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对麦芒和第二次外拍

糊照的前生今世

6月25首战外拍中人像100%的糊照让小白很是郁闷,于是闷头开始翻糊照的前生今世。

先说前生,为什么会糊:

归根结底都是“抖”字惹得祸:拍摄人手抖或拍摄主体抖。而那些看上去清晰,但放大后糊到爆炸的在于对焦的不准,特别是在人像上,如果没有对焦到人脸、人眼上就会有很大的不舒服感。

分析上周拍糊的原因:

1.自动对焦为区域:

拍摄之前只知道佳能对焦模式分手动模式、单次自动对焦、人工智能自动对焦、人工伺服智能自动对焦四种模式。手动比较高端,放后边学;单次对焦适合拍移动较少的物体,人工智能适合拍摄运动主体,人工伺服是两者的结合。不知道自动对焦区域也要选择,可以单点、可以区域,精确度就有差别。

2.不知道有安全快门之说:

安全快门=1/焦距或1/50s:也就是当焦距大于等于50mm时,手持快门不能低于焦距的倒数;当焦距小于50mm时,手持快门也不能低于1/50s。不然不由自主的轻微手抖就会导致糊片。

3.不知道有最佳光圈之说

追求人像大光圈的虚化效果,会造成景深浅,对焦区域变的更为苛刻,如果人物是倾斜的状况下有可能造成一只眼清晰,另一只眼模糊;此时需要降低最大光圈2-4档,增大景深,人脸都在对焦范围内即可。

曝光的弯弯绕绕

本周学习较多的就是最基础也是最精髓的曝光,照片就是曝光过程的产物,曝光博大精深,只大概理解原理和皮毛。

曝光三原则:光圈、快门和感光度,水平有限,小白只能说自己的通俗理解:

光圈就是限制多少光进入相机,光越多,曝光越强是很容易理解的。表示方法是F+数字,F值越小,表示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大,比如F1.8>F16;

快门就是光以多少的速度通过图像感应器,速度越快,相当于作用于图像的光越少,曝光较低,越慢则光越多。快门以1/数字,比如1/250方式表示,数字越小,快门越慢,适合拍车轨、星轨等需要长曝光场景;数字越大,快门越快,适合拍高速移动的物体;

ISO就是对光的敏感程度,ISO越高,表明对光越敏感,成像越亮,但同时噪点也多。理解感光度的一个场景就是在光线不好时,即使光圈和快门开到最大,画面仍然曝光不足,此时就必须提高ISO,牺牲些画质来提高曝光度。

感觉基础的参数调整就是这三个,另外的测光模式、曝光补偿、闪光灯补偿、白平衡等其他参数属于补充或高阶学习。

第二次外拍

酷热中的漫游

7月2号,顶着烈日和晚起的脸皮(本计划6点钟早起),一直到坐上地铁也不知道去哪里的漫无目的就出发了,事实表明真的是无计划的惨烈。

在北海和前门犹豫不决,最后在地铁关门的一刹那在东单下车了,晃悠到修葺中的东单公园,上午已上演着热闹无比的广场舞,在一个角落中拍了几张,然后就是漫长的轧马路,一路走到东交民巷,走了好远才发现标志性的教堂,可已经没了拍照的兴致,因为太热了,全身都是汗,最后在前门吃了碗卤煮悻悻回家,辜负了隐形眼镜和双眼皮贴。

小区内的金矿

感觉是白天太热和地铁里太冷交织,傍晚时头疼的炸裂,真是佩服自己的拍照热情,没怎么准备就在楼下的小区开拍起来。或许是熟悉的场景加上微风的吹拂,全然不顾小区里遛孩子、遛狗的眼光,就愉快的走走停停,放松了很多。原来不用跑那么远,光线和舒服才是重要。

当然成片率还是很低,需要在众多的照片中挑挑拣拣才有几张满意的,此次学习了下前景遮挡法和大光圈的近身照,吃完饭后随拍的夜景照竟然感觉也还不错!

针尖对麦芒和第二次外拍_第1张图片
摸头发
针尖对麦芒和第二次外拍_第2张图片
45度
针尖对麦芒和第二次外拍_第3张图片
伪造的花海
针尖对麦芒和第二次外拍_第4张图片
第一张夜景人像

你可能感兴趣的:(针尖对麦芒和第二次外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