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想出圈不能老黄瓜刷绿漆

有了新的国民心态、新的消费主力、新的制造品质、新的消费场景,Made in China才有新的意涵。




作者: 曹柠 来源:领教工坊(ID:ClecChina)

今年618大促中,天猫超37000个中国品牌成交额同比去年增长至少100%,百年老店与品牌新锐均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


新国货是个真实、动人的中国故事,但是怎么讲好这个故事还有争议:


● 一边选择了厚积薄发,稳扎稳打


● 一边选择了追赶潮流、快速转化


产品想出圈不能老黄瓜刷绿漆_第1张图片


队伍层次分明,站在我们面前的,有峰回路转的老品牌,如云南白药、飞跃鞋、波司登;有横空出世的新品牌,如良品铺子、完美日记、喜茶。


玩法也各异,有的创立子品牌主打年轻化和线上化,有的收购并购开拓高端市场,有的强调新的营销传播策略——KOL带货、社群化运营,有的则对标国际口味载誉归来后降维打击。


在耐用型消费品领域,主打核心技术;而在快速消费品领域,国潮、国风则更为瞩目。前者强调新技术,后者侧重新美学。


《2019新国货消费趋势报告》认为,新国货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品质为先’,拥有良好产品与服务体验,并融入更多健康、绿色、智能、文化要素,市场竞争力与适应能力较强的国产品牌更受消费者欢迎。


日前,领教工坊联合故宫观唐举办了“新国货:文化IP赋能中国品牌”企业家论坛,发出了清醒而振奋的声音,聚焦新国货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助力国产品牌的品质提升。


新国货为什么能崛起?因为中国经济腾飞带来一系列深刻的连锁变化。


国变了,人变了,场变了,所以货也变了。想要洞悉这股大潮,这四者缺一不可。


简言之,有了新的国民心态、新的消费主力、新的制造品质、新的消费场景,Made in China才有新的意涵。


产品想出圈不能老黄瓜刷绿漆_第2张图片


个体化社会兴起,新国货不能只迷恋符号


存在于公众中的一大普遍印象是,新国货是国产品牌通过对中国元素的使用唤醒国民感情以焕发新颜,老黄瓜刷绿漆。


表面上看,大概不错。但这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文具加个京剧图案,运动鞋上非遗元素,老干妈卖卫衣,泸州老窖香水,这样案例成功过,但不能因果倒置。


即重要的不是加什么,而是消费者喜欢什么。从结果来看,最成功的策略是跨界。


大白兔与美加净联名出了润唇膏、旺旺与TYAKASHA联名出了头像红毛衣。玩几次跨界收获颇丰,那是在消耗消费者的新鲜感。


就和狼来了的故事一样,只会拼接元素,无法从核心竞争力上征服消费者,最终也逃不过一个“始乱终弃”的命运。


更糟糕的是还会损耗品牌的诚意,形象减分。猎奇所能支撑起的品牌忠诚度十分有限,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通过短期疯狂开发IP授权驱动的品牌转型,十有八九都是穷途末路。


要说最成功的国风IP,非故宫莫属。可是你看人家怎么说?


故宫观唐的董事长李保刚在采访中表示,他做好了‘功成不必在我’的打算,‘几个亿的纯投入,而产出之时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是哪天,哪怕这代人都看不到,也要给下代人打好基础。


要理解现在的消费者喜欢什么,就得认真审视这批新崛起的消费力量。


嘉御基金创始人、原阿里巴巴CEO卫哲认为,新国货只是货的变化,但本质上是人的变化推动了货的变化,进而推动了场的变化。


产品想出圈不能老黄瓜刷绿漆_第3张图片


原生新国货的从诞生到现在不过5年左右,发展时间并不长,是因为95后在过去5年中方才成为消费主力。


25岁的95后、30岁的90后成为消费主力后,推动了新国货的崛起。


天猫《教你获取95后》的数据报告显示,95后已经占据整体电商消费者四分之一。


超过六成95后每天至少浏览一次电商网站,10%的95后每天都会下单;


45.1%的95后是重度网购用户,每周至少下单一笔,95后已经正式成为新消费主力军。


个体化社会方兴未艾,没有贫困的记忆造成这代人对商品和服务的新需求:好玩比好用重要,悦己比悦人重要。


消费者越来越年轻,需求越来越多元,换句话说,他们变得更聪明了,变得更有个性了,甚至更刁钻了。


卫哲说,新国货不等于新国潮,我们看到的是新国货的崛起,新国货要远远大于新国潮。


国潮元素国货用起来会流行,国际大牌用得好一样卖脱销。


而其他元素,只要是符合年轻消费心理的、切中时代流行情绪的,一样会受到追捧。


拉面说和元气森林就是很好的例子,虽是国货,但是抓住年轻消费者对于日系风格的好感在竞品竞争中一跃而出。


领教工坊领教、原光明乳业董事长王佳芬由此强调:创新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新国货的灵魂。


而关键在于识别品牌的用户是谁、他们在意什么,以及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


舍此一途,别无他法。


产品想出圈不能老黄瓜刷绿漆_第4张图片

国货的崛起背后是国力的崛起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算得上是第三次国货浪潮。


1930年代,西方殖民主义笼罩下的中国出现过第一波国货浪潮。


改革开放后,198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二波国货浪潮。


曾记否,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播放着“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冷酸灵、恒源祥、百雀羚、美加净、小护士等品牌在市场上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当时中国的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进口商品价格高昂令人望而却步,相对低价的国货成为人们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的首选。


这种策略的后遗症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崇洋”心理,导致日后有了品牌意识的中国制造总喜欢把自己伪装成洋品牌,一时间真假难辨。


进而折射出“洋货等同于高品质、国货等同于低品质”的潜意识。


但这种局面很快便随着以欧莱雅、宝洁、联合利华为代表的外资消费品公司的入局被打破。


2001 年,中国加入WTO,中国市场对外资零售业的限制逐步放开,国外品牌的大批涌入挤压了国货的生存空间。


无须讳言,正是物美价廉、代加工、贴牌将过去30年的制造业拱上了中国工厂的地位。


但过于依赖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也自此落下了大而不强的病根,Made in China成了欧美国家调侃价廉物糙的同义词。


这一代的国货品牌创始人普遍创业于那个外资涌进、新旧并存的时代,他们共通的经历就是在全球化浪潮中深受刺激。


SKG的创始人刘俊宏说,创业念头被点燃是当年读了弗里德曼的全球畅销书《世界是平的》。


他意识到新时代已经来临,必将催生新的企业,干脆用Smart(智能)、Kind(亲和)、Global(全球化)三个单词的首字母取了SKG这个品牌名。


林清轩的创始人孙来春当年在法国旅行深受触动,他看到中国人前赴后继争购法国化妆品,哪怕连买的牌子都不认识,他下定决心做中国气质的化妆品品牌。


故宫观唐的董事长李保刚早年做地产,也是因为走出国门看到了各国建筑的特色,决心做中式地产,后来干脆从地产行业转入文化产业。


他相信人群的衣食住行习惯深深的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文化商业的价值就在于顺应这种需求。


产品想出圈不能老黄瓜刷绿漆_第5张图片


中国有太多的产品,但是太少的品牌;有太多的实用型品牌,但是太少的故事和设计。


李保刚说,品牌力远滞后于产品力发展的状况,导致了中国产品的背后体现的却是国外的品牌故事。


所以当2015年小米创始人雷军开始旗帜鲜明高喊新国货时,这股始于营销的旋风却出奇意料地席卷了整个制造业。


这一现象不止发生在中国,发展中国家本土品牌的兴起是一个全球现象。


奥美集团前全球CEO杨名皓指出,在飞速发展的12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墨西哥、巴西、缅甸、孟加拉、菲律宾、埃及、奈及利亚、印尼)市场,国际品牌不再享有被消费者偏爱的特权


只爱本土品牌的消费者数量是偏爱国际品牌的两倍。


英国品牌评估机构的‘2019年度全球价值成长最快的100个品牌’榜单中,全球前十个价值增长最快的品牌中,中国占8个,并包揽了前4名。


而《2019“新国货”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品牌商品的下单商品销量同比增幅高出国际品牌7%,2018年中国品牌商品的下单量同比增幅高出国际品牌8%。


本土品牌最大的优势是距离消费者更近,熟悉他们的偏好变化。也正是因为较之国际品牌,感知能力强、反应快、纠错能力强,本土品牌才有了这一难得的窗口期。


反过来说,国家层面的品牌价值会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纵观世界各国,没有国弱而品牌强的持久案例。在十年前的中国,要做一个全球化品牌几乎没有可能。


德国大众汽车的成功就是西德经济迅速复苏的缩影。1950年代西德GDP年均增长率为7.6%,英法分别为3.2%和4%,美国只有2.2%。


日本进入经济泡沫时代,消费者开始狂热的追求高端品牌消费。日本企业在技术和产品上展现出的强大竞争力,无印良品、优衣库等蕴含着日式极简美学的消费品牌就诞生于此。


试想,如果丰田汽车在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中胜出,就可以赢得更多用户好感从而卖出更多汽车。


当韩国影视剧和偶像组合风靡亚洲,三星电子、乐天食品、韩国的服装和美妆都可以收获更多粉丝。


产品想出圈不能老黄瓜刷绿漆_第6张图片


同时,品牌价值直接体现在定价权上


曾几何时,“价格屠夫”成了通行策略,在同等品质下要比国际品牌竞争对手便宜30%。


憋屈吗?憋屈。但在早些年确实管用,为9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品牌打下了最初的江山。长虹、海尔、TCL、科龙、康佳就是那一代品牌的成功代表。


而他们今天活得如何呢?多数销声匿迹,少数冲出重围,足见老办法已然失效。只需稍微留意下国货的定价,就知道哪些品牌下了功夫,腰杆子真的硬了起来


我们发现,立白贵过了汰渍;飞鹤奶粉贵过了惠氏;安踏与漫威联名的篮球鞋可以卖到898元 ,力压耐克、阿迪;张裕的高端白兰地XO市场价2588元,比轩尼诗、马爹利还贵;甚至在品牌效应驱动最疯狂的护肤品行业,林清轩新一代的山茶花油已经和SK-II 和雅诗兰黛在一个档次。


这种信心也体现在国产品牌开始敢于和国际大牌叫板。国品牌已经不再止于模仿、复制、赶超,而是另起炉灶,走自己的路


最大的变化是,当这些年富力强的品牌创始人被询问“你们的品牌野心是什么?”时,已经没人回答要做中国的耐克、欧莱雅、飞利浦。


根据Wind统计,2019年中国日常消费板块的毛利率均值为31.65%,而全球该板块的毛利率高达38.38%。


然而,中国品牌在净利率表现上却出现逆袭,以10.67%的均值大幅高于全球的6.31%。


中国品牌不再是国际大牌的跟随者,他们在很多领域已经进入无人区,他们已经开始成为开拓者和引领者。


喊一句“买我就是爱国”是容易的,但在产品品质、企业品格上下真功夫、久功夫则实属不易。该警惕的是借新国货浪潮消费民族感情的品牌思维


任正非在一份内部邮件中提醒华为,本土品牌不能迷失在过度消费国内客户及民众的同情与支持里,真正应该做的是以更优质的服务报答市场。


李保刚说,“新国潮是回应时代精神的,是文化自信、消费能力和品牌自觉各种因素融合形成的一种大趋势。而不仅仅是一种消费潮流。”


产品想出圈不能老黄瓜刷绿漆_第7张图片


数字经济时代的弯道超车


新国货崛起也离不开背后的重要推手:嗅觉敏锐的平台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情怀只是表面,新国货的崛起是数字改造经济系统的伴生现象。


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CEO朱小斌认为,这一波新国货之“新”,并非新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反而“国际化、数字化、品牌化”这三个力量共同赋能的结晶


2018 年10月的纽约时装周上,天猫陆续把云南白药、老干妈、双妹、旺旺等诸多与时装无关的国货品牌以跨界的方式带到了时装周现场,引发热议。


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为新国货开辟了全新赛道。


天猫的国潮行动、新国货计划目标是让每个人的购物车里增加三个中国产品;而京东启动了国货当潮计划,面向潮流青年推出国货潮牌;拼多多也推出了新品牌计划。


可以说,中国的品牌虽然错过了工业化时代品牌建立的历史机遇,但却赶上了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新时代。


新零售推动了线上与线下的一体化进程,使线上的互联网力量和线下的实体店终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力,从而完成电商平台和实体零售店面在商业维度上的优化升级。


品牌的价值根植于消费者的注意力,得注意力者得天下。


想通了的品牌纷纷奔赴淘宝直播、抖音、小红书大展拳脚,甚至通过微信个人号塑造“KOL+ 社群 + 媒介”来留住用户,而不是保守残缺,还去争央视广告的标王,依靠大众广告空赚声量。


不到三年时间,完美日记的天猫粉丝就超过一千万,跻身美妆品牌TOP10,创造了 10 亿美元的估值;


走古风的国货美妆花西子,2019 年双11销量同比增长几十倍,震惊业界;


林清轩的旗舰产品山茶花油3.0刚发布便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在天猫旗舰店更是力压国际大牌冲上销量第一。


产品想出圈不能老黄瓜刷绿漆_第8张图片


然而,国产品牌发展从占据低中端产品市场突围进入到中高端市场,但低价、劣质、仿冒的负面印象扭转起来绝非容易。


有了新平台、新技术是不是借势资本、猛砸钱、拼流量就会好?未必。还是那句话,如果不重视基本功,再多炫目果实反而会搞得头重脚轻。


疫情以来,电商直播一时风头无两,不少品牌按捺不住,纷纷下场利用网红直播来提高曝光率。


他们买坑位、刷数据,短期内也许可以带动销量,却忽视了品牌精神的塑造和消费者关系的维护,最终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君不见去年销量冠军短短一年跌出前10,网红效应如昙花一现,行业内部迭代速度比走马灯还快。


管理大师杰克·韦尔奇说:一个组织,只有内部变化快于外部变化的速度, 才能生存。


组织是内功,不能换脑子就得换人。只有年轻的新团队才更具备敏锐度,能快速洞察到用户所聚集的新渠道


完美日记员工超过一千人,平均年龄只有 24 岁,80%以上是95 后。


新国货很热,但必须承认道阻且长。品牌溢价已不再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护城河,产品内核的持续输出才能构成企业价值的长期来源


一鸣惊人的根基都是厚积薄发,否则只能算昙花一现。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订阅咨询: 国宏老师 010-88232893,微信:13611104780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想出圈不能老黄瓜刷绿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