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美食杂记,叶怡兰是第一支笔---《极致之味-怡兰的18堂饮食课》

前不久看完的《实用性阅读指南》里面,作者谆谆建议说同时读好几本书,且图书内容相近者为佳,可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巧了,手头刚看完的两本书《极致之味--怡兰的18堂饮食课》、《日本料理神髓》,内中不少内容正好可以相互关联相互映照相互启发下。前书的作者是时下著名的美食生活作家叶怡兰,后一本的作者则是被誉为日本料理神人的小山裕久,两人的书,风格不同,也各有偏重,一个描述的出得厅堂的外在感受,一个是入得厨房的后厨内幕。当然,同样的特点都是干货满满,让吃货如我看的很过瘾就是了。

最早关注叶怡兰,是前两年玩微博的时候,喜欢看她每天晒三餐图片养眼,但身为一名伪道家信徒,总觉得那些太过美好的东西未免显得虚假,于是这几年对各种美图美物便有些免役。不过坡仙有诗云: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个人现在的阅读情境是昏昏车灯看书中。在早晚颠簸的公交车上草草读完此书,忙中偷闲,随手翻翻这种不太正经的美食书籍,也算应时应景。这本《极致之味》的出版时间是2009年,据今已近八年,所以书中图片也颇显得有些过时了。

是的,没错,美食图片其实也同明星照片一般,有流行与过时之别,自家有用过期美食杂志当早餐桌垫的习惯,也算一种废物利用,但以个人感观,光凭图片,便很容易分辨出那些是新书,那些是旧杂志,风格不同,而且过往资料总给人一种土气的感觉。不过所谓土气,只是食物的摆放,餐具的搭配等问题,圣人为腹不为物,食品本身内在的美味属性是始终不变的。

书中内容一如其名,十八堂饮食课,内中描写了十八种人间美味各自呈现的美好。好在看此类书数量已多,才算没有在阅读时口舌流涎,口水乱溅。身为一位文字工作者,阅读时总以一种职业病风格看书这事儿真是积弊已久了。例如精明的财经编辑总能一眼看出整版新闻中那篇是新闻,那篇是软文,那篇是伪装的很像新闻分析的软文,甚至能一家不漏的数出一篇稿中收了几家的红包,给几家公司的产品打了广告。自家的病虽未如此重,但对于好的文字总带着一种围观学习分析的心理。

比如个人认为彼得梅尔那本《有关品味》是目前见过的最好的软文合集,没有之一。比如个人一直认定,真正的好软文,是根本让人想不到软文二字,一点也不像软文的软文。比如《岳阳楼记》,作者身为当时的文坛大V,虽未到发布会现场,但车马费还是拿了的,而且范大V也着实对得起金主给的红包,硬是把一个“听说过、没见过”的地方整成名胜古迹。苏轼说韩愈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对于大半生官场浮沉的韩吏部而言未免有些过誉,毕竟其晚年才只当到吏部尚书而已。但范仲淹却是做到一文成就一名胜了。

在做了如此多的铺陈塈免责声明后,再说回这本书,以自家的职业病看来,你可以说这是作者对于世间十八种美食精心写就的十八篇美文,也可以把这本书看做是一本美食文案合集。

在这本书里,作者从油盐醋这样家常里短的日常之物写起,进而延展至奶酪、生火腿、再到法国手工果酱,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欧洲各国的气泡矿泉水,让人虽不甚眼界大开,却也收获不少知识。现在看来,书中写的各种美食界上等佳品、精致好物近年来对于土豪而言已经变成日常小食一样的存在,比如“中国人喜欢上伊比利亚火腿 西班牙市场现短缺”之类的新闻时有发生,但对于人傻钱多的国人来说,“只选贵的,不选对的”似乎还是占据主流地位,不然大家去看看大望路的SKP里那些进口品牌价格贵到何种地步便可知晓了。

虽然如此,但大吃大喝之余,对于各种高档食材,贵在何处,好在那里,似乎舍得花钱的土豪们并不知晓,也不感冒。这一点光看看四大酒庄的红酒,尤其以拉菲为代表的一众高端红酒在中国的神奇经历便可见分晓。

而类似《极致之味》这样的书,除了可以欣赏作者绝佳的文笔外,有兴趣的食客们也大可将其视作美食界的扫盲书来看。

正如见多识广一词,字面上便将词中真义尽现,只有经的见的多了,视野宽阔了,才会长见识,既时下流行的所谓“涨姿势”是也。以个人的亲身经历论,五年前看《橄榄餐厅评论》时,时常有钻进兔子洞的感叹,见什么都觉稀罕,那时深感自己各种无知啊,现在再看看,却觉得个中内容都轻车熟路,甚至可以指指点点起来了,甚至对于这本书中所提一些食事,比如煮盐,借着认识郭敬明同乡之便,个人表示,作者对制盐过程描写的太过简单。还有冰酒,作者只说是一种甜葡萄酒,其实这个酒是用冰冻葡萄酿的,所以名为冰酒,其价高也缘于此。

当然,身为一枚吃货,自家看的远不止书中那些令人垂涎的美食,更多学习观摩的,还是那些精致的文字。比如作者写到初次品尝巴萨米克醋的惊艳:这不是醋!当那非常浓稠柔滑的质地在舌尖化开的刹那,首先直扑而来的是乌梅、黑醋栗、黑莓等深色浆果一样的饱满果香,令我整个人禁不住小小地动摇了一下。接下来,极其雍容的微酸甜滋味里,类似香草、檀木等优雅香气与雄厚深沉、难以言喻难以形容的内蕴,一层一层接连绽放。

再如作者写到法国著名的christine ferber手工果酱时,写到自己对这种果酱的痴迷之举:而我,则是中毒上瘾一样,一种一种地不断将各个不同口味一一找来尝试,薄荷与珍奇野草莓组合而成的清凉馥郁、野蔷薇与柳橙的绵细芳香、百香果出乎意料之外的浑厚踏实、阿尔萨斯酸樱桃令人愉悦的轻盈酸甜、芒果胡荽绿柠檬口味那令人惊喜的香Q咬劲、绿西红柿微微透露的特立独行的蔬果气质、苹果祁门红茶那习习茶香与香料气息以及吓人的高比例苹果含量,琼瑶浆甜白酒如初夏微风吹拂般轻柔迷魅的甜美微醺……,看到这样的文字,除了不停咽口水之外,更多的,还是那种对于自己和人家文笔有如太阳与银河系距离间的差距产生出的深深的无力啊。

可以说,叶怡兰的写作风格,从96年转型到时尚杂志至今,一直是一种极其稳定,特性明显的风格,明显到几个人的文章混在一处时,那怕都是女作家的作品,你也能一眼找出她的创作。或者说,叶怡兰的文风与大环境颇为相融,很台湾很精致很小确幸。从某种角度说甚至精致到略显做作的地步,因为如自家前面所说,呈现在她书中、微博中的那些文字、照片,都稍显太过美好了,美好到看起来都不像是真的。不过她自己也曾在专访中说到过:“你看到我的家是光鲜亮丽,我的生活好似一派悠闲,其实也不然,我也有自己的经济局限,我的工作常常也让我负重不堪。”这话我绝对相信,毕竟世上那有那么多完美的人和事呢,叶怡兰自己也表示过,万事都不易完美,理想总面临局限,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去知晓和接受自己的局限,仍持有希望,一步一步,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更多的可能。信哉此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若论美食杂记,叶怡兰是第一支笔---《极致之味-怡兰的18堂饮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