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早:人民为什么猛追王宝强【转自腾讯大家】

杨早:人民为什么猛追王宝强
原创 2016-08-17 杨早 大家

杨早:人民为什么猛追王宝强【转自腾讯大家】_第1张图片

文 |**** ****杨早

周二上午我约了人在长安街某咖啡馆,邻桌是一位大爷一位大妈,他们在聊王宝强:“这长得好看的人就是事情多……”“那是!想过日子就不能找好看的……”然后他们又聊到别的谁谁家孩子还没结婚的事上去了。过了一会儿,大妈又兜回来了:“话说那女的长得也不怎么好看哪……”中午我去了南城一个大MALL,在一家茶餐厅吃饭时,邻桌是四个男女,带着一小孩。还是聊王宝强。“这算掰得彻底!可是孩子怎么办呐,孩子多可怜……”“要不谁分的财产多跟谁?”“别瞎扯,宝宝哪有空带孩子?这要再找一后妈……”“后爸就好啊?就那女的……”我一向认为,在网上发言、争吵,与现实生活中的聊天、斗嘴,两者与真实生活的关联度截然不同。前者完全可以是一种角色扮演与虚拟人生,后者则内嵌进真实生活,成为每天过日子的一部分。很多网上热议的题目,在真实生活中波澜不兴,像是从包夜打游戏后从网吧走入外面的阳光里,有一种穿越的质感。从网络发源的王宝强离婚事件显然已经超越了网络,整个社会全方位地接受、咀嚼着这个男人的悲情婚变。我的一些知识分子朋友宣称他们不关心也不想谈论此事,完全将之当作一桩普通离婚案来看待。就事论事,我同意这种看法。王宝强受没受委屈,离婚之得失成败,与我何干?不过,着眼点如果放在公众反应与社会争议上,结论就没那么简单了。王宝强是一个符号性人物。这个属性,王菲李亚鹏和文章马伊琍都不具备。就像莫言是最后一个小学未毕业,靠热爱写作与作协体制步入殿堂的作家,王宝强这样的草根逆袭而又持续走红的影视明星,也是很难复制的个案。难以复制,意味着稀缺,意味着在中国社会,只有一个王宝强。更重要的是,王宝强戏里戏外的形象是高度统一的。他是小人物,是懵懵懂懂看世界又归于懵懂的小人物。在所有王宝强的银幕形象身上,我们看不到内心的任何成长——《士兵突击》也没有,这部十年前的电视剧与《侠客行》和《射雕英雄传》一样,讲的是“反智者获得胜利”的故事(这里的“反智”不含贬义),憨人有憨福,一根筋也有春天,这本是一个传统的母题。

而王宝强在戏外,也一直维持着“苦孩子出身终成正果”的格局。或许喜欢王宝强的知识分子很少,但不妨碍他成为大众最感亲切与贴近的草根明星。

杨早:人民为什么猛追王宝强【转自腾讯大家】_第2张图片
《士兵突击》剧照

▲ 《士兵突击》剧照
即使是在知识分子圈,由于“唯一的王宝强”识别度如此之高,你可以说不喜欢王宝强,但谁能说自己不知道王宝强?他与徐峥、黄渤组成《泰囧》铁三角,不是没有道理的:徐峥“绝顶聪明”,总是扮演以知识为力量、以身份争地位的广义知识分子;黄渤在获金马影帝的《斗牛》里可以傻憨,但在铁三角里,是代表吃透社会规则的精明邪派。

徐峥与黄渤的明争暗斗,王宝强无心了解也无意参加,但真正改变故事结局的却是这个二不拉叽好管闲事的小老板。正邪两派都被他的质朴、孝顺、忠诚等传统优良品质打动,回头检视并改变了自己的鸡贼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宝强身上维系着中国社会“老实人不吃亏”的传统信念,这一信念还包括“难得糊涂”、“知足长乐”等一系列格言警句,长期以来担当人民群众与残酷社会现实和平共处的心理平衡器。

《Hello!树先生》那样的灰暗与无为,显然比《泰囧》《士兵突击》更真实,但特别不招人待见,虽然是知识分子最顺眼的王宝强作品,基本落在大众的视野之外。

杨早:人民为什么猛追王宝强【转自腾讯大家】_第3张图片
《泰囧》剧照

▲ 《泰囧》剧照

王宝强离婚事件爆发之后,大众评论里被最多提及的是《唐人街探案》与《士兵突击》。

王宝强在《唐人街探案》里扮演的唐仁,吊儿郎当混迹江湖,起因都是因为在家乡自己的婚礼上撞见新娘与别人偷情。这一情节因为与现实的高度吻合而迎来了点播热潮,还有人整理出“王宝强影视作品中的七个出轨者”。

《士兵突击》虽已播出十年,许三多仍是王宝强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定妆照,“央广军事”官微喊出了“王宝强就是许三多”“请不要欺负士兵许三多”,几乎把王宝强离婚事件上升到“破坏军婚”的高度。

这一论断虽然有不少反对“娱乐事件政治化”的评论,但也符合了很多人的认知:既然特型演员可以分享领袖的影响力,王宝强又为什么不可以因为出演许三多而被视为军人偶像呢?何况王宝强遭遇的“妻子出轨”,本来就是军人家庭的最大隐患,评论者由此产生的自我投射,难道不是很正常吗?

杨早:人民为什么猛追王宝强【转自腾讯大家】_第4张图片
《唐人街探案》剧照

▲ 《唐人街探案》剧照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王宝强离婚事件的细节,我第一时间想起的是比较少人提及的《暗算》第一部《听风》。王宝强扮演的瞎子阿炳,因为耳力特别灵敏而被招进了情报部队搜听电台,因为荣立战功被尊为国家英雄,由国家出面给他找了一个烈士遗孤当老婆。

阿炳是个不晓得男女风月的人,但他听力过人,当新生婴儿的第一声大哭传到耳朵里,他就知道那不是自己的骨肉。阿炳上吊自杀了。柳云龙扮演的安同志痛心疾首,出手惩处了奸夫淫妇。《唐人街探案》里的唐仁,一直到影片结束,都是一个loser。《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坚守初心,越来越强,成为士兵典范。只有《听风》里的阿炳,在他婚配之际,同时拥有着“强/弱”两种特质。他是国家英雄,但那不是因为他的综合素质,而是特异专长所致。首长出面说服女方,用的言辞是“你愿意嫁给一个英雄吗”,女方回答也是“我愿意用一生照顾英雄的生活”(大意)。

只是,婚姻生活不能在“英雄”帽子下自动免疫,在世俗欲望的诱惑下,阿炳的弱点展露无遗,生长在红旗下的妻子也出了轨。电视剧让安同志帮阿炳复了仇,又感慨阿炳在家庭生活中的无助,却没有触及悲剧的真正根源。如果我没记错,《暗算》是唯一一部给了王宝强角色一个配偶的影视作品。刘若英不会爱上傻根,王宝也没能把范冰冰变成女朋友,连唐仁,也只是在影片结尾留了一点对阿香的未来念想。

杨早:人民为什么猛追王宝强【转自腾讯大家】_第5张图片
《天下无贼》剧照

▲ 《天下无贼》剧照

影视作品不敢给王宝强一个配偶,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与生活经验。王宝强不是周星驰,他是“真正的小人物”,没有成为高富帅的潜质。所以上天会赐福予他,让他感动别人,但不会给他真正的主角待遇,当王子迎娶公主,骑士斗败恶龙,他仍然是桑丘一般的存在,站在旁边,满脸憨厚的笑。所以在大爷大妈心目中,长得就像隔壁家二小子的王宝强,就该去“过日子”,不要贪图什么貌美如花。郭靖黄蓉的故事,在想象世界里可以存在,放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会觉得“不般配”。但不般配归不般配,“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别扭的婚姻也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很多人拿潘金莲武大郎西门庆来比拟王宝强离婚事件,也有人说不对,相似度更高的是卢俊义、贾氏与管家李固那种三角关系。明清时的读者列出《水浒传》四大淫妇: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贾氏。评论者最恨的,偏偏是最不知名的贾氏。《水浒后传》作者陈忱评论道:其淫则一,其罪不同。潘金莲错配武大,售色于叔,不纳,故再售于西门庆,无王婆,则不杀武大;阎婆惜嫌宋江之枕席情疏,而耽张文远风浪轻佻,尚可恕也,至于逼休书,勒金子,不还招文袋,尚可恕乎?潘巧云再醮之妇,通于海闇黎,比比皆是,其杀机在坑石秀,而逢狠手,然无害杨雄之心,罪当末减;至于贾氏,配豪杰之卢员外,非武大之猥鄙也,非杨雄之糊涂也,通饿殍之李固,无西门庆、张文远之风流可喜也,握泼天之家私,而亲证其夫之罪,残鸩武大更甚,其服上刑何辞?这就是说,如果丈夫不配或不好,出轨还可以原谅,但是受丈夫精心供养,还要转过来勾结一个并不强胜丈夫多少的外人,一同谋害丈夫性命,谋取丈夫财产,这种行为,就是活剐了也不冤哪!

杨早:人民为什么猛追王宝强【转自腾讯大家】_第6张图片

▲98年《水浒传》剧照,潘金莲

大众目前接收到的王宝强离婚事件诸多细节,正符合这种传统社会心理最憎恨最不屑的“勾二嫂”“害亲夫”,无怪乎舆论一面倒地支持、同情王宝强。

如果说,王宝强本人形象是“常”,演员家庭聚少离多也是“常”,那么被各种真假爆料慢慢照亮的这场狗血大戏,却是司空见惯中的“奇”,可以拍案惊奇,可以警世醒世,用老话说,这是可以入戏文的事。女权主义者借此批判专偶制,法学爱好者缘机讨论隐私权,而社会大众的心理反应是很顽固的。这样一桩奇案,发生在家喻户晓的明星身上,其资源意义是多方面的。

大爷大妈者,印证传统经验,初为父母者,投射同情想象,未嫁未娶者,探究围城法则,富于正义感的,感受道德危机,发洩道德义愤,维护道德秩序……相比之下,奥运会拼金夺银,倒成了与已无关的闲事。写到这里,我忽然也想来句古时的套语:“观乎民风者,岂可不察!”至于执着义理者,无视民风,其实是在有意无意地关闭那些仅存的上下阶层沟通的管道。

【作者简介】
杨早****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知名文史学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早:人民为什么猛追王宝强【转自腾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