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让我知道如何精进

还记得上学的时候,我们上课听讲是什么样子吗?

有没有出现拿着书却睡着了的情况?

毕业以后,我们又重新拿起书本学习过吗?

有没有发现,拿着书本的我们却怎么也记不住书里的内容?

如果以上的情况都出现过,甚至比这些情况还要多,都没关系,毕竟学习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我们是否把时间花在了值得的事情上呢?《精进》的书中提到了我们需要少做短半衰期事件。在时间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清醒的辨认出什么是短半衰期事件,在辨认什么是短半衰期事件的过程中,我们要记住一个词“断舍离”,我们每天在纷繁的社会资讯里,已经习惯被灌输太多没有营养的内容,也习惯了去听,去附和,甚至去迎合当下的流行,此时的我们如何单取能够配合我们成长的那一瓢,勿忘初心,记住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呢?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摄取的文化内容,有很多还是儿时背诵的古文,为什么?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在现今物质欲横流的当下,让经典文化也满目疮痍,但当我们细细品味真正的文化时,你也会发现,真正让你找回自己的,还是那些经典之作,而不是我们天天听到的“海带”,不是我们天天的和谁“喵喵”叫,更不是那些所谓的“时尚”。

再来审视一下我们身边的圈子,圈子里的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方向,可能你会说,你看他混得这么差,饭都要吃不上了,和他学啥?其实你可以学他这么困难的环境是如何让自己没有走向歪路,还是堂堂正正的活;这只是一个比喻,其实更多的是我们自己要多去交流。

书中引用了“乔哈里窗格”,这个启发式矩阵,简单来说分成了四个区:公开区(我知他也知),盲区(他知我不知),隐秘区(我知他不知),未知区(我他都不知),我们和他人的每一次交流,最后都能在这个矩阵里看到变化,那作为我们善于学习的人来说,就会去关注盲区,从交流中获取自己所不知道的新知识。这个观点我很喜欢,同时想起来了一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就像现在网络上很火的流浪大叔沈巍,一个捡垃圾的流浪人,谁会知道他也是一名高材生,只是因为生活的种种,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来活出自己,每天的生活就是捡垃圾,买书,读书,如果他在你的身边,你可能永远都不会想着去和他这样一个流浪汉去交流吧,只是现在他成了网红,大家去拍照,去讨论,但有多少人是想去学习一下他所知道的古今中外的知识呢?只有和他交流了,他才会用标准的普通话跟你讲《左传》《尚书》,谈企业治理,谈各地风土,也告诉人们“善始者众,善终者寡”。可见交流是一个学习的好渠道。

好多学习的方法都用了,自己也很努力了,但是收效甚微,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精进》的作者采铜告诉我们,其实努力也是一种才能,天啦撸!原来努力不再是口号,喊喊就完了,而是一个才能,要获取这样的才能,怎样做才有可能呢?我想那只有努力!

但是努力又该如何做呢?那缺少不了专注,更缺少不了坚持,专注如何努力,坚持寻找主动学习的方法。

此时的我不禁想到,前段很火的《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他在拍摄国内这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科幻电影之前做了很多不为众人所知的努力,从15岁订立目标开始,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次不行就第二次,啃不属于自己专业的物理学、量子学书籍,一切都是为了拍科幻片,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就是有了这样专注的努力,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他的成功,而这份荣耀不是一蹴而就,是多年的累积的成果。

读完《精进》,也看到了很多普通人的不一样,而我依然不会一下子就成为一个学神,但收获了很多的启发,在学习的路上,沿用一句诗:学海无涯苦作舟。同样,作者采铜在书的序中提到,他希望这本书展现给读者未曾想到、未曾看到又殊为重要的东西,这些东西一点点撬动我们读者头脑中某些坚固或者凝结已久的结构,使它们开始松动,并发生新的可能,而我接收到其中对我而言重要的东西,足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进》让我知道如何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