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方法和工具更重要的,是想法和理念

比方法和工具更重要的,是想法和理念_第1张图片

在任何时代,最有价值的都是好的想法和理念。而难点一直都是,如何让一个人拥有好的想法和理念;更难的,是改变一个人原有的想法和理念。

说到教育领域,改变学生的理念不易,改变教师的理念难上加难,改变校长和教育行政领导的理念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近几年,各种工具包大行其道,看起来非常热闹。然而比方法和工具更重要的,依然是想法和理念。

做教育最重要的,是遵从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的理念。有了这个根本,其它的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今天先说最重要的一点: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育人”远比“教书”重要。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标,虽听起来稍显功利,但我还是赞同的,毕竟它强调的,还是如何把孩子们培养成有用的人。但问题在于,目前“教书”或“考试”成了许多学校的唯一工作。不得不说,把考试当作最重要的工作内容,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原本以为,将教育简单生硬地等同于“教知识”是这十几二十年的事,没想到,朱光潜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批判“我们的根本错误在把教育狭义化到知识贩卖。学校的全部工作仅限于上课应付考试”, 此外,他还进一步抨击“教员力疲于讲,学生力疲于听,于是做人的道理全不讲求。”

几十年了,我们并没有太大长进,教出了一批又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考试机器,却常在抱怨一代不如一代。这些“不如我们”的新一代,不正是我们亲手教出来的吗?既然是我们失职,要怪不是应该要先怪自己吗?

功利和实用不见得是错的,实际上几乎所有社会都需要实用,只是一些狡猾的社会未必会那么实诚地用白纸黑字说出来。

可我们的功利性考试为何会让这么多人不开心?教的人喊苦,学的人更是苦不堪言?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对教育的看法不够脚踏实地,总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是出类拔萃的精英。这世界有第一名,就会有最后一名,全都并列第一,可能吗?作为老师,对第一名的学生,不需要给予所有的鲜花和掌声,而对最后一名,也一定要肯定其读书以外的过人之处。总而言之,不应该用考试成绩来评判一切。我们对考试成绩,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和朴实的态度。

有人听到这儿可能会跳起来嚷嚷(事实上已经发生过):没有考试,我们怎么选拔人才?

为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定义一下:什么算“人才”?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一定是人才,医生、律师、教师也当然是人才,那么剪完头发总能让你心情愉悦的理发师,心灵手巧的木匠,歌声甜美的歌手,把饭菜做得让人胃口大开的厨师,和总能把厨房和地板打扫得干干净净,把东西收拾的井井有条的家政工,他们是不是人才?如果每个人都去当老板,那谁来为老板打工?律师再好,满大街的律师也应是很恐怖的景象。这个社会要和谐,就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各司其职,人人都可以发挥作用,才能其乐融融。

如果我们的考试制度,能将各行各业的人才都选出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量,那就是个好的制度。反之,只鼓励所有人挤破头去考一些他们既没兴趣又不能展示其天分的专业,让90%的人都感觉到挫败,那就是个糟糕的制度。不好就要改。

关于这点,苏霍姆斯基有过很好的论述:

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精神生活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仅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作出好的或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

如果人的精神生活(那些幼小的,非常娇嫩的,在兴趣、愿望和需要上都还极其脆弱的人)仅仅被局限在这个领域,也就是说,他只能在掌握知识上、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会有失败和困难在等待他,使他的生活变成一种痛苦。

-《关于和谐教育的一些想法》

我们的教育可以务实也可以实用,出于社会建设的需要,这都没有问题。这世界也并不需要人人都成为忧国忧民的哲学家,否则那会是件非常可怕的事。而关于教育的务实和实用,我们或许可以借鉴荷兰的考试制度。

荷兰的孩子虽然也考试,但却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全国考试Citotoets(国家综合知识考试),是牵动全国家长和学生的大事,决定了学生升入中学后的走向。孩子们对此态度也各异。早早懂事有野心的孩子,会拼尽全力去考到自己想要的成绩,走上精英之路。而玩心重对读书没兴趣的孩子,也可以照玩不误,去跟他们同样贪玩儿的孩子一起快乐地继续玩耍。在荷兰,这项考试并非强制,却被广泛采用,是荷兰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分流的考试之一。

荷兰的中学教育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初级预备职业教育(VMBO),为对读书不感兴趣的学生提供职业教育,读了4年中学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读4年中等职业学校(MBO),磨练好技艺后毕业直接做技术工、农业、基础财务和护理等方面工作。第二种是普通高中教育(HAVO),中学毕业以后进入高等职业学校(HBO),毕业后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比如教育、设计、管理、咨询等行业从业人员等。第三种是大学预备教育(VWO),为进入大学(WO)作准备,这些人大多在理论研究方面有专长,专门折腾些一般人搞不定的东西,比如学希伯来文研究神学,也可能是很赚钱的医学和律师专业等。

你可能会问,那万一他们长大了,改变了主意,想当花匠的突然想改行当律师,怎么办?很简单,那就去考试啊。经过一定的学习通过了考试,你哪怕50岁也同样可以改变职业路径。反之,医生想变成理发师,同样的,去专门的学校去接受训练即可上岗。荷兰的阶层流动,更多地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的朋友中,就有好几个很争气地从MBO和HBO转到了WO,同样也有人放着好好的牙医不做,选择转为社区工作人员,类似居委会大妈大爹的工作。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都有途径去争取,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平等。

哪家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精英?哪个老师不希望每个学生聪明无比,次次考试都满分?可这并不现实。有时,当父母的要接受自己的平庸,也要接受孩子的平凡。而老师,也要学会接受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同样可爱,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拥有这样的理念,比价值一百万的方法和工具,要重要得多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比方法和工具更重要的,是想法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