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

在美好的世界和平的表象下,却隐隐藏着一些社会弊病,拨开伪造出的美好,人们只能看到一个绝望的未来--《1984》借男主角温斯顿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极权统治下的社会:人们没有自由,随时被老大哥监视着,每个人随时都会从世上“消失”,人与人之间没有温情,繁衍后代只是党规定的任务。在这个冰冷的令人痛苦的世界人们要做的只有无脑的遵从,那么这到底是个怎么样的社会?党究竟是个怎样的存在?作者想要在这本书里表达些什么呢?

  故事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是一位党员,可是他有着独立的思想。他认为,如果有希望,希望应该在无产阶级身上。但是现实让他失望,他曾见识过无产阶级释放出的强大力量,但是力量使错了方向。而无产者们的生活不过是简单的生存,当想要控制他们简直易如反掌,一方面假装关心他们,一方面视他们如牲畜,无产阶级者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根本不会想到造反。

  书中有一段口号,“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这三段文字只是为了实行思想统治,僵化民众的思维,使其完全服从于党。还有书中描写过的“两分钟仇恨会”,让一群人对所谓的敌人进行疯狂的攻击,强化老大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简直像洗脑一样。而作者详细的把一切写了下来,以一个普通人的口吻,刻画出了极权主义社会的本质:思想控制。

  故事的最后,温斯顿经历了三个改造过程,他从思想上被人打败了,成了“思想纯洁者”,被实行枪毙。从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中的世界根本没有所谓的思想自由。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失去身体自由是件很痛苦的事,那么失去思想自由可不仅仅是痛苦与不自在,只能是绝望与压抑。极权主义下人民精神的匮乏,思想的荒芜,似乎暗示了这是个荒凉的时代,而整个时代似乎只有温斯顿一人在抗争。

  最后温斯顿的思想被改造,曾经怀疑、厌恶过这个时代的人结束了他的斗争,幸福的享受着被圈养的自由。这是一个悲剧,也暗讽了这个令人反胃的世界,这个结局的安排令人深思。

《1984》读后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1984》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