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美国连续出到第12版

本书初版至今已经超过30年了。现今,美国的出版书籍可谓不计其 数,而本书能连续出到第12版,在美国拥有超过200万的读者,可见必有其过人之处。之前的版本是由罗纳德·阿德勒(Ronald Adler)和奈尔·道恩(Neil Towne)两人合著。本版书改由罗纳德-阿德勒和拉塞尔,普罗科特(Russell Proctor)两人合著。

全书分成“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部分,涵盖了人际关系的全貌。“看入人里”包括第一至第四章,着重于探讨与自我有关的沟通因素,简介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包括第五至第七章,着重于探讨与沟通对象有关的因素,重点是分析语言和非口语的特性,强调倾听的重要性。“看人之间”包括第八至十一章,着重于讨论关系动力,重点是强调沟通关系的重要性,关系中的亲密与距离,如何增进沟通气氛及人际冲突的形态与因应之道。

知觉

什么叫知觉?知觉就是你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有一个“哲学问题”,那就是“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文化、经验和思想的不同,可能对同样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知觉。那么在沟通时,知觉差异就会给我们带来沟通上的挑战。你相信星座吗?你相信宗教吗?你相信风水吗?你相信中医吗?你相信外星人真实存在吗?这些问题都是朋友聚会时经常会为之“大打出手,割席断交”的经典话题,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知觉都有很多角度的差异。那么如何在沟通中克服这些差异呢?

首先,我们要认可“世界所是”与“我们所知”之间的差距。狗能闻到的气味你闻不到,海豚能唱出的歌曲你听不见。发生在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超越了人类所能认知的范围,我们需要靠四个步骤来有效组织我们的知觉:选择、组织、诠释和协商。
其次,我们从环境中选择某些刺激来获得信息。这时候,刺激的强度很重要,越强的刺激、重复的刺激、带有动机的刺激,越容易被我们获取。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你希望别人获取你的信息时,你可以大声地告诉他,这就是一个有效的刺激,足以成功引起注意。
从环境中获取信息后,我们要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形式。每个人都有一套不同的方案来组织我们对于其他沟通者的印象,社会科学家称之为“知觉基模”。我们习惯于用性别、职业、年龄、外貌等来区分别人,进而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这都是由知觉基模塑造的。知觉基膜在帮助我们更简化地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容易让我们陷入刻板印象的陷阱。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男人都是怎样的,某个地区的人都是怎样的,处女座都是怎样的,一旦陷入刻板印象,人们就会将个别事件或者行为普遍化,从而来佐证自己的主观判断。刻板印象,人皆有之,一个有效消除刻板印象的方法就是,把每个人都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性别、文化与语言

本书多次提到了性别和文化对于沟通技巧的影响。性别与语言的关系也会让人感到困惑。男人与女人说话的方式存在着许多差异:男人谈话在于目的,女人谈话在于情感。男人追求对话的趣味,会牵扯到许多笑话和温厚的戏弄,而女人的对话更多是关于感情、关系和私人问题。女人在对话的形式上更多样一些,而男人则趋向于得出结论的方式。基于性别的不同而导致沟通方式的不同,有太多著作论述过了,这里就不再多做解释。建议真的有兴趣了解的人可以去搜索一下“PUA”,那是一门专门剖析这些事情的学问。

作者认为,不同的语言塑造并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观,这就是语言相对主义。低语境文化会尽可能直接清楚、不含糊地表达感受及想法,高语境文化为了要促进社会和谐会避免将话说得太具体。从文化区域来说,北美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而亚洲和中东属于高语境文化。看看亚洲那些国家领导人的发言吧,哪个不是慢条斯理、字斟句酌的。有些文化比较重视简洁有力地使用语言,而有些文化认为语言应该要详尽。在一些社会里,正式程度显得很重要,而在另一些社会里比较看重非正式的用法。所以,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不同的语言沟通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沟通的艺术》---美国连续出到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