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著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6

[ 2017.05.30 ]

《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王小波著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豆瓣评分:8.7   ★★★★☆

★  作者: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 王小波出生于北京,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О  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P022)

О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P023)

О  菲尔丁曾说,既善良又伟大的人很少,甚至是绝无仅有的。

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P029)

О  善良而低智的人是无辜的。假如这种低智是先天造成的,我同意。但是人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所以后天的低智算不了无辜——再说,没有比装傻更便当的了。(P031)

О  认真地思索,真诚地明辨是非,有这种态度,大概就可算是善良吧。(P053)

О  凡不可信的东西就不信,像我姥姥当年对待亩产三十万斤粮的态度,就叫做有理性。但这一点有时候不容易做到,因为会导致悲观和消极,从理性和乐观两样东西里选择理性颇不容易。

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只要碰上了开心的事,乐观还会回来的。不过这一点很少有人注意到。从逻辑上说,从一个错误的前题什么都能推出来;从实际上看,一个扯谎的人什么都能编出来。所以假如你失去了理性,就会遇到大量令人诧异的新鲜事物,从此迷失在万花筒里,直到碰上了钉子。(P069)

О  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价值取向,二是在这些取向上取得的成就 (P103)

О  为了变得聪明,就需要种种知识。

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关,这是一种兴趣。(P135)

О  喜欢也罢,愤怒也罢,终归是情绪,是虚无缥渺的东西。(P161)

О  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这种想法可以使他自己好过一些,所以它有些好作用。很不幸的是它还有些坏作用:有些人就据此认为,人必须吃一些无益的苦、虚掷一些年华,用这种方法来达到崇高。这种想法不仅有害,而且是有病。

说到吃苦、牺牲,我认为它是负面的事件。吃苦必须有收益,牺牲必须有代价,这些都属一加一等于二的范畴。

必须有改变物质生活的原动力,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命脉握在自己的手里。(P181)

О  人满足物质欲望的结果是消费,人际关系的和谐也是人避免孤独这一需要的结果。一种需要本身是不会过分的,只有人硬要去夸大它,导致了自激时才会过分。饿了,找个干净饭馆吃个饭,有什么过分?想要在吃饭时显示你有钱才过分。你有个爸爸,你很爱他,要对他好,有什么过分?非要在这件事上显示你是个大孝子,让别人来称赞才过分。

真正的幸福就是让人在社会的法理、公德约束下,自觉自愿的去生活。

点文化修养,有点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来,同时对别人的事少起点哄。(P197)

О 虽然原因让人同情,但放弃理性总是软弱的行径。 (P236)

★  王小波的语气比鲁迅更温和,通篇直抒道理,很少大肆批判,《沉默的大多数》就是教人话语的真诚、魅力、话语权力、说话上税、穿着皇帝的新衣讲话,懂道理的人因为环境不允许而沉默、不懂的人夸夸其谈等等。话语以事实为主,不以权威、不以传言、不以人云亦云为基准,事实上大家都快饿死了,谎言堆的比粮食还高,所以他反复告诫要学会思考,思考可以过滤话语。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著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