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对自己的预期,就是明天,你会成为的样子?

今天你对自己的预期,就是明天,你会成为的样子?_第1张图片

去逛街,希望遇到一家有点文艺范,符合所有你预期美好的样子的店:有书香,有花香,有咖啡,有温暖的阳光,有安静的一角和舒服的大沙发。累了可以吃点甜点,喝点咖啡,听会音乐,晒晒阳光;醒了可以继续看书……无人打扰。很多人做事的时候都会带着预期。

001 那么何为预期?心理学上有个预期效应,你是否知道?

预期效应:是指主观期望可以明显地改变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人们的喜好有时候并不是根据实际体验得来,而是预先就已经设定好了答案:你听到的,是你想听到的;你看到的,其实是你希望看到的。

002 为了保持一致,不惜说服自己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某部电影评分很高,但你看完没什么感觉,可能你就会想:一定是影片的哲理太深,不是一两遍就能看懂的。你买来一本亚马逊高评分畅销书,即使内容稀松平常,或者高深广博,你也始终觉得,书本身应该没有问题,一定是自己“打开的方式”不对。或者你多看个几遍,体会作者的思路,慢慢能看得懂。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极力避免在言行上前后不一,始终要保持一种逻辑上的自洽。即使有时候隐约感觉自己错了,也要不断暗示自己,说服自己,甚至是强迫自己自圆其说。


今天你对自己的预期,就是明天,你会成为的样子?_第2张图片

    003  预期的来源?

预期可以来自已有的认知、他人的评价、权威的意见、公众的舆论。一旦为自己所接受,那后续的行为和态度,就不能轻易偏离,只有这样,我们才好证明自己当初是对的,如今也在继续做着对的事情。这个讲的通俗一点就是目标、信仰。


004  你一定听说过筛子心态和空杯心态。


            在学习的路上,你想保持筛子心态还是空杯心态呢?


“筛子心态”是说人的思想就像一个筛子,符合自己原有思想的观点能通过,不符合的则一概通不过,一概不接受。这个理论其实可以解释,我们大多数人,只对自己了解的部分内容感兴趣,知道自己所知道的,而对自己不了解的内容拒绝或者抗拒。

比如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对新学的知识、音标会很抗拒,不想听,不想学;但是当你看到一篇英文短文,里面的单词全部都认识,就又兴致勃勃的去学习了。

“空杯心态”,是说人的思想如同一个清空的杯子,有容纳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能力,即使新观点和自己原有的观点冲突,也能先保留,思考后再做结论。

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应该是有很强的包容力,决断力,有大智慧的人。这个需要经过长期岁月的沉淀 ,能分辨哪些能够保留,会思考,并内化成自己的结论或者思想。

在专注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或者说刻意练习的时候,我希望保持的“筛子心态”;而在泛读体系里,我想保持的是空杯心态。为什么很多好习惯的人,会在每天定时清空微信和收藏的资料,是一样的道理。手里拿着东西,就永远无法再去抓住别的;内心装满了各种情绪,就很难去体会人情冷暖。


今天你对自己的预期,就是明天,你会成为的样子?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是燕妮,我想和你一样,喜欢自己,并喜欢这个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天你对自己的预期,就是明天,你会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