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运营之光”:UGC和PGC的生产区别

读“运营之光”:UGC和PGC的生产区别_第1张图片
图片源自网络


之前一直在说“调性”,也就是“定位”。但不管怎么说,这个词很务虚,即便真的找准了,你要落地到实处找到具体的发力点,这是对于一个运营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事。

还是继续讲内容运营这一块儿,准备好文案内容后,你需要先从你的内容背后提炼出来一些棱角分明的标签,再用一系列具体、切实的行为动作去支撑起这些标签。

也就是说把最开始很抽象的、可能用户无法理解并记住的概念,通通具象化。比如在推广时,你对用户传递了一种“这个产品功能很好用,是升级后的,其他产品都还没有这个功能”。好,那么这就是你的产品的一个标签,你需要思考如何去让用户在知道这个标签后有更进一步的兴趣去了解、去发掘你这个产品潜在的另外一些你想要向他们传递的点,这就是所谓的标签支撑。

用黄有璨的话来说,整个流程扒下来,其实也就是三点:内容的生产、内容的组织和包装、内容的流通。

内容生产一般分为两种形式: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专业内容生产模式)和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模式)。

按照“运营之光”里所写,PGC模式相对更可控,但基本是个劳动密集型的逻辑,随着内容量越来越大,你的运营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而UGC模式虽然听起来更轻巧,但运营的过程会极其艰难,甚至九死一生。

UGC维度下的内容生产通路构建,明显难度要远大于PGC。

因为用户群是无法细分的,而且变化性极大,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但是PGC就不一样,专业内容通常有一个固定的知识点,具有普适性,定位不会改变,而且对应的用户群粘性很强,只要你能够一直处于随时代变化而持续输出的状态,那么这其中形成的体系通常都是良好的。

但无论是哪种内容生产模式,终究也只是在内容本身的层面上,整个内容运营的话,另外两点也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运营之光”:UGC和PGC的生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