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和电影

浅谈音乐和电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也许,音乐和电影才是唯一能令我身心治愈的定心剂,当我心情郁闷或颓唐时,音乐和电影总会及时出现在我面前抚慰我,让我不至于那么抑郁,那么孤独,那么彷徨。

每天的精神良药,就是音乐。从初二开始,我就喜欢上听歌,那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就连滑盖翻盖手机都是我们学校里的奢侈物。于是,中午和下午的休息时间,我和同学就偷偷地跑到网吧,一边玩着QQ飞车,一边用QQ音乐听着当时比较流行的网络歌曲(零七年左右网络歌曲盛极一时,与之还有人们所嘲笑的“杀马特”发型在当时也随处可见)。沉浸其中的韵味,那时候特别喜欢许嵩,每次发布的专辑总是能第一时间点进去欣赏一番,然后存入自己喜欢的歌曲列表里,像如获至宝。还趁无聊时间搜了好多许嵩的图片存到QQ空间相册,不过现在已经删除。(这说明当时已经陷入极度疯狂的状态,现在也是,只不过褪去了极度二字。)

可是至今为止,我还是没想明白,过去直到现在我还被人嘲讽是一个喜欢听非主流歌手和歌曲的人,没有一双发现“雅曲”的耳朵,甚至不懂音乐品味。什么叫“非主流”?你们现在的衣着打扮和发型都是八九十年代转变而来的,都是别人用剩下的,还自以为是地在公众场合卖炫一番,实在可伶。非主流经过时间的沉淀变成主流,而主流到了若干年后又成为非主流,一个事物在某个环境中是非主流,但到了另一种环境中又成为了主流。也就是佛学中所说的“轮回”。所以说,没有绝对的主流,也没有绝对的非主流。每次被问及这样的尴尬问题,我只能苦笑着不说话,任别人讥笑。别人不懂,我也不会怪怨别人,各有各的的音乐风格爱好,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雷姆特。我只会坚持到底,听我自己喜欢的音乐,不受任何人的干涉或讥讽而改变自己的选择。如今十年过去,我依然听着许嵩的歌曲,每张专辑都没错过,然而我庆幸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的才华人品都与娱乐圈格格不入,这在现在娱乐至死的娱乐圈是少见的。而这正是我喜欢许嵩的原因,不随大众,不忘初心。在我心里可以说是与鲍勃.迪伦相媲美了(夸大其词?我不这么认为,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如今还从专辑里面慢慢地听到了许先生的歌词讽刺当今社会,针砭时弊,着实令我狂喜,许嵩的为人也令我更加的服膺。

下午学校的广播站也会播放歌曲,同学们吃过晚饭,就跑到教室,坐在课桌前看书,亦或在走廊聊天。当《I miss you》的前奏响起,有的同学总是能跟着哼唱几句,亦或大声歌唱。而我则是默唱,不发出声响,细细倾听女生那甜美的声音,令人如痴如醉,仿佛喝了一碗蜂蜜水,甜入心底。

高中开始,我又喜欢用各种视频播放器看电影。尤其喜爱香港电影。这是与小时候的有一定联系的,仍记幼年倚在沙发看星空卫视,每天中午都会准时打开电视,等着港产电影的播放,当年我还不认识成龙是谁,刘德华是谁,也不知道周星驰其实是个饰演悲剧人物的演员和导演。只知道《警察故事》、《天若有情》和《喜剧之王》。高中生活对于我而言算是枯燥的,一周有六天待在学校,周日可以休息,然而晚上还要晚自习,趁着有一天的假期,我遂去网吧看场港产电影,然后下载几部到手机里来,那时候WIFI还不是很普及,但智能手机是有的,拿着数据线连接电脑,三两部电影转瞬之间就到手机的文件夹里了。

大学我开始听各种各样的音乐风格,民谣、电音、嘻哈、纯音乐等等。也不再钟情于华语。英语,日韩语言,还有其他小语种,我皆下载到手机里,随机播放,躺在宿舍的床上静静地听。有时候欣赏阳春白雪般的音乐,有时候也喜欢下里巴人般的音乐,只要触动了心灵,就是好歌。

去年暑期,《中国有嘻哈》让一批嘻哈歌手火了,然后嘻哈歌手们借着这股风名正言顺地从地下说唱回到大众视线,也就是说想站在主流音乐上。很多人也去模仿嘻哈歌手的动作,唱腔,乃至夸张的造型。就连我这个几乎不看真人秀和综艺节目的也知道几句被中国有嘻哈带火的流行语句。可是我却不怎么喜欢听中国的嘻哈说唱,以前我是听欧美说唱。恕我直言,中国说唱类的歌曲听多了的话会令我产生疲倦感,就好比天天早上吃包子的话,会吃腻的。低俗的歌词(也有一些说唱歌手除外),歌词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为韵律而韵律,要是没有编曲的话,还以为是小学生在为学写作文而写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呢。可能真应了广大网友们的那句“中国不适合嘻哈文化,美国不适合京剧文化”吧。

大学毕业后,遂南下广东工作。工作相对轻松,有较多的空闲时间,忙碌的时刻一旦过去,便窝在宿舍打开网易云播放收藏的歌曲,歌声时而悠扬,时而哀伤,时而悦动,劳累的身心缓缓如同得到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把懒散疲惫的细胞涤去。

星夜,总会打开音乐播放器随机听着列表里的歌曲,一壁洗着澡一壁放着歌,恍若天地万物只剩孤身我一人,有时文字灵感便从其中捕捉而来。侧卧床铺,音乐风格已从电音转换至民谣,正在播放是陈鸿宇的《早春的树》,低沉的嗓音,动听的曲子,如诗的歌词,乃是睡前安心之曲。

正如音乐一样,我看电影也从观看港产逐渐转变为观看全球各地的影片,是因为香港好看的电影几乎被我看完了,实在是找不出或是没有办法找到一部好看的港片,有一段时间迷恋日本动漫,宫崎骏大师的动漫只有一两部没看的,还有其他日本导演的作品也看过一些,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特别喜欢《龙猫》和《萤火虫之墓》,观看《龙猫》时,龙猫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一种可爱,还有两位女孩,乖巧玲珑,都令人全身温暖如浴春风。而观看《萤火虫之墓》,我居然哭了,而且还哭得稀里哗啦的。是啊,战争是无情的,可,有时候人更是无情的哩。一部是童话,一部则是暗黑童话,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后者。

欧美电影的话,要数《这个杀手不太冷》和《搏击俱乐部》最令人回味无穷,里昂和马婷达的爱恋跨越年龄的阻碍,大叔和萝莉的动容故事。《搏击俱乐部》最后一段男主牵着女主的手,看眼前的大厦一栋一栋坍塌,再配上《Where Is My Mind》这首音乐,既浪漫又带点恐怖,当时看得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回过头来还是得说一说港产电影,虽然我身为内地人,但很奇怪我不太喜欢看内地电影,是情怀导致?还是两地演员的演技和做人做事所致?其实都有吧。让我看一堆鲜肉尬演,抱歉我实在是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剧情拖沓乏味,特效又做得吝啬,资金都去哪了呢?当红流量明星就得占去拍摄电影资金的一半了。看着看着都能坐在靠椅上睡着。也不是针对所有年轻的演员,有一部分年轻演员还是很棒的,能得到老一辈的真传,不负众望,从成堆的年轻演员中脱颖而出。

而反观香港电影,不说别的,单单谈演员演技这方面,就能甩内地某些影片几十条街。香港的导演几乎都是专业的,或者是被师傅同行传授过经验的,也都是些老一辈的导演,从事导演行业三十多年,有丰富的拍摄经验,过硬的技术班底。杜琪峰、许鞍华、王家卫、徐克等等想必大家都知道,都是实打实的良心导演。内地则有些导演不是从演员过渡导演,就是半路出家,拍一部烂片,自封导演,要是当导演这么简单,我怀疑我也能去干导演了。香港演员又很敬业,成龙以前打戏不用替身,所有的高难度危险动作,都是自己亲身摔出来的,用命拼来的。谢霆锋也有过,拍《新警察故事》也没用替身,都是亲自上场拍摄。再一个,香港演员知道提拔新人,来为电影行业注入新的能源,这种精神是值得赞颂的。

可能大伙儿觉得是我太抬高香港电影了,至少是现在抬高,不过你要是知道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那是何等的风采呀,东方的“好莱坞”呀,导演和演员们兢兢业业,拍摄周期短,制作出来的电影又精良。涌现出大量经典的作品咧。虽然现在没落的香港电影,拍不出以前那样令人惊叹的影片,但是,每年还是有几部好看的电影的,只不过有时候不会在内地上映而已,总而言之,他们身上焕发的香港精神值得我们内地同行学习。看了将近二十年的香港电影,或多或少都有些情怀在里面,而后每看完一部,我都更加得祝愿香港电影能“不死”。

音乐像美酒,需要细细品味,一口一口尝尽其中的百种滋味。而好的电影却像一幅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欣赏时需要运转大脑,反复琢磨,等发现其中奥秘,便会像个四岁小孩一样识得拼音时不禁喜上眉梢,合不拢嘴。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音乐和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