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猝死是可以预防的,起搏器和除颤器为心脏“保驾护航”


2020年9月,美敦力公司携手搜狐健康开展了“停不下来的心动”心律失常防与控的公众健康教育项目,旨在提升公众,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对心律失常这一疾病的认知水平。此次项目通过权威专家对话、患者故事分享、公众问题收集与解答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向大众普及了猝死预防、起搏疗法等专业知识。


原来猝死是可以预防的,起搏器和除颤器为心脏“保驾护航”_第1张图片


“黑科技”起搏疗法,为高质量生活护航


科普活动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说道:“在心律失常这样一个非常常见的心脏疾病当中,心动过缓应该占到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在老年人及合并有心脏疾病,比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当中非常常见”,黄德嘉教授举例说,“有的病人会有一些症状,在心动过缓发生的时候,会有心悸、气紧、乏力、食欲不振,还有精神不好,严重的时候可能危及生命。对心动过缓,目前主要是采取心脏起搏器治疗,特别是针对严重的心动过缓。


原来猝死是可以预防的,起搏器和除颤器为心脏“保驾护航”_第2张图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兴斌教授对此表示:“现在中国的起搏器发展已经与世界同步,植入过程仅需1个小时左右,是局部麻醉的微创小手术,术后不久就能下地活动。未来,患者也可以正常使用手机、乘坐飞机,所以我觉得大家完全不必对起搏器有恐惧或排斥。”


科普中,患者秦先生的女儿,也分享了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对其父亲生活质量的改善。


“我们住在六楼,父亲现在中间休息两次就可以上楼,不用再担心他出现突然两眼发黑、喘不上气的情况,而且之前他会出现心跳间歇性停顿的情况,甚至有时一分钟心跳只有三十多下。安装了起搏器以后,也没有再出现过这种危险,他现在可以常常出去散步。所以如果你要问我起搏器对患者的生活有什么限制,我想说“没有任何限制,非常大地提升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大众对心脏起搏器治疗认知相对不足。“许多人还存在着心动过缓是老年人得的病,以及心跳慢不威胁生命,可以吃吃药忍一忍就会过去的错误认知。殊不知,心动过缓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在青年人和中年人中也同样会发生,极大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会酿成猝死之祸。”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兴斌教授补充道,“因此,心动过缓的危害科普需行业的大力推动,普及心动过缓的防治至关重要。”

原来猝死是可以预防的,起搏器和除颤器为心脏“保驾护航”_第3张图片


与此同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徐原宁教授提到:“新技术的发展不但改善了已有的疗法,甚至将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比如秦先生接受植入的无导线起搏器,是心脏起搏器领域革命性的进展。又比如长期以来起搏器一直是磁共振检查的禁忌症,这意味着一位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如果得了肿瘤、神经系统疾病或者是骨科问题,都无法通过磁共振检查得到准确的诊断。随着兼容磁共振的起搏器和除颤器的问世,临床实践正在逐步转变,特别是新一代的能够兼容3T磁共振的起搏器和除颤器已经问世,让患者能够兼得起搏疗法和磁共振检查的益处。磁共振放心、疗效放心、生活放心。”


同时,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补充道:“原先的起搏器治疗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随访,患者的全病程管理和生活质量受到一定限制。现在,我们拥有先进的远程随访监测系统,就是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患者便捷地远程随访,获得更佳的疗效”

早筛早诊及早干预,以预防手段远离猝死


据估计,中国心脏性猝死的人数每年约55万,每日至少1500人心脏骤停,位居全球之冠。但其中不足1%的人成功获救。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提出:心律失常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即隐蔽性和突发性。隐蔽性是指它平常不一定有症状。而突发性是说它一旦发作,就可能致患者突然死亡,即心源性猝死。所谓心源性猝死就是指突然发病,是一种突发、严重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跳变得特别快,特别乱,不能正常工作,导致患者大脑供血、全身供血不够或者中断而死亡,常常来不及救治。


原来猝死是可以预防的,起搏器和除颤器为心脏“保驾护航”_第4张图片


心源性猝死多见于各种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可能见于所谓貌似的健康人。近期我们经常看到,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猝死事件日渐频发,日趋年轻化。媒体经常报道的精英人士猝死毕竟是少数,常见的猝死案例还是发生在有明显危险因素的患者身上。首先,有猝死家族史的人,风险很高;其次,冠心病患者,特别是支架治疗的患者也是猝死高发人群。第三就是心力衰竭患者。

我们建议,无论是老年人或是白领人士,每年都要做一次定期检查,包括心电图、胸片以及心脏彩超,提前发现一些可以尽早预防的心血管疾病,预防猝死。还有一个检查值是指示猝死风险的关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这是心脏将血液“射”向全身的一个标准,这个值越高越好,这个值低说明心脏收缩无力,即心衰,发生猝死的风险更高。

特别针对支架术后的心梗患者,范洁教授形象地说道:我们的心脏就像一间房子,这间房子要让我们好住,它必须有水路和电路。支架管的是“水路”,保证我们的供血,而起搏器管的是“电路”,如果电路一旦短路了,那灯就不亮。所以可以形象的理解为起搏器管电,支架管水。也就是说支架和起搏器是两个不同的治疗方式,管的是两类不同的疾病——支架不能代替起搏器,起搏器也不能够代替支架。特别是我们在植入了支架的心梗患者,那不是治疗的终结,而是治疗的刚刚开始。一定要定期复查心脏彩超,了解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没有下降,LVEF≤40%,预示着有猝死风险

原来猝死是可以预防的,起搏器和除颤器为心脏“保驾护航”_第5张图片


预防心源性猝死最好的方法是不得心脏病,不让小病转为大病。从源头上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一系列心脏病高危因素。当然,一旦有了心脏病高危因素,为了预防心律失常突然发作,保险的方法是体内安装一个微型版的“自动除颤器”,就是我们说的ICD。它可以自动识别心跳,如果太慢了可以进行常规起搏,太快了可以进行抗心动过速起搏,最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发出电击提供除颤治疗,让心跳恢复正常,挽救患者生命。

在科普中,有观众表示对心脏仪器的“植入”手段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所畏惧。来自云南昆明的余先生以亲身亲历解答了相关观众的疑问。


余先生是12年的冠心病患者,先后放了三个冠脉支架,2017年的时候发生过一次恶性心律失常,幸亏抢救及时才挽救了生命。作为余先生的主治医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范洁教授发现,虽然抢救成功,但患者并没有远离死神。彩超提示,从2006年到2016年再到2017年,患者的左室在逐渐的扩大,另外,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也在不断下降,这就说明患者还可能再次发生心脏骤停。虽然医生建议余先生采取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但出于对安全性与效果的顾虑与担忧,余先生拒绝了。但是就在2017年再次发生一次恶性心律失常后,余先生最终接受植入了ICD。


在植入后的两个月,余先生感觉精力很好,独自驾车去大理旅游。当天晚上,他在旅馆的时候心律失常又发作了,心跳非常快。他被120送到医院去输液治疗,打了一种控制心跳的药物一直没有效果,心率降下来又升上去,反复发作。后来,范洁教授在远程联系中指导他调整了除颤器的阈值,一下电击过后,心跳恢复了正常。后来,余先生赶快坐火车回到范洁教授的诊室,通过随访发现,余先生当时发生了恶性心律失常,ICD准确识别并进行了治疗。可以说,高科技为他保驾护航,成功救了他一条命。


“得益于医疗技术创新,ICD的确可以称为患者随身携带的一个救命神器,给病人第二次生命,同时如果大家能够了解和关注一些早期的症状和高危指标,在发现异常的时候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一定能够减少遗憾的发生。”范洁教授表示。


原来猝死是可以预防的,起搏器和除颤器为心脏“保驾护航”_第6张图片


最后专家呼吁:心律失常需要防治,所谓防治,分为两个方面:首先,要提高健康意识,加强检查和预防,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特别是疾病的高危人群不能持侥幸心理,一定要尽早选择和接受有效的疗法。大多数心律失常可以通过症状或通过心电图等以明确诊断,也可通过筛查高危人群,提高患者亲属和同事及全社会的救治水平,加以防治。其次,提倡科学治疗,合理利用医疗科技手段。一旦确诊,患者可以根据医生建议选择药物、导管介入手术或植入心脏起搏器或除颤器装置等方法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来猝死是可以预防的,起搏器和除颤器为心脏“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