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被誉为词中鼻祖,相传为李白所作,但有处细节词中没有交代

在宋词以前,有一首词,他和另一首词并称为词中鼻祖,相传为李白所作。许多朋友已经猜到了,这首词便是《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另一首是我们下一节要讲的。

词这种文学体裁并非宋朝才有,早在盛唐就已经出现,那时候一般被称为诗余,就是文人作诗之余用来消遣娱乐的体裁,算不上正统文学。有点像今天网文的意味。

这首词被誉为词中鼻祖,相传为李白所作,但有处细节词中没有交代_第1张图片

李白是唐朝伟大的诗人。祖籍在今天的甘肃天水,先祖隋末迁徙到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到了唐朝,属于安西都护府管辖。李白五岁那年,随父亲搬家到今天四川江油市青莲镇。所以,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游历祖国各地,后来入翰林,因为蔑视权贵,受到诽谤,愤然辞官离京。开始了人生中第二次浪迹江湖。

这首词写一个独处深闺的女子登高远眺思念自己丈夫的心绪。描写委婉细腻,结构跳荡曲折,堪称经典之作。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词的上阕写女子登楼所见所感。但诗人首先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暮霭沉沉的山林秋色图。“平林漠漠烟如织”,原野上的树林烟雾弥漫,因为天色已晚,远远望去,树色烟光,浑然一体。诗人又将这含烟的山林景色,比作织锦。这就不光有视觉效果,还令读者产生了触觉的联想。远处含烟的树林跃然纸上。

这首词被誉为词中鼻祖,相传为李白所作,但有处细节词中没有交代_第2张图片

第二句写山色,却增强了感情色彩,寒山。不光点明了季节到了暮秋,傍晚时分已有寒意,更表现出主人公的心情,是孤寂落寞的。她眼中的山林也有了寒气,而且是“伤心碧”。山木本无情,女主人登楼远望,只见远树含烟,道阻且长。心中挂念的良人仍在千里之外,不由得忧伤郁闷。

前两句写景,但景中有人。是谁在独自惆怅,触景伤情呢?“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镜头由远及近,慢慢推进至思念异乡良人的女主人。暝色,说明天色已晚,夕阳西下,让人联想到岁月迟暮,于是楼上愁。“愁”是全篇的点睛,也是寒山,漠漠,伤心碧的落脚点。

这首词被誉为词中鼻祖,相传为李白所作,但有处细节词中没有交代_第3张图片

词的下阙并没有顺着上阕思路继续写女子为何发愁,而是视角荡开,有楼上转而楼下,转而空镜,飞鸟。描写了玉阶伫立的所见所感。

“玉阶”“高楼”说明女主人不是小家碧玉,他不是为衣食忧愁,她是在思念外出久久未归的丈夫。她登高远望,又不见她所思念的人,久久没有他的音信。一个空字,表现了女子失望的情绪。思念有多深,失望就有多深。“宿鸟归飞急”是写景。女子伫立在台阶上正惆怅着,这时,一只只归巢的鸟儿急飞而过。

这首词被誉为词中鼻祖,相传为李白所作,但有处细节词中没有交代_第4张图片

是啊,鸟儿尚且知道日暮归巢,那漂泊异乡的游子怎么还是迟迟不归呢?鸟儿急归,反衬出她人儿不归的失望。情与景结合起来,把思妇盼归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有鸟归想到了人归。诗中百转千回,反复渲染的一个愁字一下子具象化了。

结尾两句,视角又荡开去,由近及远,由身边的景色,转而写女主人的想象。她站在玉阶上,心意飞出千里之外。上句思考问题,下句作答,却又不直接回答。而是把目光伸向了远方连绵不断的亭台驿站。此一句既是抒情,也是写景。也把读者带入了此情此景,陪同女主人一同寻找久久不归的意中人。

她的目光在延绵的驿路上反复寻找,然而,只见长亭连接短亭,却不见那久盼未归的良人。两句诗把她缠绵的思念,惆怅哀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这首词被誉为词中鼻祖,相传为李白所作,但有处细节词中没有交代_第5张图片

整首词描写了一个深闺少妇思念自己亲人的心绪。至于她思念的亲人为什么离去,有为什么客居他乡久久不归,诗中不作交代。自然也就不会产生深远的社会意义。但从文化艺术角度上,词作者通过情与景的交融,塑造出深远悠长的意境。视角的跳动,结构的曲折,流畅浅显的文学语言,表现了真挚深厚的感情,这首词具有了不可多得的文学艺术地位。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首词被誉为词中鼻祖,相传为李白所作,但有处细节词中没有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