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施有效的管理
李希贵的这本《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2004年出版的一本书,2016年再版,历经10余年的时间,如今读起来仍然那么令人回味,荡气回肠。这本书共4个章节,分别是乡村中学、穿越雷区、高密教育、强市之梦,贯穿着教学、教育、管理三条线索,勾勒出他构建自由、民主、平等的学校教育生态的生动图景。阅读这本书,我们跟随李希贵一起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一起了解他的教育智慧,他的写作那样诚恳,叙述那么平实,从他的娓娓道来中我们得以了解他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理想,将会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尊重是管理的前提
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校长、局长,李希贵都把人的因素摆在第一位,在他看来人是管理的要素,管理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调动人的所有潜能,组织和塑造人的才华。是什么让他都尊重人如此重视,我想这和他从教之初的三次教训有关。一是一次班里的团支书和几个学生旷课了,他批评后才发现错怪了他们,原来他们是送寝室的同学去看急诊了,于是,李希贵和学生进行了真诚的道歉,学生不仅原谅了他,而且和他聊到很晚,这让他感受到了平等的重要。二是他的第一届高中学生毕业,学校为了能多增加一个本科生名额,将可以加20分的省级三好学生指标给了不该给的一名学生,而这名学生虽然得到了加分却不买账,连毕业典礼都没有参加,却喝得酩酊大醉,指责学校的不公正。这让他思考公正的意义。三是因为一个学生的表丢了,由于处理不当,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虽然小偷抓到了,却让这名犯错的学生辍学了。这让李希贵不得不静静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管理一个班级和管理一个学校抑或是一个地区的教育一样,都要通过具体的人才能实现一个组织的目标和愿景,在管理者的眼中,只有时刻把人放在重要的地位,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及,时刻把自己置于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上才能听到来自他们的真实的声音,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准确的决策。而尊重人是民主和平等的最基本前提,是构建公民社会的基本出发点,教育作为政治社会的有力推动力,有责任在学校里面构建民主平等环境,尤其要致力于培养具有民主平等意识的学生。正如李希贵所言:“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认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的氛围,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教育就不会有多少问题。”
二、机制是管理的保障。
机制是微观的制度,是较为固定的制度化了的方法。在学校管理中,建立起好的机制无疑会让管理更加规范有序,更容易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比如为了鼓励教师阅读,可以建立起教师阅读奖惩机制;为了规范教师有偿补课问题,可以建立起教师有偿补课监督机制;为了规范教师教育教学,可以建立起教师考核机制等等。对于机制如何产生作用,李希贵讲了一个分粥的故事。有7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团队共同生活,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没有什么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吃饭的问题——要分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大家实验了不同的方法,最后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大致过程如下:
方法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可见,权利导致腐败,绝对权利导致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利,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这种方式导致严重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当然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所以还得新找思路。
方法四、经开会研究,发现一套新方案: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许多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认无疑将享受那份最少的。
可见好的机制会起到好的作用。在学校管理中,有时不是缺少好的管理队伍,而只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机制。李希贵非常善于运用机制的作用。无论是当校长还是当局长,他都把机制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进而推动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教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三、创新是管理的灵魂。
亨利福特说:“不创新,就灭亡。”创新是管理的动力,是教育发展的利器,更是摆脱危机的重要途径。在工作中,我们有时习惯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习惯于稳中求进,但往往有些时候,局势和情态不容易给你这样的机会,因为许多机遇稍纵即逝,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和发展节点,必须要推陈出新,适时而动。当动不动,必然错失良机,有时,更会追悔莫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是对事业的发展负责。当然,创新更是对受管理者的负责,在创新的管理下,能够帮助师生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成就更多的人生精彩。在李希贵的教育实践中,他以问题为导向,向企业管理借东风,坚持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以期实现教育的变革。他从来不是一个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人,总是主动出击,积极行动,百折不挠,他说,我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一是目标创新。李希贵善于提出一个让他的团队乐意奉行的共同奋斗目标。比如在在高密四中当校长时,针对当时学校的发展困境,他组织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确定将“永不屈服”作为学校的校训,很好地适应了当时学校的当时的情况,凸显了其引领全体师生走下去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在高密一中当校长时,他提出了“为四十岁的人生做准备”的校训,通过师生对校训理由的诠释和研讨,让学校的师生找寻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了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高密市当教委主任的第一件事,就是针对考试存在的问题,提出把考试管理作为工作重点,进而实现了由考试带动课堂教学的巨大变革。
二是制度创新。比如,他在高密四中率先实行了教师聘任制,采取“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办法,让自己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运用竞争机制,将高密四中食堂一分为三,充分调动了食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高密一中当校长时,为了培养学生自律意识,根据学生们的意愿,创新地实行了“无人监考制度”;为了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建立了“代理班主任制度”,其中一位担任代理班主任学生的落落大方的形象受到了副省长的称赞。在高密市当教委主任时,为了打破传统的校长管理模式,他率先进行了校长职级制的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面。他最有创新、最有推动力的改革,当属赋予了教育督导的尚方宝剑,这项改革让高密市人民政府督导室真正地实现了督政和督学的双重职责,拥有了通报处分权和干部升迁提名权,既减轻了学校多头迎检的负担,又让检查真正发挥了最大的效力。
三是环境创新。为了给教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李希贵善于调动一切有利因素,集中力量解决教育发展环境面临的问题,用他的话说就是:“能拿来的都拿来。”比如,在推动教育信息化方面,他采取借鸡生蛋的办法,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采取与计算机厂家共建、租赁、分期付款等多种形式,解决了高密市中小学校计算机数量不足问题。比如,为了让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他紧紧抓住国家政策出台的有利契机,让民间资本与名校品牌“联姻”,引进了一所投资过亿的民办学校,紧接着近10个亿的民间资金流进了潍坊的校园。比如,他利用担任山东师范大学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便利条件,在潍坊市创造性地建立了教育硕士流动工作站,很好地解决了基层教育科研的难题。一些老大难问题,他积极倡导引入第三方机制,向社会招标,用不同的眼光来帮助教育解决问题。他坚持倡导举办了20期的更新家庭观念报告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网络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