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框架图
最近两年常在我们耳边浮起的名词是知识管理。
广义的定义是组织层面的
APCQ(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
狭义的知识管理我们可以聚焦到个人层面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在个人层面,同样需要知识管理。
组织目标分解到个人目标,组织绩效的提升分解到个人绩效的提升,团队应该获得什么知识分解到个人应该学习知识,具备什么能力,知识管理进行分解,从组织到个人,从个人到组织都是双向互逆的。
知识管理构成元素:人,知识、技术、分享。
放在我们的个人知识管理中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我们需要获取知识,创造知识,并用相应的技术分类管理、存储、流通,分享,在自己与他人,在知识本身与实际应用之间产生交互和流动,从而实现价值提升。
这样就完成了知识管理的一个完整流程:获取、创造、分类、存储、分享、更新、价值
那么导图+卡片在这整个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小小sha将根据这两年的实践经验,分享给大家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讲下思维导图和知识卡片在我这的作用:
思维导图
1、思维发散
2、思维整理(=思维拆解+思维还原)
3、思维呈现
知识卡片
1、组块挖掘
2、组块记忆
3、组块应用
以上思维导图+知识卡片在接下来的知识输入-知识创造-知识应用中都会有相应的作用,在不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一 知识输入
知识输入过程,会谈到选材、输入、内化、存储、输出几部分,其实这个过程,也是知识萃取的过程。
1、选材-学什么
学了很多东西,不知道有什么用;
别人都在学,我也学;
信息过载,我该学习什么,如何学?
其实这些问题的源头就是选材出了问题?
遵从为什么要学的原则,从以下几个目标为学习导向:
1、兴趣爱好,获得喜悦感
2、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提升能力
3、聚焦未来,为自己储蓄增值
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要动摇,不要迷茫,保持初心,一直往前。
以上的几点,是站在你主动去摄取知识上去进行的选材,但是,有些时候,我们脑海里也不断地有一些灵感、创意想法冒出来,有时候被一些问题刺激,也会冒出来一些想法,我们称之为被动的获取知识了。
那么有了这些目标,明白了自己要学习什么,那么选择什么渠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输入呢?
2、输入-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学
①方式:听+看+想
大脑是多重器官并用的,但是视觉占用了大脑一半的资源。所以,看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通过看书、看视频来学习。
然后,现在我们也听的越来越多,听书、听音乐、听音频,我们看到很多学习平台:得到、樊登读书会,喜马拉雅、千聊直播、荔枝直播………所以,听和看是最常用的学习方式。
更输入的学习方式,就是讲,说出来,说出来之前,一定带着我们自己思考的过程,费曼技巧的知识卡片如图。通过这张图片,大家可以定位一下,我们自己最平常的学习方式是哪些?其实这个学习方式,学习的转化率只有多少。
②渠道:人事网书
那么选择什么渠道呢?
人:你的亲人、朋友、贵人、老师、同事,寻找身边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发现你可以学习的地方,保持和他们的联系,真诚的沟通,多多交流,就能有知识能量输入。
在《远见》一书中,也谈到了三种职场燃料,其中有一种就是有持久的关系,持久的关系中,有五类关系,我们可以遵从这个原则进行人脉的管理。
事:把每一件事当作作品来看待,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这些事包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事。
网:学习社群、各种学习APP(得到、喜马拉雅、英语流利说、掌阅、FT中文网….),学习网站(虎课网、网易云课堂……)、公众号
书:纸质书(书店、图书馆、当当、京东购书)、电子书(掌阅、微信读书)
3、内化-如何内化吸收
在内化阶段,小小sha就用到思维导图+知识卡片工具了。其实这可以归属知识管理四要素中的“技术”要素。采用相对应的技术,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分类,存储。
最近公众号的两篇文章,小小sha耗时很长,但是在这个过程的是欢快和喜悦的,知识被自己消化的很好,感觉没有消化不良的现象。
导图+卡片 | 《时间的朋友》2018罗振宇跨年演讲
导图+卡片 | 心力,是最快的行动力
小小sha每次遇到一篇值得的内容,就会把他当作一项大工程来做。
①通读
②精读
③拆解制导图
④拆解制知识卡片
⑤加入自己的思考进行知识创作
整个过程下来,会在至少5遍以上。
读完一遍之后,我大概知道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然后作用用哪些支点、案例、金句去支撑起他的这个论点,运用了什么样的逻辑结构,这是在我做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想清楚的问题。
所以,在梳理思维导图的这个阶段,我会试图去还原作者的创作思维,从看起来是线性的文章里去还原创作之前的网状思维。
可能这个还原不一定是作者开始创作的思维,但是我们不可能100%的还原,但是我们可以去体会这个还原的过程,从抽象到事实的还原,往往更能让我们读懂本质。
那其实在梳理的过程中,我们也是一个拆解的过程,拆解出来的案例、金句、分支论点,可以做成知识卡片,用到我们下一次的知识创作中去。
实际上,著名作家纳博科夫,就是用卡片创作法进行写作的。平时想到什么就记在一张卡片上,后面各种卡片,相互交互,可以构思一篇文章。
4、存储-如何存储
当我们的信息,学习的知识变多了之后,我们就会遇到问题:怎么存储这些知识,能够随时调用呢?
给大家的信息存储工具就是: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文件夹命名、百度云、微信收藏功能。
每个工具都可以好好研究,此处不展开。
5、输出-创造和应用的开始
存储好,是我们能随时调用知识的前提。
输出,也是我们开始创造和应用知识的开始。
接下来,进入知识创造环节。
二 知识创造
其实知识创作我们可以理解为深入学习的阶段。
我们把知识创作当作是房屋搭建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要创建的知识产品是什么,就像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一座什么样的大楼一样
其次,打地基和钢筋,在搬砖块,敷水泥。
在知识产品中,我们要构思结构,布局整体框架,立意主旨。然后搬知识卡片来支撑论点,最后用文字粘合。
那思维导图在知识创造中的作用是:
进行思维发散,布局知识产品的大框架和结构,这个结构可以是我们在知识输入环节,在拆解别人的作品时学习得来的知识结构,也可以是自己构思出来的。
知识卡片在知识创造中的作用是:
我们原来所有拆解的金句、案例;想到的想法、灵感都可以派上用场了。
最后,我们用通俗易懂具有感染力的文字粘合,一个知识产品就形成了。
这里举例的是以一篇文章为例进行的知识产品构建,那其实一张思维导图一张知识卡片就是一个知识产品,也经历了小单元的构思、布局、排版、添加元素的阶段,再往大的说,一本书、一个视频,我们都是这样的思路,逻辑框架+素材。
知识创造的环节,其实可以还原到费曼技巧中的主动学习的过程,如果我们要分享,演示、教学,我们必须要自己的知识产品。这也是在知识输入转向知识应用阶段,我们最好经过知识创造过程的原因。
三 知识应用
对于知识创作工作者来说,知识创造的本身就是知识应用。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知识应用不仅仅只是知识创作,知识创作只是为了更好的接受、吸收、理解知识,更多时候,我们学了知识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
但是逻辑通用。
从个人层面而言,我们以实现自我价值、提高个人绩效为目的的根据自己要提高的认知、技术、能力来进行知识输入,在理论层面完成整个输入-创作的过程,优化学习效率,将知识运用落实到实践层,达到个人目标,获得相应经验,最终获得心智提升。
从组织层面而言,我们以实现组织价值、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根据组织战略,组织管理来进行知识管理,然后落实到实践层,获得经验,完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