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

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_第1张图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指听,题图来自:综艺《脱口秀大会》


如今娱乐圈人员的事业发展走向,常常让人猝不及防。


比如谁能料到,德云社相声事业的下一个发展阶段是“说学逗唱男团”;而在这一届脱口秀大会举办之前,恐怕也没人敢说,一个办了两年都没什么水花的喜剧节目,最后会靠“价值观输出”走进公众视野。


尽管脱口秀大会的决赛早在上周就已经落下帷幕,但因为选手段子中的“观点”而引发的争议,至今都没有完全停止。


甚至有些对喷双方的真情实感程度,让一些旁观者都感到莫名其妙:


“为几个段子吵翻天,中国观众是不是不懂什么叫喜剧?”


被价值观“绑架”的综艺节目


不管节目的主创人员和观众愿不愿意承认,这一届脱口秀大会真正出圈,确实就是从杨笠那一句“明明那么普通,却可以那么自信”开始的。


在此之前,它更像是一年一度的脱口秀行业交流会,无论是受众范围还是讨论度,都只局限在一个固定的小圈子当中。


直到杨笠在第二轮主题赛中的对“男生自我感觉良好”的一番吐槽,点燃了有关男女对立话题的“火药桶”。


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_第2张图片


针对这个话题,无论是情绪上头的互相攻讦,还是心平气和的严肃讨论都已有很多,我们在此不再复述。


但更加意味深长的一个问题是:争辩双方的论点,为什么会建立在一段以搞笑为目的的脱口秀文本之上?


甚至是,为什么只是在台上讲了一个笑话,就会让杨笠成为很多人眼中“为女性发声”的代表形象?


这很难说是演员的本意。


杨笠爆火后接受过一些采访,多次强调自己并未有意识地想要输出什么观点,只是为了“写的更好笑”。


这也与她在镜头前的表现是一致的——


那期引发争议的节目播出时,正好是半决赛录制之前。


而在半决赛中,杨笠在下场之前与领笑员的对话中,就承认自己“还是会怕被骂”,话里话外更体现出了对“被误解”的担忧。


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_第3张图片


她对自己段子里的“观点”甚至都算不上坚持,曾直言“如果我真的知道大家这样想(觉得被冒犯)的话,有可能会拿掉一些段子。”


到了决赛,她也的确是放弃了连说一季的男女差异主题,转头去讲了一个自己想谈恋爱的小故事。


所以,说杨笠是“借着讲段子夹带私货”,无论是对此支持还是反对态度的人,其实都没什么有力的证据支撑。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一些网友坚持认为——“她就是这么想的”。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管杨笠在节目中呈现了怎样的表演,但从互联网上最终的呈现效果上来看,真正出圈的依然还是那张没头没尾的“金句”截图。


如果你完整地看完一期节目,会发现脱口秀大会中很多选手的表演文本是有固定套路的,那就是先抛出一个概括性的金句,然后围绕这个主线构建几个好笑的情境。


比如杨笠的“男人自信”是为了引出“考40分依然很高兴的男同学””抱怨女朋友不理智的直男““不会安慰人的男性朋友”。


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_第4张图片


而张博洋讽刺“键盘侠喷张文宏崇洋媚外”,后面展开的梗是“没想到红烧肉松花蛋算西餐”,以及“拒绝社会进步的成果,为什么不去当算盘侠”。


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_第5张图片


通过语言的节奏以及情景的荒诞感,观众能够更加强烈地感觉到“台上这个人正在开玩笑”。


但如果把那个“金句”单独拎出来,没了语境和前因后果,戏谑感就会被大大减弱。


这也不是只有脱口秀大会选手才会遇到的情况。


如今综艺节目中很多让人吵架的所谓“观点”,在传播上都呈现很明显的“割裂型”特征。


上一个非常类似的例子发生在去年《奇葩说》“救画还是救猫”那一期。巧的是,主人公也是来自脱口秀圈子的李诞。


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_第6张图片


在那场交锋中,选手们谈到了艺术品的价值,谈到了操作可行性上的差异,谈到了“更大利益”与“个人得失“之间的矛盾。


但你现在还记得他们交锋点是什么、如何论证的吗?


最后被频繁引用的,还是李诞的那句“比蒙娜丽莎更美的是燃烧的蒙娜丽莎”。


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_第7张图片


如果说李诞的“燃烧说”还算是他在进行自身的观点表达,那么如今观众把一句连选手本人都未必认真的“梗”当真,似乎更加让人不知说什么好。


当那些“看起来像是观点的金句”成为了综艺节目出圈的重要方式之一,留给开玩笑的空间似乎也在越变越少。


正如杨笠为自己辩解的:“我的表演方式没有变,是环境变了。”


毕竟去年吐槽大会的片尾彩蛋中,王勉弹着吉他唱“女朋友算什么东西”。当时的网友别说吵起来,甚至连讨论都没有多少。


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_第8张图片


然而今年,仅仅是一句看起来情绪强烈的“金句”截图,就足以让杨笠与一个具有攻击性的女性力量形象合二为一。


笑话里的“真理”不可靠


然而,单方面指责观众“开不起玩笑”也不太公平,毕竟节目靠“价值观”火爆是客观事实。


而更进一步说,不知是巧合还是尝到了甜头,即使选手反复强调自己“在讲段子”,但脱口秀大会在很多细节中还是呈现了一种“强调观点”的意图。


最明显的是嘉宾们的点评。节目越往后,类似“我喜欢你这个主题”的评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有的时候看上去甚至有点“强行上价值”。


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_第9张图片


罗永浩和杨天真认为选手周奇墨的段子“价值观有点问题”。


就比如半决赛资格争夺战中,选手呼兰的段子在编排和表演上都做的非常出色;但嘉宾点评时提到的拍灯理由,依然是“中年危机这个主题很有深度”。


甚至还出现了这种“李诞邀请秦昊尬聊中年危机”的奇怪场面:


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_第10张图片


不是说名利双收的中年人生活中就没有“危机”。


但用网友的话来说:


“呼兰段子里提到的那种不上不下、没钱没地位、一把年纪还要跟年轻人厮杀的普通中年人形象,实在很难跟台上几位精英气质十足的嘉宾老师联系在一起。”(实际上秦昊也确实没说出啥来)


或许是客观趋势,或许是主观选择,“价值观”似乎在变成综艺节目的一种佐料——反正观众爱看,加一点也没什么坏处。


“表达价值观”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当整个社会都开始渐渐将这些价值观上升为严肃表达的层面时,往往会陷入一种真实与想象的错位。


为综艺节目中的“观点”吵到翻天的人,经常会忽视一件事——


很多时候,节目中呈现的观点和讨论本身只是“工具”,并非根本目的。


比如,杨笠真的认同“男生就是更加迷之自信”吗?


她去年模仿“女生面对美女时自我感觉良好”的表情,可是跟今年“讽刺”男同学考40分还很高兴的样子一模一样。


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_第11张图片


张博洋之前有名的“996套娃”梗,真的是在逻辑严谨地论证观点吗?


不过是构建了一个荒唐的情境,最大程度地引发观众的情绪罢了。


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_第12张图片


毕竟,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大多都认同——段子的主题如果能戳中人们的共鸣情绪,往往比单纯靠肢体搞笑和抖机灵的效果好很多。


这些选手们的文本中固然有一定比例的自我表达,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编出效果更好、更戳人的作品。


在这一目的指引下,他们的重点往往在于如何靠演绎来加深听众的固有观点,而不是试图论证或推翻这个观点。


然而论证恰恰才是严肃讨论的根基。


这一点其实也能解释《奇葩说》从第一季开始就面临的口碑分裂。


批评者会质疑“划分立场”这一形式的意义,认为“纯粹是玩技巧,只会让人什么都不相信”。


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_第13张图片


但如果溯源到《奇葩说》一开始的节目灵感——大学社团辩论赛,就会发现,这种分环节立论、驳斥的形式,本质上并非真正的讨论,而是一种思维游戏。


还是用李诞的“救猫论”来举例。从技巧上来说,他的打法是非常巧妙的,因为姿态放得越低,他的论证义务就越少。


不需要去论证两者的可操作性,不需要思考“艺术价值和生命价值的比较”,甚至可以不去争辩“利他和利己”何者更重要;只要守住“我就是只想着我自己”这条底线,就可以回避掉对方的大多数攻击。


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_第14张图片


这段话仔细琢磨也是有逻辑漏洞的,但在李诞情绪饱满的输出下,很容易被说服。


辩论赛的价值在于观赏性,也能一定程度上启发人们看待事物的新角度。


但它可能成为一场“真诚的讨论”吗?显然不现实。


“双方交锋”的形式是它永恒的陷阱,因为真正的讨论应该是在交流中不断调整立场、彼此说服的动态过程。


然而这在一场辩论赛中永远不会发生。即使你意识到对方的正确性,也无法调整或改变持方,只能继续用技巧将交锋进行下去。


有人觉得奇葩说的选手们“都是狡辩”,无疑也是因为节目一开始打着“深度讨论”的旗号,但呈现的却依然是一场又一场热闹的“辩论游戏”。


这跟杨笠陷入网上争议的本质其实差不多——


模糊了表演和讨论的界限,把艺人们靠技巧和情绪渲染撑起来的“观赏型金句”,当作已经被论证完成的观点来站边;一切的争论,从一开始就已经南辕北辙。


为什么人们渴望在综艺节目里寻找价值观


或许我们注定无法在综艺节目中看到严肃的讨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会停止为节目中似是而非的“真理”吵架。


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_第15张图片


一个无法被忽视的事实是,这种语言类的综艺,可能是让大多数人最接近“严肃讨论”这件事的机会了。


我们曾经在《这种国产节目快要绝迹,是我们所有人的损失》中谈过,如今的舆论环境正在飞速衰落。


一方面是公众人物越来越畏惧对严肃议题发言,另一方面是大众对严肃对话的不耐烦。


没有提出话题的声音,没有全民思考的氛围,我们的互联网上几乎已经不可能拥有一个公开的、理性的,基于认真聆听与被聆听的讨论环境。


这时候——能够形成讨论,并与观众实现情绪交互的——综艺节目以一种接近“观点输出”的样貌出现,成为了人们参与严肃讨论的“代餐”。


尽管论证过程总是不完整甚至没有,但胜在观点足够“出格”;虽然讨论时常陷入诡辩和煽情的陷阱,但胜在交锋足够激烈。


场面热热闹闹,观众情绪高涨,看似完成了一次对于某个议题的深入探讨,收获了一连串的“人生哲理”。


然而细究起来,这些“真理”不过是踩中了情绪点的“金句”而已。


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_第16张图片


“这世界以痛吻你,你扇他巴掌啊”又变成新的“人生哲理”了。


说白了,这些以“精彩好看”为主要目的的综艺节目,本就不该成为严肃讨论的载体。


甚至如果所有人都把这“代餐”误当作“主食”,严肃与戏谑之间的界限可能也将逐渐模糊。


杨笠因为一个段子就被骤然卷入男女对立的舆论漩涡,让我们看到了“戏谑被当真”的样子。


而与此相对,有关“严肃被戏谑消解”的讨论,也同样有迹可循。


就像上一次引起众怒的“化粪池警告”,人命关天的悲剧在玩梗中逐渐变味。


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_第17张图片


而当有人想要认真表达这样的嘲讽“不太合适”,又会迎面撞上那句万能的“开个玩笑,怎么玩不起”。


当严肃与玩笑之间的分隔彻底被抹平,一件事情该被认真讨论还是一笑而过,或许只能取决于说话者的立场。


而“对话”这件事,也将在情绪的裹挟下走向混沌。


我们常常抱怨严肃讨论的空间正在被挤压,但将希望寄托在综艺节目上,恐怕永远只是“病急乱投医”。


或许只有让搞笑的归搞笑,严肃的归严肃,才能保护住那一点点真诚对话的可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指听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脱口秀节目引爆这么多“对骂”的背后,是它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