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欲足以熏心,与其指望代购们的良知发现,黑产链条的悬崖勒马,不如保持自身的理性与客观。
不知从何时起,海淘掀起的飓风,一路高歌猛进,竟吹向了药品市场。
加拿大鱼肝油、日本止痛药、德国咳嗽水……朋友圈的代购们化身药神,小到生发液、眼药水,大到救心丹、降糖素等,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然而,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一把把的药丸,一次次简单的吞咽动作,你以为吃的是特效神药,实际却是隐性假药,甚至是毒品。
并非危言耸听。2020年8月,上海市禁毒办曝光了一例特殊的“走私贩毒案”,一位在泰国的年轻女性,因服用DC减肥药觉得效果不错,便在朋友圈出售,买家遍布江苏、广东、浙江等多个省份。
但DC减肥药中的芬特明、地西泮等成分属于我国管制目录内的精神药品,因其依赖性及危害性,被认定为新型毒品,售卖者可被判为贩毒,服用者可被判为吸毒行为。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涉案人数超万人,这些买了减肥药的消费者们将面临被公安带走调查,留下吸毒案底的命运,此后就业、出行、结婚等都将受到影响。
乱吃药的下场,可能会毁了一生。
从根源上来说,“海淘药”自带原罪,本就处于灰色地带。
我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进口,须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审查,经审查确认符合质量标准,安全有效的,方可批准进口,反之,则按假药论处。”
但架不住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井喷的市场需求,令大量并无医学从业资质的代购们,充当起了为消费者远程“望闻问切”的医师和“各色神药”推销员,言必称安全、有效、无副作用。
看似美好的假象下,实则暗潮汹涌。一个不为大众熟知的常识是,药品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对温度、湿度等条件都有特殊要求,但一般的海淘方式很难做到,药品吸潮结块后,轻则失效,重则变质,造成健康隐患。
此外,非实地购买、未有医嘱,对药品成分、使用禁忌不明等因素,也在无形中增大着用药风险。
代购们在给购买者推荐药品的时候,往往只是根据描述的浅表症状来下单,但不同的疾病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相同的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症状可能又有所不同,最后贻误正规治疗不说,还会造成二次伤害。
而且,因体质不同,西方人与亚洲人在用药剂量、方法和疗程上有着重大区别,部分药品若无相关临床实验数据验证,服用后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如治疗癫痫的药物卡马西平,这个药会产生一个特别严重的不良反应,而此不良反应,亚洲人的风险比白种人和黑种人要大10倍。
又比如风靡家长圈的“小绿叶”咳嗽糖浆,市面上有四五种版本,在剂量上,不同版本有不同要求,但由于没有详细的中文说明,大多数人只能靠蒙、靠猜,超量服用将引起嗜睡、意识混乱等副作用。
近年来,关于海淘药品安全问题的事件愈演愈烈,触目惊心。2018年,浙江王女士在去医院就诊时,发现自己发展成了药物性鼻炎,罪魁祸首正是自己代购的日本“NAZAL鼻炎水”。
这种喷剂里含有大量的羟甲唑啉、奈甲唑啉或麻黄碱等鼻黏膜收缩剂,属于临时性的应急药物,连续使用不能超过一周,否则会引起反跳性充血或鼻息肉,需要终身用药。
2019年,白领小艺代购日本网红眼药水,使用一两天后眼睛干涩症状有所缓解,但一星期后,眼睛突然出现了视觉模糊的症状,被诊断为角膜溃疡,如果再来晚些,很可能会演变成青光眼。
2020年初,福建小伙熊某在微商推荐下,购买了一款澳洲热门药茶,服用半年后出现肠坏死,就医时才知道其配方与身体情况严重相悖,熊某后悔不已,但损伤已不可逆。
如果说以上还不足以敲响警钟,新近被曝光的泰国DC减肥药,则直接成了“致命杀手”。有人患上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双腿瘫痪;有人因肾衰竭致抢救无效,家庭破碎;几乎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头痛、狂躁、厌食等后遗症。
知乎上有网友详细分享了服用DC的经历:花6000块,耗时一个半月,瘦身18斤,随后患上重度精神疾病,又花了将近10万,进行神经递质调控手术,苦不堪言。
▲图/知乎
最令人胆寒的,是其药物成分已触碰到了毒品范畴,随着服药剂量的增加,会出现成瘾性和戒断反应,这种让人战栗的代价,已非生命所能承受之重。
这些血淋淋的真实案例,恰恰是“海淘药”永远不会告诉你的残忍B面。
“海淘药”有多赚钱,可能很多人并无确切概念。
某药品代购网站上显示,100片左甲状腺素钠片售价约为191元,而成分相似的优甲乐在国内电商平台的售价仅为28元/100片。
同样的,网红海淘鼻炎喷雾,在国内也有雷诺卡特(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可以使用,明明成分相同,身价却是天壤之别。
这些还不是最离谱的,上文提到的泰国DC减肥药,简直是一本万利。DC减肥药其实是一组药的名称,不同代购会贩卖不同版本和组合的DC药,而在这些药丸中,其实只有一种是用于减肥的。
▲某代购朋友圈
其他的不过是虚张声势的“障眼法”,有的甚至是成本仅为几毛的果蔬颗粒,你以为的正规医院开药,其实都是代购人员自己随意加的,一个疗程20天,售价就要1500~2500元不等。
靠着赚差价及信息不对称,代购们轻松就能月入过万,但这种来财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日益膨胀的野心,“造假”成了最快的发家捷径。
2019年3月,浙江丽水警方破获一起制假售假泰国减肥药恶性案件,窝点位于一处老式出租房内,从外观上看,防伪标签、干燥剂等一应俱全,但胶囊内掺杂着的却是泻药、面粉和一些劣质西药,短短两年内,非法获利超5000万元(一粒假药成本不足2块,利润可想而知)。
讽刺的是,主犯为了测试人体对配比药的承受程度,曾让自己的父亲试吃,结果导致父亲腹泻不止,被送往医院急救。
2019年8月,广州市公安机关曾在广州、汕头、江门三地同步开展联合行动,破获一起特大假药案,查获假冒“万艾可”、“西力士”约200万粒。
这些“黑作坊”里的设备工艺简陋,大量生产原料合成品随意搁置在地上、脸盆里,环境极其脏乱差,却靠着贴标“洋马甲”,疯狂敛财5亿元。
▲抓捕现场及被销毁的假药 图/央广网
既然明着造假不行,代购们又走起了迂回路线。一些有“能力”的大买手会和国外厂家达成利益合作,相互勾结,将一些所谓的三无产品或未经批准(验证)的药品,精心包装后,再推回国内炒热,从中收取不菲的销售提成。
▲被日本警方打掉的跨国售假窝点 图/知乎用户“南木香”
比如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日本EVE止痛药,因含有丙戊酰脲成分,可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胃溃疡,目前这种药物已经从除日本以外的国家退市,但在代购们的朋友圈,依然火爆。
另一款颇受欢迎的海淘“顺势疗法”儿童感冒滴剂,宣称在健康人体中引起某种症状的物质,经过高倍稀释之后可以治愈,不仅缺乏科学根据,漏洞百出,更与对症风牛马不相及,充其量只能当作安慰剂,在国内却被被捧上神坛。
至于被人民日报点名的“DC减肥药”,DC是Dermcare Clinic的缩写,本是泰国一家私人医美机构,主营业务是整容,根本不擅长于药物研发,售卖的减肥药出问题几乎是必然结局。
据上海市公安局透露,今年以来,已查处涉嫌“DC减肥药”的案件200余起,在非法使用精神、麻醉药品类的吸毒人员中,使用含有管制类精、麻药品成分“减肥药”的人员占比高达85%。
被割了韭菜还心甘情愿帮着数钱,再没有比这更美妙的买卖了。
光所不及的地方,总有黑暗恣意蔓延。
在北京市开展的“净网行动”中,执法人员分别对网络平台上130家店铺所销售的宣称具有减肥、降压、降糖、安眠等功效的40种食品和20种药品分别采样。
经过检验和鉴定,发现其中36种食品分别检出含有“西布曲明”“苯乙双胍”“格列苯脲”“酚酞”“西地那非”等化学成分,15种药品为未经批准的进口药品。
“代购的胆子实在太大了,什么都敢卖,有些处方药是明令禁止不允许通过网络销售的。”一位在国内三甲医院就职的药师表示,“虽然海外代购的药品有些并非假劣药,但代购不是药剂师,对药品剂量、疗效及禁忌人群等注意事项一无所知,这样做等同于人体小白鼠实验。”
代购们的精明之处在于,通过合法渠道购买的商品如果在一定合法数量范围内,并不违法,除了刚入行的小白,没有人会傻到一次性携带大量海外药品,好处都留给自己,风险则直接转移给了消费者。
由于未通过国家食药监部门临床验证和质量检测等专业审批程序,网红“海淘药品”的交易行为不受监督,消费者的权益毫无保障性。
再者,代购们通常会将阵地选在隐蔽的QQ、微信、网店等,由于其社交属性及流动性大,维权难于上青天。
国内对于代购的立法尚不完善,很多案件都存在诸多争议,官司跨度时间长,一般人并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来持续追责求偿,而代购们只需换个手机,换个号码,换个名字,就可以继续逍遥。
马克思说过:“如果有50%的利润,它就敢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尽管DC减肥药已被查封,但它并未真正消失,而是摇身一变,以“膳食纤维片”的名义重出江湖,更多形形色色的海淘禁药,依旧在代购们的朋友圈继续售卖着。
▲换了马甲的“DC减肥药”
利欲足以熏心,与其指望代购们的良知发现,黑产链条的悬崖勒马,不如保持自身的理性与客观。
毕竟,我们的生命,不容任何一次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