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文娱导读:
2019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电视剧翻拍年,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公布的2018年1月至11月电视剧备案公示统计,今年共有44部翻拍剧备案,其中古装剧多达19部,当代题材17部。
除此之外,《还珠格格》《红苹果乐园》《天国的嫁衣》《涩女郎(粉红女郎)》《恶作剧之吻》《天下第一》《仙剑奇侠传一》等电视剧虽未在备案名单中,但是翻拍信息已经在网上引起广大网友关注。相比较此前的翻拍“大年”,今年的翻拍带有明显的“武侠”特色。19部古装剧被翻拍,“古代武打”类型占了13部,这其中既包括金庸小说改编的已经可以称作“剧N代”的《神雕侠侣》《雪山飞狐》《天龙八部》等,也包括《杨家将》《少年天子》等历史IP,而《新白娘子传奇》《倩女幽魂》等神话题材也在翻拍之列。
经典的重拍已不是新鲜话题,而此次“翻拍热”夺人眼球之处在于,代表了80、90后两代人青春的台湾偶像剧《转角遇到爱》《王子变青蛙》《放羊的星星》《恶作剧之吻》《天国的嫁衣》等首次走上被翻拍的道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七月与安生》《后来的我们》《闪光少女》等题材则“年纪”年纪都不大,均为近两年的国内热门电影,2019年,影视剧翻拍呈现出“加速”和“求新”的特点。
影视剧翻拍是指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意变化,与原来的作品风格会有不同,小到灯光摄像,大到故事痕迹和故事描述都会用有别于原作品的手法。影视剧翻拍的范围很广,包括同名影视剧的重拍,经典影视剧的续拍,外来影视剧的改编等。其本质是希望观众能在原有的故事基础看到不一样的感受,前提条件是被翻拍的作品曾经产生过重大反响。
热播的经典名剧既有引人兴致的必要元素: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故事、经典的叙事程式、深入人心的形象符号;又有一些迎合时代趣味的附加元素:流行的词语、情调、题材类型或意识形态。原剧的这些“畅销”元素,可以直接为翻拍剧的流行提供丰富的观看资源。有学者将目前电视剧翻拍大致分为四类:经典电视剧再回炉;文学名著的电视版;经典电影的电视剧增长版;电视节目变种繁殖。
翻拍剧为何层出不穷
传承经典,普及传统文化
好的题材需要新的演绎,题材如一座大矿藏,第一次挖掘由于技术条件必然会对资源利用不足,新的发掘则能使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一件艺术品得以被传递和被更多的受众分享只有两条途径:一是自身的重复展示;二是复制品的替代展示。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认为,任何一个编剧、导演都有权站在自己的角度重新诠释名著,观众也有权“挑刺”。让新旧版本一起“同台打擂”,由大家对比审视,这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积极探索,促进风格多样化
翻拍不是说使其永远的局限于一部影视剧当中,它是媒体人对经典新的呈现方式和表现力的一种探索,也正是因为有了各种的翻拍与效仿,才缔造了当今影视风格迥异的各种流派与影像。大家为之付出了努力,作品不管走市场化,商业化,娱乐化,平民化还是文艺化道路,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和完善的空间。
与时俱进,影视精品层出不穷
一般来说,翻拍剧在特效、技术处理、人物的造型,拍摄的画面场景等方面都更细腻,更精彩,更符合现代的审美观,也更能吸引新老观众的兴趣。以金庸作品为例,在一次又一次的被翻拍的过程中,画面处理,拍摄手段等越来越先进,呈献给观众的视觉效果也越来越精彩。正是因为对于前作的不满足,才促使一部部翻拍剧的出现,一次次的修正与创新之下,市场涌现出了大量的影视精品。
吸引关注,避免资源浪费
翻拍电视剧整个制造周期相对较短,容易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受众对于艺术品快速批量生产的需求,从而极好的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再加上选择翻拍的电视剧都具有良好的口碑,已树立了一种品牌,也更容易吸引观众。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表示,经典剧和热播剧不时换上新装,只能说明原创匮乏和电视剧市场的不完善。在每年15000集左右的电视剧产量中,有一半很难消化,这些难以消化的作品大多是原创,难以收回成本,造成资源浪费,而翻拍所引起的热烈反响有利于吸引公众的注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收视率,因此翻拍反而成了一种避免资源浪费的方法。
致敬经典又为何难逃烂口碑?
从近两年的翻拍剧来看,2017年的《柒个我》《求婚大作战》等翻拍的日韩剧或因浮夸的台词与装扮、或因不符合原作的改编,口碑均不是很好。2018年播出的新版《寻秦记》《新笑傲江湖》《新流星花园》等,也因雷人的造型、剧情和台词引起观众吐槽,饱受观众诟病。
简单复制,套路化引发审美疲劳
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对以影视剧为代表的文化工业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不再是个性的表现或风格的寻求,也不再是审美的自律和主体的静观,而是制造需要、占领市场、获取利润。正是这样的逻辑,翻拍电视剧才形成了如此热潮。在这样的热潮下,大量涌入受众眼前的是相同的故事背景和老套的故事情节,这难以满足受众在熟悉中求变求新的愿望,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
舍本逐末,翻拍剧质量参差不齐
过去的电视剧翻拍由于技术上的欠缺,大家将重心都放在了电视剧的剧本上或演员的演技上,一部好剧本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创作。而现在的电视剧由于具备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反而舍本逐末,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一部电视剧往往几个月就出炉,因此在质量上很难有保证,更难与经典达到相同的层次。
缺乏创新,原创资源枯竭
大部分的影视工作者都一致认为翻拍是没有创造力的表现。香港导演赖水清曾说:“市场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翻拍剧?首先,原先拍的的确太经典了,给观众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其次,也确实说明影视业陷入了一种疲态里面,当你的创作里面没有新的想法的时候,就会去寻求一个好的旧的题材,重新发挥,这是影视行业里永远不变的定律。”
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编剧不如好莱坞式的是成体系的。很多剧作家是先自己出钱来写,才会有导演来拍,当然前提是这是好剧本。大部分情况下导演是跟编剧分离的,导演想靠好剧本出名,编剧想找好导演来赚钱,中间交流的空白没有人来弥补,而且编剧的很多作品往往都是与时代流行相脱节的,因为他要自己一人闷头苦干,必然会远离社会。另一方面薪酬分配不对等也是导致创作力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演员的薪酬高,而编剧导演薪酬则较低,从而导致编剧创作积极性不高。
认识偏差,“解”与“读”不对等
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经典影视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包括编剧、导演以及受众。如何将经典的影视作品转化为时代的产物,与时代结合,与观众贴近?面对同一个剧本,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阐释,故事线索的编排、语言动作的设计、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电视画面的选择、组接、特技制作、声音的安排处理等诸多方面都可以显示出导演个人对剧本的理解。这种“解”的方式如果与观众“读”时的审美需求、知识价值观念、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他们往往会拒绝观看,转而收看其他的电视节目。
翻拍剧如何突破困局?
演员角色设定要合情合理
从演员角色的设定来说,他并非像原创剧中的演员形象,可以随意供观众去定位。因为在观众心中,原有的角色形象已经固定,而新的演员如果与观众心中的的形象差距过大则很难使观众迅速对角色产生认同感,所以新的演员必须配合观众的审美和符合剧中角色的气质,也就是“合情”。同时新的故事中角色的性格必须与已有的电视剧相符,随着时间的改变,人物性格可能会产生变化,但是如果这种变化超出了受众的预期,受众还是不会接受,也即是要“合理”。
情节内容设计要稳中求变
从情节内容方面来说,不管是重拍、续集还是电影版,都不应该只是一味的对大家都熟知的故事不加任何改动再重新演一遍,而是应该利用电视剧的人气角色,重新演绎不同的故事或者紧接电视剧末尾情节,发展出新的情节。当然也可以另辟蹊径,剑走险招,对故事进行颠覆,这种颠覆指的是从故事情节,角色关系设置,影视风格等方面进行改编,这一类最好的例子是刘镇伟的《大话西游》系列和王家卫的《东邪西毒》。
作为经典名著《西游记》和大家熟知的《射雕英雄传》被多次翻拍,但是在刘镇伟和王家卫的镜头里,故事情节、人物关系都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这种解读是出人意料匪夷所思的,也正是这种大家熟悉的人物演绎出了新的故事,且这个故事是在以往任何一个版本中都不可能看到的,因此,它非常成功的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取得了骄人成绩,从而也成就了另一种经典。
“影”“视”互相翻拍要会“借力”,发挥所长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与电视剧是互补的,电影与电视剧的相互翻拍也说明这种趋势越来与明显。电视剧要翻拍电影,自然是借力电影卖片,同时也能将那些在电影有限的时间内没有交代清楚的内容在电视剧中交代清楚。电影要翻拍电视剧,目的也是要借助电视剧的大火,进行资源持续利用,节约成本。对于推出电影版的电视剧,必须要最大程度发挥电影的优势,将场景与视觉效果全面提升。电影与电视剧在故事的讲述方式,拍摄技术,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不同,而这种不同正是成功的将电视剧观众吸引进电影院的关键之处。
价值传递要实现“本土化”与“现代化”
“本土化”主要是针对于外来剧作的翻拍。近几年来我国的电视剧制作方越来越热衷于对外来剧作进行翻拍,而此类翻拍要注意使之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这样会使中国的观众更加认同电视剧所透露出来的文化内涵。“现代化”主要是针对老版剧作的翻拍,所谓的符合时代观念和现实背景也是为了使新版电视剧更符合现代观众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