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攒了40年的阅历:从哈佛到麦肯锡,却创业做了…

20年攒了40年的阅历:从哈佛到麦肯锡,却创业做了…_第1张图片

"

陈丹怡

「青蛙说英语」创始人

学校:美国〡哈佛大学

坐标:中国〡北京

行业:青少年社交

在这个被称为「全球最难进」的咨询公司面前,19岁的陈丹怡从比自己年长6、7岁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拿到了面试官八年来第一个现场发放的Offer。

六轮面试,数十名面试官,全部通过,无一异议。

第一眼看到陈丹怡,乍觉是典型的江南姑娘:可爱的圆脸上嵌着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声音也清脆甜美像熟透的蜜桃。但你若仔细端详,她的眼底里却无一丝柔弱,袒露出的是这个女孩无限的野心和韧性。

你或许没有听说过“陈丹怡”这个名字,但你一定可以从她的酷炫故事中看到一个拼搏向上的生命:

「我的人生,就是二倍速成长。」

20年攒了40年的阅历:从哈佛到麦肯锡,却创业做了…_第2张图片

执着麦肯锡

对于想要的目标,陈丹怡的姿态永远都是敏捷的捕猎者。她说采访是一种难得的「人生阶段性记录」——平时的她忙得不亦乐乎,而她给自己停下来思考和复盘的时间一直很少。不多想,努力做,这个看起来娇小的姑娘,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爆发力。

她从小聪明,跳级、自学,成绩优秀;不顾妈妈的劝阻,选择出国读书。18岁时,便成功考取英国四大学府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

当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碰撞在同一片天地,必定产生一股喷薄向上的力量。陈丹怡从同学口中得知了咨询行业——高薪,体面,光鲜亮丽,是无数同辈的梦想,但也具有极高的挑战性和压力。

可她一听就激动了:「这个事情越难,我越兴奋。」

憧憬咨询行业的人,对于麦肯锡一定不陌生。大名鼎鼎的麦肯锡,是全球顶尖的咨询公司,在战略、市场、财政、管理等方面为全球各行知名企业提供信息数据和解决方案。

20年攒了40年的阅历:从哈佛到麦肯锡,却创业做了…_第3张图片

一个成功的捕猎者,必须要时刻准备好行动。在身边所有同学都在向往着有朝一日成为麦肯锡的一员时,陈丹怡早已悄悄出发。

现实情况是,即将和她同台竞争的不只是她的同学,更多的是同样优秀,还跟比她大六七岁、更有阅历的对手。一个初来乍到的小女孩,既没有工作基础,也没有行业经验,本科都没毕业,用的还不是母语。可以说,这是一场看起来没有胜算的仗。

然而,陈丹怡也许就是为挑战而生。

她从四处搜罗,找来了大大小小的商业案例,小到是否要多建一个厂房,大到拓展全球市场版图——400多个真实的案例,她把自己关在图书馆,花了一万多个小时去研究,一开始,甚至每天花12个小时在看案例。一次次重复整套分析流程,总结方法,每一个案例的分析逻辑都要剥离,吃透,淋漓尽致,不厌其烦。

麦肯锡的录取过程分为笔试和面试。在难度极高的笔试阶段,就已经会刷下一大批竞选者。面试阶段的要求更是与实际工作情况无异,甚至更难:在45分钟内,原本互不相识的团队需要了解一个也许完全不熟悉的行业,并通力解决困境,提出方案。

团队合作,迅速适应,知识储备,分析能力,逻辑思维……所有的表现,在面试时会被面试官仔细记录,严格考核。高压情况下,每个人的缺点都会展露无遗。可就是在这个被称为「全球最难进」的咨询公司面前,19岁的陈丹怡凭借实力,拿到了面试官八年来第一个现场直接确定的Offer。

六轮面试,数十名面试官,全部通过,无一异议。

陈丹怡和麦肯锡的结缘其实远远不止于此:麦肯锡前CEO  Gorden Orr在她的一个生日恰好到访伦敦。陈丹怡的朋友得知后,就请Gorden Orr为她写了一张生日贺卡,内容大概是希望她能来到麦肯锡工作。这份惊喜的生日祝福,让她确信:

「就这个公司,一定要申,一定能进。」

20年攒了40年的阅历:从哈佛到麦肯锡,却创业做了…_第4张图片

▲ 在麦肯锡的Team合照

从不止步

可你无法猜到的是,陈丹怡在进入麦肯锡两个月之后就选择离开。

获得了千千万万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有了一条好走又漂亮的路,为什么要放弃——麦肯锡的一些同事对陈丹怡这个行为表示出强烈的反对:这样的机会不去好好沉淀,是一种浪费。

殊不知,陈丹怡的离开正是因为她渴望去探索更多的未知。她就像一块永远不满足的海绵,对于可以追求的知识和体验,她向来都是从不止步。

一万个小时的训练后,案例的分析和解答过程早就烂熟于心,麦肯锡的工作内容于她而言甚至不具有挑战性。

更重要的节点已经悄然而至。陈丹怡决定要拾起进入公司时最深层次的初心:创业。她拥有麦肯锡非常欣赏的创业家精神:敢于冒险和开拓;这也是她力压一众对手被录取的重要原因。

对于她的这个决定,身边声音纷纷扰扰。有的同事、前辈知道,陈丹怡来到这家公司的目标不只是进入麦肯锡这么简单,人生规划早就掌握在她的手中;也有的前辈甚至在她接受麦肯锡Offer之前就劝她不必进入公司,直接开始创业。

但是她无所畏惧,无论是面前的流言蜚语,还是未来的一切困难。「我觉得有些事情没必要想那么多。」那时的陈丹怡,身上充满了锐气和闯劲。

这段漫长又短暂的经历给陈丹怡带来了无限的财富:没有哪个人天生就能超脱卓越。从准备阶段的案例深究,锻炼了她快速阅读,抓取信息的能力;到后来创业路上,公司有份量的前辈还在为她指路点灯;再到广泛而优质的人脉关系……

她吃过的苦,还造就了另外一个故事。

由于长时间准备案例研究,她有将近一年的时间缺勤了学校的大部分课程。老师很生气,认为学生本末倒置,意要将陈丹怡开除。她委屈又愤怒,和学校大吵一架。

期末考试前三天,陈丹怡放下工作,拿起课本,除了睡觉之外都在看书。三天之后,她传奇式地考到了全级第一。她说:「就是因为当时那段时间一万多个小时的准备,让我有二倍速的学习能力、专注度、理解能力。」

作家格拉德威尔曾提出过「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20年攒了40年的阅历:从哈佛到麦肯锡,却创业做了…_第5张图片

任何人的成功都绝不是毫无理由。

于是你可以猜到,陈丹怡的人生,绝不会止步于麦肯锡。

负隅顽抗

她并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只是早就她用超乎常人的努力让前进之路变得平坦。

刚到英国时,陈丹怡才刚刚上高中。中考在市里排行前几十名、英语满分的她,发现原来自己的世界之外,优秀的人那么多。「以前要考第一就第一,没有什么达不到。到了英国后,我整个12月都是泪洗过去的。」她笑着说。

那是对她而言影响最大的一段时光。

「我还不知道什么叫投行和咨询,他们简历都写好了,工作都找到了。」但陈丹怡不认为那是一种挫折,而是眼界突然被打开了。整个世界在她的视线范围里迅速扩张,这样喷薄而出的挑战性似乎激活了陈丹怡灵魂深处的战士个性。「就有了很大的动力,我觉得一定要做到最好。」

这样的性格并非无从追溯。在家庭中,陈丹怡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女强人:她自己创业起家,甚至在饭桌上,都还拿着计算器在敲打着计算账目。儿时,陈丹怡有不少时光也是在妈妈的办公室里度过。

这样的经历,为她的人生铺下拼搏的底色。

20年攒了40年的阅历:从哈佛到麦肯锡,却创业做了…_第6张图片

▲ 团队合影

「我妈觉得我是她的放大版,我比她更闯,更锋芒毕露,更有棱角。她给我影响很大,让我就觉得,做女人就应该她这样子。」于是,她也确实出落成如此:无惧挑战,迎接挑战,选择挑战,遇到的事情越难就越兴奋。

对于面对的每个要解决的问题,陈丹怡有种强烈的使命感。旁人或许会因为太难、太累、太麻烦就放弃,但在她这里,实现目标的强烈欲望超越了一切。追根究底,她说,「因为我觉得没有事情是不可能的。

没有我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不了,那就去学。陈丹怡用强大的自信的力量与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挑战作对抗:「我是刚来的,但是我给我一点时间,我相信我可以把整件事情做得比别人优秀。」

在浴血厮杀的残酷创业世界里,陈丹怡亦如是。

陈丹怡在海外版抖音Tiktok发布的一支搞怪颜艺短视频点亮了她的第一个创业项目,Grow Along。一夜之间,发布视频的账号获得了15万粉丝。

她是个擅长获取信息的人,会牢牢抓住身边任何的机会。有了这15万小粉丝,陈丹怡开始和他们聊天。大部分都是小初学生,也有部分高中生。「整个产品的灵感其实都是通过和这15万小朋友聊出来的。」

20年攒了40年的阅历:从哈佛到麦肯锡,却创业做了…_第7张图片

 美国的家庭来中国拜访团队和中国家庭

团队的产品在陈丹怡的带领下逐渐成型。谈起这段探索的经历时候,她自己似乎也带着一丝童真的笑意:「小朋友们很喜欢问我说,你愿不愿意做我的ibf。就是网络上的好朋友(Internet Best Friend)。」于是,产品踩准用户,非常基础的、基本的需求——小朋友们之间的社交需求,逐渐成长起来。

陈丹怡发现,小朋友们有很基本的社交需求,但是缺乏安全的社交平台,没有一个「很酷、很好玩」的社交平台。同时很有意思的是,他们表现欲很强,对于视频这个媒介的接受程度比较高。

于是,陈丹怡和团队搭建了一个app:青蛙说英语,允许外国小朋友之间交友互动,中国小朋友也能够通过段视频去学习英语,甚至成为彼此认识的好伙伴。

20年攒了40年的阅历:从哈佛到麦肯锡,却创业做了…_第8张图片

▲ 美国的家庭来中国拜访团队和中国家庭

目前,平台拥有近80%的海外用户,包括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但这个产品的成功,却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好酒待深酿

这个产品的成就并不算一帆风顺。开始做这件事情时,陈丹怡年仅20岁,手上积累的资源无论如何都有限:所有的团队成员都是硕士生、博士生,甚至研究产品搭建的同事的全部都是义工。依赖伦敦大学的资金支持,项目才得以成功孵化。

20年攒了40年的阅历:从哈佛到麦肯锡,却创业做了…_第9张图片

▲ 和在伦敦的团队(一群硕士和博士)在IOE孵化

项目孵化,仅仅是创业要过的第一关。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存活,扩张,投融资,再到人员管理,每一轮都是挑战。陈丹怡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而对于招揽人才,她则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陈丹怡向我们介绍了「六层关系原则」。有一位曾经在四大工作的导师,点拨了她的整个创业过程。怎么认识的呢?她坦言,「推荐。推荐推荐推荐。」通过曾经认识的朋友,她把自己向外推出去,让自己踏进一层又一层新的关系中。六层人际关系之后,她认识了这位对她意义重要的导师。

陈丹怡的性子比较直接,其实和员工吵过很多次架。人员管理这件事情,是一门永远无法毕业的课程:有时,她能成功解决问题;有时甚至都选择了离开。

20年攒了40年的阅历:从哈佛到麦肯锡,却创业做了…_第10张图片

▲ 和现在的团队

后来陈丹怡意识到,事情的解决需要用「商量的方式」:「我不能直接对员工指出来说,你就是错错错;但是要向他解释,你过去这么做是不对的,不可以这样做。」员工听完心里难免非常难受,更是对于被一个年轻的小姑娘指责而不服气。

但是第二天,她就会做一些很暖心的事情:给咳嗽的员工买止咳水,为一直盯着电脑的技术人员买眼药水,放在他们的桌面上。「而且我经常跟他们说,我很爱你们。」

这个创业经历过后,陈丹怡改变了自己以前「创业要趁早」的认知。她坦诚,积累一些经验之后再出发,也许会有更好的结果;但聊到当初的想法,她持之以恒地向生命中的所有困难宣告挑战:「我觉得我无时无刻都在准备好这件事情了。」

她以旁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在飞快成长。

2019年春节前,陈丹怡花了一周的时间,把30人的广州团队解散,将整个公司搬到北京中关村。「广州对我而言,还是太安逸了。北京不一样,我看到中关村晚上九点,灯火通明,我就知道,我一定要搬到北京。」

20年攒了40年的阅历:从哈佛到麦肯锡,却创业做了…_第11张图片

▲ 在广州的办公室

回想起小时候,陈丹怡说自己最大的兴趣是解谜。数独、五子棋……「我特别喜欢玩那些东西,长大以后确实没有时间去做那些事情,但是我会冥想。」

当她看到自己身体里充满着焦虑,她会以一个第三方的视角,把这些焦虑收到罐子里,把罐子里藏在心里的某个地方。冥想完之后,焦虑的感觉就会消失。

她也曾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让22岁的自己去承担这一切?但后来,她给了自己一个解答:享受这个过程。在她看来,这种承担并不是一个问题,反而是自己很特别的地方。

风雨波折的22岁过后,她再向前一步看。她说:

「五年后,陈丹怡27岁。她会变得更优秀。」

你可能感兴趣的:(20年攒了40年的阅历:从哈佛到麦肯锡,却创业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