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禾叶组合《如何学习》

【Day1】今日阅读《如何学习》第1-2章

day1:《如何学习》原理篇

请设想这样一个学生:这是个用功的孩子,上课仔细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笔记一丝不苟,做了很多记忆卡片,错题本;晨起背英语,晚上看数学,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不敢放松,但这个孩子总会发现有些人“轻轻松松”就拿到了和自己差不多的分数,甚至是更好的分数。迷惑,怀疑,充斥着他的大脑,但他不停的告诉自己:没有时间悲观,想要超越自己,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于是,在担心自己忘了什么、想要努力做得更好、做到卓越的想法下,这个孩子越发努力用功,除了学习外几乎不考虑任何事,简直成了一只“工蜂”。

有没有感觉似曾相识,你,或是你的班上,不乏这种可能被人们戏称为“书呆子”或的人。他们总是在努力,放弃了很多休闲和娱乐的时间,甚少与人交际,现在,人们按照学习的努力程度和最后的表现将学习者(戏谑地)分为了四种类型:不努力,表现差---学弱;努力,表现差---学渣;努力,表现好---学霸;不努力,表现好---学神。

过去的“书呆子”现在被称为“学霸”而那些看似轻松就拿到不错分数的人,则被尊称为:学神。

不管我们是学弱、学渣或是学霸,也不管我们想不想成为学神,从凡人晋级为神,是任何一个想要更好地生存之人的必然选择。原因显而易见:知识、技能的迭代程度远超过去。一个大一新生学到的的知识,本就是早就被发现的经典;即使他在大学期间保持学习,大三时,大一的知识也已经过时。

其实,大部分人都知道,成为终生学习者是必须的,但是,晋级为神,学得足够快,足够扎实,这可能吗?我,可以做到吗?

好消息是:脑神经学的多年研究表示,大脑的学习方式有特点可循,只要我们按照正确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做出一些小小的改变,就可以在很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坏消息是:大部分人不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还局限于“人的表现由固定不变的天赋决定”这一误区里(也许这是另一个好消息)

《如何学习》这本书的作者是个标准的“学霸”,兢兢业业地度过了高中时期,申请美国顶级学府失败后进入了较为普通的州立大学。在大学期间,以外人看来散漫、完全不符合传统学习方式的方法学习,竟取得了不错的分数。毕业后开始关注脑神经领域研究理论,逐渐将各研究成果视为一个整体,发现了不管人们是想摄入新领域,还是捡起以前曾放弃的兴趣,都可以遵循的方法,即: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在展开具体的方法论前,让我们看看方法背后的生物学和脑神经学原理。原理是方法的基础,也是最本质的东西。了解原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方法,甚至拿自己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之道。


一、大脑的物质基础

学习科学(研究如何学习的科学)从本质上说是研究大脑如何运作的的,而大脑的运作,指的是它如何处理输入的信息洪流。大脑有这几块区域用于学习:

内嗅皮层:过滤涌入大脑的信息

海马体:构筑新记忆的地方

新皮层:信息被储存后,就会存放在这里,这是我们显意识记忆的地方。

二、大脑是协作统筹的

我们的左右脑功能不一:左脑是智者,是语言专家;右脑是艺术大师,是处理空间与视觉的行家,左右脑密切合作,也以整体意识统筹着一切。但这是如何做到的呢?答案:变出一个故事来。

左脑可以根据它看到的编造出一套有条理的说法来,把松散、零碎的咨询拼合成一套可以让自己接受的整体,且这套说法有因果关系,具有逻辑。


三、脑神经学研究成果---关于遗忘

人们常常认为,遗忘是自己的脑功能劣于常人,或者是自己的身体不行的前兆。但实事实与这一“常识”相反。

首先,遗忘可以帮助大脑屏蔽背景噪音,帮助我们专注于正在学习的东西。比如,当我们在学习新语言的时候,必须克制自己不说出与之对应的母语的词汇。

其次,是关于遗忘的新理论---记忆失用理论

相信大家都记得“遗忘曲线”,也就是注明的艾宾浩斯曲线:用进废退,复习得越频繁,复习得越按记忆曲线的规律走,就可以记得越牢固,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大半,甚至永远记不起来。

一位英语老师(名字太长,我们称呼他为巴拉德)对学生进行了实验。让整个班级的学生学习了一首小诗,现场默写。两天后,再次默写。因为孩子们没想到会再次默写,期间完全没有复习。但结果是:第二次的成绩比第一次平均提高了10%。过了几天又突击考试,成绩竟然再次提高了。

为什么会出现与遗忘曲线不一致的结果呢?

之后的科学家又做了大量重复试验,终于发现了关键变量,那就是学习材料。

艾宾浩斯实验时用于记忆的材料,和巴拉德对学生们进行试验所采用的学习材料,是不同的。

巴拉德的学习材料是一首小诗。我们日常的学习材料,或是历史事件,或是诗词歌赋,亦或是学科规律,都是有意义的,有联系的,有规律可循的,大脑多少已经理解或可以理解的。艾宾浩斯采用的学习材料,是完全无规律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发音,如RUR,HAL,BES,等等。

发现学习材料的区别了吗?关键是,学习材料与其他东西是否有“关联”。(实际上,就连艾宾浩斯自己也承认,换种学习材料,这一记忆规律可能并不存在:P)

既然记忆曲线不是完全正确的,并不适用我们日常学习的,那什么才是对的呢?

答案:记忆失用理论

人们的记忆其实有两个维度,一是存储强度,二是提取强度。

存储强度是记忆的存储功能,用来衡量我们存储得多牢固。记忆的存储能力只会越来越强,永不会减弱(有木有很激动~)。

当然,我们的大脑并不会存储所有东西,只会存储有意义、有趣或游泳的东西。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刻意存储,就永远存储了。

提取能力用来衡量某向信息被提取到显意识里的难易程度,这一能力和存储能力相比比较弱,但也可以经过学习和反复运用越来越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迅速下降。不仅如此,可提取的记忆容量很小,我们只能提出与大脑发出提示有关的很小一部分记忆。

研究表明,提取强度越高,提取的过程越困难,提取能力和储存能力就飙升得越高,也就是---学得越扎实!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巴拉德给学生们重复考试时,学生们表现会提高。虽然学生们并没有复习,但课堂考试时相当于提取(回想)了一次,第二次考试水平因此奇高;第三次考试则因已经提取过两次,学生的表现水平进一步提高。

如此说来,最好的复习方式,是考试。因为考试可以强迫自己提取,实在不知道了再看答案。甚至可以放几天,等提取强度没最初那么强时再提取。(还记得嘛,提取的过程越困难,即得越牢固)

参考书籍:《如何学习》第一、二章;《得到-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一季016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21天|禾叶组合《如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