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量级的喜剧巨星群像,只有《我和我的家乡》

Ear


明天,就是国庆档期的第一天了。
在漫长的电影院封印期解开后,它的到来有了点特殊的意义,作为今年的第一个真正大档期,它有了点属于电影的节日味道。因为我们已经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多重量级的电影人,同时聚齐在一个时间点了。
即便不考虑这样的特殊时期,也很难有一部电影,能像《我和我的家乡》这样,同时聚齐华语电影中如此丰富、如此有代表性的一批喜剧创作者。
之所以说创作者,是因为故事单元的形式,让它得以同时聚集了那些最好的喜剧导演、编剧、演员。 你完全可以把它视作当代华语电影的喜剧群像,也能从里面看出这些年来,喜剧电影在华语片中的发展脉络。
但你如果光用「喜剧」来定义家乡,那又有点低估它了。
这次的《我和我的家乡》,可以说深入到了某种更亲切、更有泥土感的国人共情中。而这种亲切感,一方面和家乡带给我们的血缘性相吻合,一方面,也和喜剧的那种亲民特质,构成了声息相通的共振。
为什么是喜剧?
从类型片发展角度历史来看,无论是中外,喜剧片都是历史悠久且具有极高国民度的一种类型片。尤其在我们的电影市场里,喜剧也总是能够满足观众对银幕的需求,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之中当之无愧的王者类型。
五个故事、九位导演,除了宁浩、徐峥、陈思诚这样我们熟悉的喜剧作者,你也同样能看到闫非&彭大魔、邓超&俞白眉这种联合创作多年的喜剧搭档。
这种量级的喜剧巨星群像,只有《我和我的家乡》_第1张图片
他们都是非常市场化的创作者,又因为不同的创作背景,具有不同的喜剧风格,比如宁浩导演擅长的黑色幽默、徐峥的市民喜剧、陈思诚自己的唐探系列;闫非、彭大魔则因为他们的舞台剧背景,对瞬时、即刻反应类的喜剧,有更灵活的把握;邓超、俞白眉这种自导自演的创作者,有着表演创作、导演创作的一体化。
不夸张地说,他们的背后,就是近20年来的中国喜剧电影发展史。
这种量级的喜剧巨星群像,只有《我和我的家乡》_第2张图片
开篇第一个故事《北京好人》,由总导演宁浩执导。看到片名、导演和主演葛优,大家可能立马想到了去年的《我和我的祖国》之《北京你好》。
再度和葛优合作的宁浩,在这里延续了张北京的故事,你倒也不能说他们就是同一个人,因为这里的张北京,在停车场做收费员,有着做专车司机的梦,一直攒着钱,却遇上了来借钱救命的穷亲戚。选日后的职业梦还是选同乡情?是个问题。
这两个张北京,其实也就代表了某一类人,他们都是那种有点儿小聪明,甚至会利用这些小聪明的人。 张北京身上的市民烟火气,他想要耍的那些小聪明,都和宁浩最擅长的黑色幽默无缝结合到了一起。
这种量级的喜剧巨星群像,只有《我和我的家乡》_第3张图片
《天上掉下个UFO》也有一点点IP效应在,那种在华语电影中非常少见的侦探+喜剧的类型风格在这里重现。一切都开始于贵州山区神秘出现的UFO,而 王宝强和刘昊然再度搭档,前去侦破这个「谜案」, 简直就是《唐人街探案2.9》。
陈思诚在这个故事里依然发挥了他在侦探片中的那种「破案」精神,在抽丝剥茧之后,把悬案关键点转移到了人的身上,黄渤饰演的民间发明家,就成了最大的嫌疑人。
你在看这个单元的时候,还经常会想到《走近科学》这样的民科类节目, 整个故事,就像是一次在喜剧范畴内进行的类型糅合实验。
这种量级的喜剧巨星群像,只有《我和我的家乡》_第4张图片
徐峥在《最后一课》中,则主打了那种带有抚慰效果的喜剧。久居海外的范教授,想回到自己年轻时支教的乡村,徐峥饰演的儿子,只能满足他的这个心愿。
但等真的回到原支教地之后,却发现它已经跟范教授记忆中的大不一样了,他想讲的那「最后一课」是否还能讲成,也就成了这个单元最大的悬念之一。而他和故人相逢的那些时刻,也就有了现实和回忆交错时候的温暖。
正因为这种和过去相逢的动容,我们也就从这个单元里看到了徐峥擅长的那种柔软,或者说,徐峥手下的那些作品,不管有多少嬉笑怒骂,它的内核都是柔软的,比如《我和我的祖国》之《夺冠》中,保护电视机天线的小男孩,为了邻居们看比赛,错过了自己小玩伴的道别。刚好,在《最后一课》里,我们同样也能看到这个小男孩韩昊霖的参演。
这种量级的喜剧巨星群像,只有《我和我的家乡》_第5张图片
邓超与俞白眉联袂执导的《回乡之路》,则有一种嵌套的喜剧效果。
第一层喜剧,是邓超饰演的同乡,看起来像个油腻的骗子,总忽悠着闫妮饰演的电商女王购买自己种植的苹果。 第二层喜剧,是闫老板的确觉得这个同乡是个骗子。 那这种认知之间的信息错位,就带来了喜剧的效果。
第三层喜剧,则源于回到曾经是沙漠的家乡的设定。「回乡」之旅带来了一种公路片式的喜剧,主人公在前面两层喜剧的信息错位中成为欢喜冤家,也有了啼笑皆非的一路,更在最终回到家乡,揭开谜底的时候,为我们带来释然的情绪。
这种量级的喜剧巨星群像,只有《我和我的家乡》_第6张图片
而对于闫非、彭大魔老搭档创作的《神笔马亮》,你们应该都会非常熟悉,因为这是一部非常「开心麻花」式的喜剧,因为他们的人物,都有某种执念,就像 沈腾饰演的画家,本来可以出国深造,却选择了另一条路,还要想办法瞒着怀孕的妻子。
当真相终于大白,我们和故事主人公一起收获的,反而是种动容。
这个充满欢乐和感动的故事,也非常适合沈腾和 马丽那种细节饱满的表演。
虽然是五个完全迥异的喜剧故事,但《我和我的家乡》却在把「家乡」变成地域锁扣的同时,也化作了某种精神层面的的纽带,把这些本来看起来不太有关系的人事,都编织在了一起。
虽然故事不同,但每个人对家乡的情感,总有着相似之处。
这种量级的喜剧巨星群像,只有《我和我的家乡》_第7张图片
改变与不变
《我和我的家乡》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思考,自然是关于家乡的问题。
你有多久没有回过你的家乡了?你知道你的家乡现在变成什么样了吗?它又因为什么而发生变化?
家乡的变化,是贯穿这五个故事的主题。
这种量级的喜剧巨星群像,只有《我和我的家乡》_第8张图片
比如《北京好人》中越来越好的新农村,《天上掉下个UFO》中的贵州山村,因交通发展而变化。
《最后一课》则是说教育带来的天翻地覆,《回乡之路》靠治理环境让西北沙漠绿了起来,《神笔马亮》让落后乡村有了新面貌、焕发新生机。
这种量级的喜剧巨星群像,只有《我和我的家乡》_第9张图片
这些改变各有不同,有的是具体的生活条件变化,像是修路、绿化,有的则是精神层面的变化,比如 像借由教育,不仅教孩子,也教成人。
乡村样貌的改变,可以是外在的,景观化的;也可以是经济的、物质上的。
与这种改变相对应的,是一种不变。
我们或许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它镶嵌在每一位游子的的骨血里,那大约是我们每个人,都会与那方土地产生的情感联结。
这种量级的喜剧巨星群像,只有《我和我的家乡》_第10张图片 《北京好人》这个故事比较特殊,它大部分叙事空间都发生在城市里,主要人物张北京也长期生活在城市。
但他面对来自老家很久没见过的亲戚求助时,依然选择了帮忙,他的这份好心,其实也是源自对故乡和同乡人那份不变的情感。
《天上掉下个UFO》中的董科学,《回乡之路》中的闫飞燕,都是归来的游子。他们因为对故乡不变的牵挂之心而回归,更因为看到坚守故乡的人备受感动,坚定了自己的回归之心。
这种量级的喜剧巨星群像,只有《我和我的家乡》_第11张图片
有意思的是,《最后一课》和《神笔马亮》中的范老师和马亮回到的,都并非自己的故乡。
范老师去往的,则是自己支教过十年的地方,那里有他牵挂的学生们的未来。马亮去的是类似自己故乡的一个村落,他希望自己能为那带来改变。
这两个地方虽然不是他们在物理意义上的故乡,却是都对他们人生而言意义重大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故乡。而这种精神上的连接,也是一种难以被打破的、不变的情怀。
这种量级的喜剧巨星群像,只有《我和我的家乡》_第12张图片

走出去 or 留下来?
面对家乡这个词的时候,我们需要面对一个走出去还是留下来的问题。
我们因为什么而走出去,又因为什么选择留下来?
五个故事里,有走出去的人,也有选择留下来的人,这只是一种方式的选择,他们心中都保留着对家乡的依恋,并真切的渴望亲手让家乡越变越好。 在五个故事的背后所指,都是我们的精神力量之源——家乡。
这种量级的喜剧巨星群像,只有《我和我的家乡》_第13张图片
曾经看过一个节目,主题是带着明星们,去追溯自己血缘的根。
中国人的生活似乎总是在四处游荡,每年的春运堪称一年一次的人类大迁徙,但是中国人又是最重「家乡」这个概念的。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用这五个故事,串联出一个「家乡」的场域,在银幕上缩影为中国人精神故里的一个代表。
对你来说,家乡到底代表了什么?这也正是《我和我的家乡》,让我们开始思考的一个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肯定都不同,但就像《我和我的家乡》的五个故事中仍有牵连一样,在这些不同的答案里,也编织起了国人情愫。
我们常常渴望通过别人的故事,寻觅到自己的身影,当我们从银幕中得到感动,也就因此回应了自己对家乡的依恋。所以在国庆档期的第一天10月1日走进电影院看《我和我的家乡》,其实也就已经是一场光影中的回乡之旅。
那是拥有「乡土情怀」的我们,与故乡之间相互召唤、超越时间也超越了空间的共情。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hongmomgs

人们终于承认,它才是现如今最好的一部美剧
当下英国最具魅力的演员,我不想他被这个角色毁掉
就差一点,这部烧脑奇片就达到了《穆赫兰道》的高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种量级的喜剧巨星群像,只有《我和我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