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黄土高原

      初春的傍晚,走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啊,只是刹那,就在眼前。

      走过黄土高原,路过一个又一个似曾相识的地方。它们的名字,或者是在泛黄的历史课本里,或者是在朋友熟悉的笔迹里,或者是在接踵而至的梦境里,总之,它们,就是故人,那么亲切,又那么熟悉。

      走过黄土高原,一不小心,又重温了昨日的一片旧梦。硷畔上的那个佝偻的背影,为什么会触痛眼睛?哦,想起来了,想起来了一个人,还有他笔下的一群人。

      黄土高原,支离破碎,草木萧疏的黄土高原啊,让人想起了已故作家路遥先生。路遥出生在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之间,厚沉沉的黄土,是路遥先生生命落地后最初的温床。黄土高原的天空,是那样高,那样远,那样寥廓,那样无垠。在苍茫的天宇下,路遥先生的人生,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向了远方。

      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太恶劣了,恶劣到一双父母不能养育自己的血肉。黄土高原又太宽厚仁慈了,仁慈到孩子被送出去了,就等于重获新生。路遥先生的父母,迫于生计,把路遥过继给了路遥的伯父。伯父伯母待路遥很好,不仅供他吃穿,更重要的,是供他上学读书。

      读书,改变了路遥先生的人生轨迹。书籍,让路遥先生从此至少可以不用再做一条泥腿子。

      黄土高原用窝窝头,山药蛋和小米,养育出了一位倔犟的作家,一位拥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作家。路遥先生生于黄土高原,长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上的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甚至一粒微尘,他都是最最熟悉的。为了他挚爱的黄土高原,为了感恩哺育他以精血的黄土高原,路遥先生决心创作一部可以永恒的作品。

      为了完成这部史诗巨著,他只身一人,走出千沟万壑,走到蒙古高原的沙漠腹地中去做一个人心灵的朝圣。为了完成这部史诗巨著,他独自一人,深入到黄土高原深处的煤矿中去触摸最有血有肉有骨头的生活。

      经过几年的行走,探访,搜集和整理,在三十年前的那一天,路遥先生开始写作他的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

      这部作品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之后,一下子炙手可热起来。开谈不说《平凡的世界》,读尽当代小说也枉然。

      《平凡的世界》最终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项荣誉的获得,也让路遥先生的小说家地位更加不可撼动。但,可悲的是,作为一个响当当的作家,一位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的领军人物,路遥先生的生活是贫困的,甚至可以说是贫苦的。他没有钱去坐火车到北京去参加《平凡的世界》颁奖活动。在和弟弟分别的时候,他说了一句“操他妈的文学!”的粗话。这话,让人不是愤怒,而是悲哀。不是悲哀,而是心酸。

      从黄土高原上走出来的孙玉厚老汉,就住在那个破破烂烂的窑洞里,从黄土高原上走出来的少平少安弟兄,吃的就是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的苞米和黄豆,喝的就是从黄土地里汲取出来的带着泥沙和土腥味儿的有些混浊的水。从黄土高原上,走出来的,还有一心为民的田福军,有心地善良的田晓霞,有混吃混喝的王满银,有能说会道的链子嘴……

      走过黄土高原,飘过路遥先生模糊的面影。他夹着一支烟的神态,却是那么棱角分明。烟雾缭绕之间,岁月,倏忽不见。

      回溯而上,古有太史公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呕心沥血,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古人立德立功立言是三件顶顶重要的事情。路遥先生用盛年做蜡烛,燃烧了一生的时光,写成了伟大的《平凡的世界》。

      而今,斯人已去,岁月不空。孙少平们还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浪遏飞舟。

      走过黄土高原,走过一片斑驳陆离的记忆。那为着深夜点起来的红灯笼,那挂在半山腰的土窑洞,总会让人想起谁来?白孝文?田小娥?白嘉轩?鹿子霖?深夜,亮在黄土高原上的盏盏灯光,让人想念家,想念家中的父亲和母亲。想念热乎乎的炕,想念一碗鸡蛋面的温度,想念一个眼神。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的容颜

      如莲花开落

      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我的心似小小的寂寞的城

      我哒哒的马蹄

      是个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只是过客

      ……

      黄土高原啊

      此时此刻

      我也只是

      一个过客

      我的故乡

      在北方

(2018/2/17)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过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