪式等发生在民国北京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照相馆摄影师,他的足迹可谓遍及北京及周边各处,使馆区、紫禁城、颐和园、北海、圆明园、西山、中南海、各处城门城墙、热河行宫、卢沟桥、雍和宫等他都多次前往取景照相。此外,他还在街头拍摄了大量民俗影像,记录了民国初年北京居民的市井生活原貌。通过他的摄影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摄影技术和摄影语言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他是中国摄影史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摄影师之一。
民国第一次阅兵
1912年10月10日,在武昌起义一周年之际,袁世凯站上了作为临时大总统府的前清陆军部衙前的阅兵台。
他所检阅的部队并不是自己一手打造的北洋新军,而是包括前清遗留的拱卫军、禁卫军等卫戍部队11000余人。受阅队伍沿今天的崇文门内大街、东单大街北上,行至陆军部东南角后转向西,逐次经过阅兵台,接受袁世凯的检阅。
老照片上的历史事件:1912年民国第一次阅兵
老照片上的历史事件:1912年民国第一次阅兵
老百姓的生活日常
剪辫子
送水
北平的人力车夫。摄影:海达·莫理循(Hedda Morrison)
大户人家的妻妾合影。
六名裹着小脚的中国妇女。
七名清吟小班歌妓。
打板子。
耍猴。
吃面。
唱堂会。
写戏。
外国人拍摄的新娘下花轿。
玩杂耍的孩子们。
印刷街。
鱼市。
繁忙的河运。
蒙古族摔跤手。
八国联军擒获的义和团拳民。
挖矿的苦力。
游长城的三名游客。
1912年,北京昌平南口镇,富人的座驾--驴车。
1912东岳庙
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位于繁华的朝阳门外大街,始建于元代延佑六年(1319),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占地6万平方米,古建376间,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的东岳庙为国家祀典之所,民间祭祀活动则更为盛大,成为具有丰厚底蕴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心,故修复后辟为北京民俗博物馆。每逢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本馆还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北京民俗博物馆是了解北京、认识北京的窗口。
东岳庙是龙虎山上清宫道士张留孙筹资修建的,公元13世纪末期时,张留孙被元朝皇帝封为玄教大宗师、正一教主。后来他决定修建东岳庙,但工程刚开始他就去世了,于是工程就由他的弟子吴全节完成。从1319年开始修建,到1323年竣工,由皇帝赐名东岳仁圣宫,作为东岳大帝的行宫。
东岳庙由正院、东院和西院三部分组成,清朝(1644-1911年)时,东岳庙第17代道士马官麟又扩建了东、西两院。现存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清朝的遗物。
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正统十二年(1447年)英宗修葺东岳庙,五月开工,八月间落成。完工后,明英宗朱祁镇亲自撰写《御制东岳庙碑》,将前殿改名岱岳,供奉东岳山神,后殿改名育德,为东岳大帝及淑明坤德帝后的神寝。
隆庆三年(1569年),京都善士雷洪、余和、王盘、王敏,督工雷清等领众捐资重修东岳大帝、七十六司等神像,一年后完工,立碑《东岳庙重新圣像碑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内宫监总理太监马谦、陈永寿、卢升发愿添建庙前的琉璃牌坊,南北额曰“秩祀岱宗”“永延帝祚”。此时,东岳庙的中路部分已经具备了现有的格局。
清顺治八年(1651年)炳灵公殿重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东岳庙因居民不慎而失火,次年(1699年)圣祖动用广善库金准备重修。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开工,四十一年(1702年)六月完工。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东岳庙第十七代道士马宜麟出资修建东廊的春秋殿,将东廊与中院打通。重修西廊之斗姥殿、火祖殿,新建海神殿、仓神殿、在马道口(今金台路附近)设立了义园(公墓),重修了芳嘉园的三义庙,还在东岳庙内创办了义学,收容家境贫寒的子弟入学。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东岳庙屡遭庙内驻军的骚扰。时局跌宕,民生凋敝,香火供给不继,渐趋衰落,仅靠出租房屋维持日常用度。建国前夕庙内已经破败不堪。一批山西学生到北京请愿,住在东岳庙,将庙里的许多神像推倒砸碎,想从塑像“肚子”里找出些金银宝贝。其后,朝阳区公安分局和北京市国家安全三局相继进驻东岳庙。东岳庙就此关闭。沉寂了整整半个世纪。
北京及北京以外卡恩拍摄的彩照
100年前,那时候的中国还叫清朝,慈禧太后刚刚去世,溥仪登基。法国人阿尔伯特卡恩(Albert Kahn)和他的助理来到这里,游历了很多地方,用相机记录下了眼前的景象。这是封建帝制被推翻前的中国模样,也是我们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中国。
北京 长城
颐和园 石舫
颐和园佛香阁与探海灯杆
颐和园 十七孔桥
北京 天坛
北京紫禁城
北京景山及大高玄殿习礼亭
北京 钟楼
北京 十三陵
北京 牌楼
北京 卖陶罐的商贩
日坛以北景升东街牌楼
北京街景
国子监的师生们
内蒙古 帐篷里的居民
满族村落
一位妇女和她的孩子
沈阳街景
卖糕点的老人
济南 大明湖
泰山寺庙里的修行者
加工石材的工人
喇嘛
士兵
孔庙里的男子
集市出售对联的商贩
1861年,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1909年法国人阿尔伯特卡恩Albert Kahn 开始用它记录中国。这是最早记录中国的彩色照片,也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史料。虽然我们看到的照片中满是封建、落后、贫穷,但欣慰的是1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看这些照片的时候,中国已不再羸弱。
北京交通广播~《徐徐道来话北京》 每早六点首播,一点半重播关注二维码
线下活动早知道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本节目图文音频所有权利归属于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