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CM到GPA,「知止而后有定」与「唯手熟尔」

《从ACM到GPA,「知止而后有定」与「唯手熟尔」》不是鸡汤,胜似鸡汤。


ACM和GPA,看起来是两个不相干的东西。前者是一小撮热爱编程的大学生的游戏,后者是一个适用于所有大学生的评价标准。我们身边不乏各种GPA令人仰望的大神,但和那些在World Final赛场上(往往同时在学术界)取得耀眼成绩的天才比起来,似乎又有些黯然失色。

我们总能清楚地分辨所谓「学霸」和「学神」,学霸的成绩来自用功刻苦,而学神总是轻描淡写地取得旁人难以想象的成就。但任何一个对世界复杂性稍有认识的人,都不会把这种(我们认知中的)差别简单归因于「天赋」,但除了「天赋」之外,究竟是哪些东西使他们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那些东西能否被我们学习和把握?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已经在标题里呈现。即「知止」和「手熟」正是在天赋之外我们可以把握的东西,「人皆可以为尧舜」,古人诚不吾欺。

知止而后有定

语出《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而后有定的意思接近于「知道所应到达境界才能够使志向坚定」。「知止」在这里的地位即是「本」与「始」,知止是我们首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一步修行,知止之后,一切都水到渠成。

我想先以cls为例:

陈立杰在清华特奖答辩会上的表现:
大一的时候我经常在紫操漫步,思考:我是谁,我要干什么
完成了这篇论文(被理论计算机领域顶刊FOCS接收)后,我的兴趣被完全点燃了,我想:“对,我是陈立杰,我要成为一名理论计算机科学家。”
在大三的时候,我取得了一些微小的成就(台下再次躁动)。...
(一个教授2002年提出了的open problem一直没有解决,教授手下的三个博士生研究了一年也没有解决)我非常感兴趣,在那两个星期里面,我苦苦思索,但是,却一直没有进展。直到有一天,我在波士顿的街头漫步,突然看到天空中飞过一群白鸽,他们以不同的方向飞过天空,我突然灵光一闪,想到,对呀,为什么我不使用新的方法呢,于是我立马冲回了我的住处,思考了一个礼拜,解决了这个问题。谢谢大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教授非常激动,他亲自写了一篇博文,祝贺我(此时PPT上出现了一个非常滑稽的箭头)。
(被问到说你对p=np问题很感兴趣,他激动得情不自禁地打断老师的提问)对,是这样的。(被目前有没有什么想法,陈立杰先介绍了一下这个问题的由来已久)我现在作为一个大四的学生,可能确实暂时还没有什么想法。但我相信,随着我知识的拓展,在我有生之年,我能够看到这个问题的解决。
(被问你平时参加体育锻炼吗)嗯???什么???哦,对,体育锻炼,我经常,我是这样子的,在刚刚的视频里面就有展示我在健身房健身,我每周会去健身房三次。对。
(在被问到计算机伦理的问题时,表现得太机智了,主动讨论了应不应该把机器人当做人类)我现在的想法是,我觉得机器人如果说他一旦有智慧的话,应该被当做人类来对待,因为我们人类最重要的是灵魂,而不是看我们是由碳基组成还是由...由那个...金属元素组成。
来自知乎网友 @YIKK

诚然,「知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对自身和外部世界都有比较清楚的认知。如陈立杰一般的人物也是在经历了一些后才让这个「止」清晰了起来。但这也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虽然这样的经历看起来可遇不可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学到三件事:

  1. 追求「知止」。这当然是第一位的,却是最容易被掩盖的。很小的时候看到的一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现在想来,和逆风比起来,真实的情况更像是于半梦半醒间随波逐流。
  2. 多多经历。「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有的事情从书本和别人的故事里是学不来的,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带来真正的觉悟。在经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自己,理解外部世界的运行规律。而且很多时候,只有在尝试了之后才会发现,有些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只要去做,并没有这么难。比如长跑。
  3. 全面发展。不管白鸽到底是不是cls的灵感之源,现今学科交叉已成大势。身体的健康对精神也是重要的支持。但最终,关于伦理的那部分,是最应该被强调却也是最遭到忽视的,「通识教育」的意义,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大得多。但是这值得单开一篇文章来写,许多东西甚至有与此篇相抵牾之处,因此按下不表。

以上诸条,恐有未备。但坚持过后,我们应该能更清楚地回答一些问题。具体来说,我们最终需要回答三个问题:「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第一个问题最为根本,如果其答案明确,后两个也许都不成为问题,但现实中我们往往需要在三者之间权衡。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里的问题不是ACM和GPA的区别,而在于学霸所止只在ACM的奖牌或者GPA的高低,而学神所止是编程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道路,奖牌和绩点只是附带。前者属于外部动机,后者属于内部动机,现代心理学证明,内部动机是更深远,更持久,更有效的力量。

唯手熟尔

如果「知止」揭示了内部动机的重要性,那么「唯手熟尔」就阐释了由「知止」通往「至善」的途径。用现代学习心理学的话讲,便是「刻意练习」使人成就卓越,「刻意练习」甚至改变了我们对「天赋」的看法,许多我们过去认为是天才独享的东西,实际上都能通过练习得到。

再以cls为例,太典型了

陈立杰2013年在ACM成都赛区开幕式上的讲话
各位选手,各位教练,大家好,我是来自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的陈立杰,今天很荣幸站在这里代表全体参赛选手发言。对于我来说,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参加ACM的比赛。不过我跟ACM之间的缘分,大概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我还依稀记得,在我初三的时候,晚上我的一个好朋友在用手机跟妹子聊天,而我在用手机看OI和ACM的题目。自习课上我的那个朋友跟妹子一起学习,而我则翘课想去机房,有时候机房老师不让我去,我就跑去天台用草稿纸想题目。中午的时候我的那个朋友去跟妹子一起吃饭了,而我在机房里啃泡面。周末他们出去看电影逛公园,我就在电脑前面刷出一整版的WA。就这样日子悠悠的过去,我的朋友如今跟妹子过的很幸福,不过我觉得我跟我的电脑过的要更加幸福(笑)。
那时我还年轻,也想不到以后会怎么样,就是想要呆在机房里,为了做出题目这样纯粹的感动而活下去。一晃五年过去了,有如白驹过隙,Android从1.0到了4.3,srm从424到了594。从我AC第一道A+B以来,世界已经变了太多,曾经的感动和梦想似乎也随风而去。然而我心中却始终回荡着几天后AC的欢呼声,差几秒钟提交的捶桌声,比赛失利的呜咽声,以及永恒的机房主题——键盘声。
我还记得很久以前有人跟我说的话,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朋友们,虽然这个世界日益浮躁起来,只要能够为了当时纯粹的梦想和感动坚持努力下去,不管其它人怎么样,我们也能够保持自己的本色走下去。

我不知道cls到底刷了多少题,但我敢说如果你刷的题有他一半,区域赛摘金夺银不成问题。ACM能够通过「刻意练习」取得相当的进步,也天然契合「刻意练习」的概念:

  1. 避免自动完成。AC自动机确实存在,但OIer/ACMer并不经常使用它(滑稽)。
  2. 离开舒适区。陈旧的题让人乏味,挑战难度是每个OIer/ACMer的渴望。
  3. 牺牲短期利益。妹子是什么?有编程好玩吗?
  4. 大量重复练习。无数的题可刷。
  5. 持续地获得反馈。那一个个出现于无数WA、TLE、RTE、PE、MLE、CE之后的明媚如春光的AC,还有比这更美的反馈吗?更别说各种线上线下比赛带来的rating上涨/奖金/公费旅游了。

那些「纯粹的感动」在心理学上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但说实在的,这种纯粹的感动可遇而不可求,比起每完成一道题目都能收获一个明媚的“AC”的算法竞赛,现实世界的很多事情要获取正反馈无疑要艰难得多,比如你就不知道你学的电路理论到底有什么用,做题也仅仅成为负担,这个时候就需要你「知止」,像cls这样自然的拥有「定」的人是罕见的,绝大多数人需要深刻的反思、认真的磨炼和修养。此外,「刻意练习」这个方法究竟在哪些领域能够生效也是成问题的,但就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主题而言,在ACM和GPA这两件事情上,刻意练习是相当有效的,要取得成绩除了一些运气外,无非「手熟」而已。

拓展阅读(各类选手心路历程):

一个普通OI选手的真实状态,下面的都是大神:

匿名用户:成为一个OIer/当过一个OIer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范浩强开博客的时候写的,好萌:

小强之歌 - fanhq66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小强之歌2 - fanhq666的日志 - 网易博客

黄学长:

hzwer:16岁的你在过怎样的生活?

一代传奇,别人总结的,比较长:

ACRush 楼天成回忆录 - CSDN博客

楼天城第二篇:

[转]楼天城Thomount新浪博客

伏特跳蚤国王文笔极佳:

四色的NOI - vfleaking的日志 - 网易博客

交大初代冠军们,以及知乎上一个回答:

ACM全球冠军、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想夺冠的队伍是没有陪练的_科学中国

省身:目前中国顶级优秀的程序员都有谁?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ACM到GPA,「知止而后有定」与「唯手熟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