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刷屏朋友圈: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走上那条名为“找到自己”的路


作者 |王耳朵

来源 |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为什么打球?” 郎平一遍一遍地质问着朱婷。 起初朱婷无动于衷,直到郎平的语气越来越严厉。 “为我爸妈。” “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 这个回答显然不能让郎平满意,她依旧满脸严肃。 “成为你,你满意了吧?” 朱婷愤然怒吼,现场一片愕然。 在观看电影《夺冠》之前,谁能想象这段激烈的问答,竟出自郎平和朱婷这对亲密无间的师徒。
成为郎平,是许多女排队员的梦想,但是郎平却对朱婷说:
“你永远成不了我。”
这并非郎平的自傲,这是真实的人生。
“我们这代人是苦过来的,你们应该打出你们自己的排球,放开了打,豁出去打。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一语惊醒梦中人。
梦中人不只有朱婷,也有每一个在岁月蹉跎中彷徨的我们:
所谓不负此生,从来不是活成任何别人的样子,而是找到最好的自己。


01

电影《夺冠》中有一幕,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朱婷对郎平说:

“我爸妈都是农民,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妹妹,家庭负担挺大的。平时爸爸会修车,想多挣点钱。
有时候看到爸爸修不动车的时候,我确实想,退出排球,说想去广东打工”。
人生的前十年,朱婷从没有走出过河南周口,一个贫困县的小小村落。
家里兄弟姊妹众多,朱婷排行老三,家境贫寒。
她在很小的时候就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
为了减轻生活压力,她会在父亲的修车店里帮忙,还会帮母亲照顾弟弟妹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姐、二姐很小便辍学,将读书的机会留给了朱婷。 每忆至此,朱婷总会愧疚。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她暗下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成绩并不出色,老师也曾说过:
“很普通一个孩子,她身高当时并不突出,班里四十多个学生,一二十名的中等成绩。”
所以小学毕业那年,父亲也想过让她辍学。
当时家里人闲聊,偶尔也会说,这孩子成绩不好,将来也得出去打工。
这是朱婷姐姐们的出路,同样也是朱婷很多同龄小伙伴的人生。
那些年,朱婷也曾以为自己的一生就这样了。
如今想来,万幸她没有认命。
她拒绝了父亲辍学打工的提议,独自一人前往县城读书。
也就是在这里,她接触到了体育,并走上了一条荆棘遍地,却灿烂无比的征程。
想起一句英文格言:“Nobody gets to write your destiny but you.”
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书写你的命运。
这个世界始终有一条潜规则:
你必须先去成为什么,然后才能遇到什么。
找不到真正的自我,人生或许成功,但绝不会精彩。
02
朱婷曾在《开讲啦》中说过:
“我不是天才,我是人才。”

因为天才是人们的追捧,人才是汗水和泪水的铸就。
进入中学,朱婷的个头长得飞快。
初中毕业那年,已经超过一米七。
但是因为体质瘦弱,朱婷的体育天赋并不被看好。
2007年8月,班主任推荐朱婷参加周口市体育运动学校组织的夏令营。
这个为期四周的夏令营,是为了选拔年轻的体育人才而定期举办的。
进入夏令营之后,朱婷被带到周口体校几个体育场馆测试,由各大项目组轮流挑选。
因为身高出众,朱婷先是兴冲冲地跑去了篮球组,但因一句“太瘦”,她被淘汰了。
之后,她想去练皮划艇,但人家说了句“腿太长”,她又出局了。
各大体育项目转了一圈,她都没被选中。
就在朱婷已经放弃希望的时候,排球组的老师突然说了一句:
“这孩子个子高,可以试试。”
于是,没有一点体育基础的朱婷,怀揣着兴奋和忐忑之情,走进了周口市体育运动学校——
一个她梦想起航的地方。

不过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朱婷的体校生活一开始就过得异常艰辛。
朱爸曾经回忆道:
“那时朱婷每到饭点,便会买个馒头,加一毛的咸菜,掺和着吃。她一个星期的生活费,也只用12元。”

物质条件差是一方面,更让朱婷崩溃的是由于体质弱、基础差,训练的每一天都是煎熬。
“常常抽筋,浑身都疼,梳个头,胳膊都抬不起来,晚上也睡不好。夏天最热的时候,田径场上一棵树也没有,每天顶着太阳跑步。有时候,跑着跑着就哭了。不仅是女生哭,男生也哭。”
这样的场景在《夺冠》中,不止一次地重现:
女排队员们被排球击打得体无完肤,躺在地上痛哭流涕,甚至有人当场就提出离队。

年少的朱婷不是没有做逃兵的想法,她常常打电话和父亲哭诉。
“我打电话天天哭,我真是天天哭,我说当时还好兜里没钱,有钱我自己买车票就回去了。”
但是每到这时候,父亲和她达成的协议总是“再坚持一下”。
因为这条路是朱婷自己选的,即使打碎了牙关,也要走下去。
如果半途而废,她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排球运动员的资格,更是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就这样,朱婷熬了整整一年。

2008年,她被选进河南省体校。
两年后,她成为河南女排主力。
那时,她刚满16岁。
作家卢苏伟有一句名言:
“人这一辈子年轻时所受的苦并不是苦,是跳板。”
你的人生是自己的,你要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你要对自己负责。
03
相信大家对这张照片非常熟悉:

赛场霸气十足,是我们对朱婷最深刻的印象。
但是这样的朱婷,却并非一日炼成的。
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是伯乐的出现,朱婷这匹千里马最高光的时刻,可能就只定格在河南省队。
2011年,河南队和郎平执教的恒大女排在比赛中相遇。
虽然朱婷还是一个“小孩”,可郎平却从这个小姑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2013年4月,郎平执掌中国女排的帅印,朱婷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国家队集训名单中。
彼时,朱婷刚满18岁。
而郎平入选国家队那一年,也才18。
仿佛穿越时空的相遇,那一刻或许没有人会意识到,“铁榔头”的接力棒就这样交接到了朱婷手中。

“其实第一年我写名单的时候,我就写了朱婷,赖指导都不知道朱婷是谁。我说这个小孩我在甲A执教恒大的时候见过,特有天赋,但就是特别软,我说我年轻的时候也特别软。”
软!
可能你没有想过这是郎平对自己年轻时候的评价,也不会把这个字和现任的中国女排第一人联系在一起。
电影中,巩俐饰演的郎平和朱婷,本色演出了一段非常精彩的对手戏。 朱婷一出场,就是一个“闷葫芦”。
她总是沉默无语,迷失在球场上。
无论郎平怎么调动情绪,朱婷连大喊一声的能量都爆发不出来。
于是这才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师徒“冲突”。

做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没有人必须成为谁,就像最初的郎平,她的“目标”是美国女排明星海曼。
她要比海曼跳的更高,但是整个职业生涯她都没能做到。
但是郎平却取得了远超海曼的成就。
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战胜日本队,获得世界女排大赛冠军后,海曼走到郎平面前,表现出对她的尊敬。
我想,那一刻郎平应该是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她没能成为海曼,但是她却成为了最好的郎平。

没有一颗钻石能天生闪耀四方,它需要淬炼、打磨。
而每一个人打磨的经历,就是一段寻找自己的旅程。
在郎平的激励下,朱婷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就成为万众瞩目的体坛明星,每每出场,势不可挡,仿佛君临天下俯瞰众生。
亚运会上,她率领中国女排3:0战胜泰国队,一个人就砍下了26分。
2014年女排世锦赛最佳主攻。
2015年女排世界杯MVP。
2013年开始,由她带领的中国女排,总是一路连胜,有时甚至打到对手心里防线崩溃……


国外电视台曾这样评价她:
没人能防住朱婷,有朱婷的中国女排,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可以战胜的希望。
现在的朱婷不仅是全球职业联赛MVP、最佳主攻,还连续三年蝉联World of Volley最佳女排运动员。
如今纵横在欧洲赛场上的她,年薪已高达110万欧元……
这样的成就早已经追平了自己的恩师郎平,国际排联官网都史无前例的盛赞她为“超级球星”、“不可思议的力量”......
亦舒说:
“我们都是自己的归宿。”
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成就什么样的人生。
很多人都想过改变自己,但真正做到的并不多。
所以大部分人都活得平庸俗套,因为只有敢想敢做的人生才精彩。

04
电影《夺冠》的最后,面对强大的巴西队,赛前动员的时候,每一个女排队员都满含热泪。
而其中哭得最凶的那个就是朱婷,因为郎平给她发了一条短信:
“朱婷,我的徒弟遍布世界各地,你我能够成为师徒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如今大战当前,我相信你,你也要相信自己,站在球场上你就是最好的,最棒的。”
郎平的肯定,也是告诉朱婷,她已经找到了最好的自己。

世间纷纷扰扰,很多人都在寻找自己想成为的人,但唯独忽略了自己。
我们总是抱怨上帝关上的那扇门,却忘记了自己本可以推开一扇窗。
很喜欢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后,郎平回答记者“女排精神是什么”的那段话: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
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

有人说“女排精神”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但是就像郎平说的那样真正的女排精神,不只是在赛场上夺冠,更是一种努力生活的态度。
所以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郎平一次又一次地要求队员们去找寻“真正的自己”。
没有什么可以保证你的选择,这辈子一定能实现。
所以,你只能选择对自己诚恳。
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欠自己一场夺冠。
共勉。

*作者: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青木大叔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MORE|父母课堂


更多好文章
请关注父母课堂

你若喜欢,为父母课堂点个在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夺冠》刷屏朋友圈: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走上那条名为“找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