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人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

从未真正意义上踏出过广袤的土地,因此,也很难想象北极的盛景。而我应该的上半辈子也应该没有这个机会去这个遥远的地方旅行。

对于传说中世界的边缘更像是一个神奇的国度,到底是白雪皑皑,还是冰川林立。萧瑟的西北北风呼啸而过的时候,空气把几缕北极熊的沉重的呼吸带到耳边。

艰难的步伐留下深浅不一的脚印,冰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宛如“嘀嗒嘀嗒”的时针的画面,我不敢在去想象,但我可以阅读别人的旅行故事。

一个老人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_第1张图片

​​毕淑敏,在我读高中就开始喜欢,喜欢他还是因为当时的语文课本上有一遍《我很重要》。那个时候的我,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即使一篇美文,我也阅读不出来不一样的韵味。在到上了大学,经常去泡图书馆,很多时候忍不住阅读起了毕淑敏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情感的细腻,文辞的华美,更能使人受到深深的启迪。

在她的笔下,阅读到的是一位用充满睿智的眼光在对生活、对生命进行理性思索的智者。

在她的文章里也有提到过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说“我不重要”,所以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一篇文章从一开始,毕淑敏,就用一连串的四个排比句,来解释“我不重要”的教育。其实是忽视个体尊严和个体价值、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

接着毕淑敏,从多方面列举了“我很重要”理由:对生命而言,每一个生命来之不易,我们没有权利和资格说不重要;对父母而言,我们是他们慈爱的对象,幸福的中心,我们不敢说不重要等等...

一个老人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_第2张图片

​​在后来就是阅读她的最新的一部作品《破冰北极点》,书里写到2016年7月27日,65岁的毕淑敏成功登上北极点——工作人员反复测量后,确认位于北纬90度0分0秒的一块巨大浮冰。至此,她已经走过全球73个国家,足迹遍布七大洲四大洋。  “世上最可怕的险境,是凡事万分小心,”她说,写完《破冰北极点》后,她打算去趟南极。每次看到这里,我都觉得我内心里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旅行的意义:很多曾经和我说旅行就是去一个在别人生活厌倦的地方,去活几天,去看别人不一样的生活。 后来,我也经常去旅行,觉得自己也并不反对这一个说法。

熟悉毕淑敏的人,应该都知道她是一个医生的同时她还是一个军人。孤身涉险这种事,毕淑敏并不陌生:17岁就赶赴西藏参军,背负武器、干粮、行军帐篷一个人在无人区跋涉的毕淑敏曾骑马渡过冰河为藏民送药,也曾在冰川上铺一张雨布席地露营;她在哨所种植葵花,看着葵花籽生出小小的青枝绿叶,开出五分钱硬币大小的金黄花盘;她也曾为牺牲的战友整理仪容,清理战友流出腹腔的内脏,偷偷在他的衣兜里塞上几块水果糖等等这些画面,通过她写下的文字,我也能够一一的脑补全部的画面。


一个老人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_第3张图片

​《破冰北极点》是她在摩尔曼斯克缺这段旅行的渺小开始,从这个海港出发,乘坐“50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到达遥远的北极点等等所有旅行的细节。她沿途有漫无止境的白天,书本上传言的画面铺在眼前,犹如一望无际的白雪。

在周末闲暇之余,阅读她去旅行的故事,瞬间觉得人生就是这样一次苏醒的过程。这个世界层层叠叠地向我们展开,这一刻迷离的面目,下一刻就会清晰;这一刻不能宽恕的人,下一刻就会得到原谅;这一刻不能接受的现实,下一刻就会变得容易理解。

一个老人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_第4张图片

​​我们的人生就是不断地消除着自我的狭隘、偏激和片面,经历了旅行和生活繁琐的事物中我们在一点一点苏醒,活到老,醒悟到老,我这不仅仅是我们想的画面了,或许就是真正的,旅行的意义。

当然,我们羡慕不了的就可能通过自己的实际努力去获得。书里也给我们科普了很多关于地理知识、物理知识、毕淑敏曾经说这是她去旅行碎碎念,而觉得这我更多人生感悟。

她的生活方式以及老时去旅行的这种状态,我想从来不是由你的年龄所决定的,而是毕淑敏走过很多地方,听过、感受过走过、经历过,才能如此轻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老人在世界的边缘呼唤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