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Day85·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2)】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4月27日。

一、原文:

P222

大多数人不想试着超越自己可能性的极限;他们一辈子也不想试着了解他们能干些什么,不能干些什么。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这种审慎稳妥在科学界是最可悲的。一个科学家按照自己的能力挑选任务,结果获得了荣誉,声名大噪,他不会犯错误。他的著作清单挑不出毛病,没有人有过异议;他的工作始终是卓有成效的;他一旦着手一份工作,一定干到底。但就在这张长长的著作清单后面,就是那张未写的和未做的清单——就在这未写的和未做的清单里面,在未犯的错误中间,在回避了的冒险甚至羞辱中间,可能就隐藏着真正伟大的发现。在这里隐藏着自我发现,那是可以肯定的。活了一辈子,连自己——自己应当是你最亲近和最热爱的人——都不了解,真是遗憾……

在这个意义上,柳比歇夫检验了自己。他不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衡量任务,而是根据任务去衡量能力。他认为,有一种精神上的义务,要比保持心灵上的安全感好。

二、我的阅读日志:

1.超越自己的可能性:寻常的大多数人,他们或是安于现状,或是不思进取,或是消极避世,并没有挖掘冰山之下的潜能。有句广告词说得很好,一切皆有可能!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用对方法。

2.在舒适区内避免犯错:这让我想起一个词“舒适区”,人们习惯躺在自己的舒适区内,这样可以避免犯错,可以安逸享乐。打破舒适区意味着现状将会被打破,面临的将是未知的挑战,我们头脑中的大象,会觉得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3.根据任务去衡量能力:柳翁跟大多数人不同,他选择去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去超越更多的可能性,所以他选择根据任务去衡量能力,而不是根据能力去衡量任务。任务是定量或定性的,把它作为标准是可衡量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任务进行自我调整;如果能力不足,可以尝试自我突破,并借此机会,成长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讲,根据任务去衡量能力也就是一种成长型的思维。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特的一生》·Day85·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