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


羊还在送大牌礼物!
先恭喜上期中奖的崽崽们!


没中奖的崽崽不要气馁, 明晚8点 ,继续抽奖


只要加入粉丝群 就有机会获得

#阿玛尼红管唇釉×3份#

#润百颜玻尿酸原液5支装×10份#


明晚20点 准时开奖!
入群 没有门槛要求 扫码就能进





”生活不易,表面上光鲜亮丽的人,可能在你不知道的角落里艰难的活着。“
直到有天 自杀的消息登上了头条。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1张图片 日剧女王 —— 竹内结子被爆出自杀身亡

继日本男演员三浦春马衣柜自缢之后, 日本演艺圈半年痛失四位明星 实在是让人唏嘘。
2020年9月14日,女星芦名星自缢,钟年仅36岁。
2020年9月20日,资深男星藤木孝自杀,享寿80岁。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2张图片 巧合的是,已故的三浦春马、芦名星、藤木孝都曾出演日剧《血色星期一》

今天,日剧女王竹内结子被爆出自缢于家中衣柜中,被丈夫中林大树发现时已经没有了呼吸。
竹内结子不过才40岁而已,况且还有一个刚刚八个月大的宝宝, 这场突如其来的自杀,让各界都很震惊。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3张图片 竹内结子

羊在微博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继续翻到一段竹内结子和三浦春马生前拍摄《行骗天下JP:公主篇》的资料片。
片中竹内结子和三浦春马坐在尖沙咀吃冰淇淋, 两人和工作人员聊天互相打趣,春马还扶着她走下台阶, 两人都笑得很开心。
三浦春马在事务所档案上登记:“最喜欢的女演员”就是竹内结子

如今,图片中的两人都相继用自杀结束生命, 日网不少人猜测这是自杀传染现象,又称自杀模仿。
由一位演员的自杀而引起了”维特效应“。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4张图片 R.I.P.

无论如何被自杀的情绪传染, 能够决心赴死的人总有切切实实的现实困扰。
羊对日本演艺圈”自杀传染“并不予置评。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5张图片

只是, “日本社会自杀现象多”、“日本自杀率高” 这样的印象已深入人心,羊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这背后的原因。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6张图片 为什么日本总是在”自杀“?


1.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的遗传,增加民众赴死决心。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7张图片

大众对日本人总是在”自杀“的印象,离不开抗日片里的经典”切腹“场景。
辜负天皇期待的将领、失职的政府人员,通常都会用切腹自裁来结束生命。
切腹,是一种日本武士道的典型行为。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8张图片 1962年,导演小林正树执导了电影《切腹》

虽然切腹的原因大多因为失职,但因为选择了切腹这一痛苦的方式,反倒让赴死有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更像是一种光荣赴义。
这种武士道精神至今仍在日本人心中传承。
还记得今年二月疫情最紧张的时候吗?
一位负责武汉撤侨事务的日内阁职员,在一所安置武汉返回日本人员的建筑内倒在血泊中死亡,警方怀疑是自杀。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9张图片

这就是一个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说明,用自裁来谢罪。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10张图片

2.日本文化中被浪漫化的“死亡”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到:
“人就是根据美的法则谱写生命乐章,直至深深的绝望时刻的到来,然而自己却一无所知。”
日本美学有三个概念经常被提到:物哀、幽玄、侘寂。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11张图片

其中“物哀”的意思就是在说,事物虽处在鼎盛时期但稍纵即逝,世事无常。
比如日本文人对樱花的描写:
”盛开之时极尽奇艳,凋零之时却尽显柔弱缥缈,那是一种面向终极死亡的“须臾之美”。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12张图片

日本电影《花魁》

众多日本 文学 家不但在各自的 文学 世界中描绘出死亡之美,更是不惜以自杀的方式印证着自身的有终之美。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13张图片 《人间失格》作者太宰治

“物哀”美学的形成,也和岛国的气候环境密不可分。
岛国动荡,从古至今,火山地震、雪崩、海啸、台风、战乱等频频发生。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14张图片

日本人长年累月看到的事物都是美在瞬间消失的样子,因此“世事无常”的观念也深根植入在日本人之中,物哀充斥在日本人的骨子里。
甚至就连日本的国歌曲调都是一股哀怨之气。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15张图片



凋零之感让人产生对事物的怜爱,从中品味出残缺的美感,所以日本文学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继而贯穿到人们的意识形态之中,形成独特的生命美学观 。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16张图片

日本电影《花魁》



3. 强烈的“知耻感”,让人与人关系疏寡
很多人都知道日本这个民族是出了名的讲礼仪,甚至到了让人不自在的程度。这和日本人从小的习化结果。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17张图片



日本整个社会都在教育人要“自己问题自己解决 "、“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于是形成了日本人非常强烈的知耻感。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18张图片

日本媒体经常将日本社会称之为“无缘社会”, “无缘”一词, 在日语中的意思是“没有联系”。



遇到困难尽量自己解决,因为要麻烦别人是要“报恩”的,不论从人情还是物质上都不如亲历亲为来的划算。
这样就形成了人和人之前表面上很融洽,实则界限感很强。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19张图片 著作《菊与刀》描写了日本人是如何的谨慎敏感

我们深谙人和人关系的升温是相互麻烦达成的, 在你来我往之间建立情感羁绊,在不断亲密的过程中吐露心事,让情感或者压力得到排解。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20张图片 《家有儿女》里的胖婶,就是一个我们(中国人)人际关系形象的典型,有种热乎劲儿

客气又疏远,似乎不太重视孤独的存在,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排解,于是人就会越来越压抑。
“不给别人添麻烦”只是知耻感的一种表现形式,还要一个分支是 “不敢和他人不一致”。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21张图片



如果你在日本学习上学对这种感觉会格外强烈,体中十分反感“特立独行”的存在, 如果和其他人不一样就会遭来集体的排挤和孤立。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22张图片 日剧《告白》

校园暴力导致自杀的情况,在中日韩三国校园中都非常常见。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23张图片 电影《少年的你》

换言之,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很难做自己想做的自己,压抑的气氛无孔不入。
而导致自杀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际关系出了状况,被孤立导致的自杀行为非常常见。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24张图片 还记得《少年的你》中,课堂之中有位年轻人从窗外飘飘落下……

4. 终生制职场生涯,导致一生懸命 ( 直译是把命悬于一处)
日本人的职场生涯几乎贯穿一生。
而且很多年轻人都是入职了一个公司后,基本上一就职就是在这个公司干一辈子,如果不是有什么特别强大技能加吃,越跳槽越减分。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25张图片

这就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可控,打个比方如果你在公司和同事关系紧张,且这种局面无法缓和,为了身心健康大可以跳槽走人。
拜拜就拜拜下一个会更乖,但在日本很难通过跳槽来为自己解脱。
且奋斗的价值很小,传统的日本公司是年功序列制,也就是晋级涨工资主要不看能力看年龄...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26张图片

日本消费水平这样高,生活压力大,但是多条路都被堵死,穷途末路的人们就想要通过死来得到解脱。


为了挽救日本社会的自杀率, 政府鼓励多出些积极向上,佛系人生态度的影视剧做价值观提倡, 所以这几年的日剧真的温暖的许多。
即使这样,从情节里也能感受到普遍存在的职场、家庭压力。
比如说日剧《我,到点下班 》 (わたし、定時で帰ります)
这部剧开篇讲述了女主放弃做加班社畜,每天准时下班去吃想吃的事物

日本政府为了阻止大家自杀,出台了无数相关政策, 甚至在富士山都立着劝人继续活下去的牌匾。
上面写的意思是:
生命是父母给予的宝贵礼物,安静地再想一想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孩子,请不要独自受苦,首先寻求帮助。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27张图片



多种社会因素导致日本社会出现的自杀现象高, 但无论文学或影视剧如何美化这种哀怨气氛,自杀都是不可取的行为。
“光鲜亮丽的人背后都有自己的难处,可能在你不知道的角落里艰难的活着。生活对于任何人来说,没有容易二字。”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28张图片 哭着吃过饭的人,是能够走下去,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受苦

羊每每看到有自杀的新闻都在想,人在放弃生命前的决绝,实在是因为找不到任何羁绊吧。
前段时间, 武汉市江夏区一中初中部九年级一学生因被母亲扇耳光跳楼。
看到这个视频羊共情了,那个时候但凡有一个人善意的cue他一下,他都不会跳楼。


但是没有人,父母朋友同学都没有,制造出一丝让他感到牵挂的东西 "因为有过的某些体验,放弃自杀"。
选择自杀的人,大抵是因为其他活着的人没做到吧。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29张图片

”没有人100%地想自杀,如果可以,请尽力帮助身边的人。路途遥远,我们都有可能成为那个需要被拯救、被陪伴、被理解的人。“
记得永远要让情绪有出口,绝境是个伪命题,人生是不存在绝望的。
找朋友找认识的人,实在不行找网友倾诉也可, 活着已经很艰难了,人和人总是可以相互治愈。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30张图片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31张图片



好啦,今天的文就到这里就结束了,推荐大家一个非常治愈的纪录片叫《人生果实》,有种缓慢而坚定地力量。
希望你热爱生活,顺便热爱羊! (请点在看,让羊感受爱)
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_第3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一个绝美女明星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