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是真正重要的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非常多的事情,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吃一顿饭,见一个人。随着太阳升起,崭新的一天开始,随着夕阳西下,这一天渐渐的拉上了幕布。

        在这一天中,我们被教父中马龙·白兰度沙哑的声音陶醉过,我们被思考学习中的灵光一现带来的巨大的满足感包围,我们被在佳肴中享受的美好体验而觉得如痴如醉,我们被见到自己喜欢的人而感觉到心动不已。

        由此,我们用感叹,惊讶,笑容,甚至我们还会用兴奋的来回踱步去记录这一次次的美好体验。尤其有些人可能和我一样,喜欢通过写作日记,用几百几千字去记录在那个时候,情感的迸发,思维的提升,那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

        我也会有专门的印象笔记,那个记录里面有我对学习方法的思考,有我对生活的思考,有我对人生的思考,也有我对自己的思考。但是我会发现在一年后,一个月后,甚至可能只是在短短的一个礼拜,当我再次看到我当时写的这篇文章,我居然惊讶的发现,它对于我而言显得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得我觉得在那一刻,我的时间好像被多来A梦的时光机给收走了,我的那一刻的所有的“读后感”仿佛成了一个孤立的东西。我当时的情感体验再也无法还原,我的收获好像也成为了一片空白。我的所谓的“成长”仿佛成了我最好的自欺欺人的怎么能够去缓解我度过一天的焦虑的借口

        我突然好像觉得哪里不对劲?

        我发现在记录中躺着的是我们的过去,躺着的是我们对于过去的想法以及我们所认为的“成长”,我们对于过去总是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读后感”,那里面包含了我们太多珍贵回忆,但是珍贵得好像我们舍不得再去触碰,只愿意让它就在那里躺着。

        我发现我总是思考的太多,做的太少,解释的太多,改变的太少,对过去留恋的太多,对未来憧憬的太少。而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会告诉你理论和实践结合是很重要的,就连包括我们自己其实也是知道,理论和实践结合是重要的。但是却很少有人去告诉你理论和实践是怎么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自己也很少去意识这个问题,而这恰恰也是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

       “读后感”不是真正重要的,真正重要其实是“读后改”。

       首先我给自己开的药方就是每天晚上睡觉前问自己,我明天和今天相比会有哪些改变?

       其次在明天的时候,把这些改变真正的记录下来,在这些改变中去感受我在改变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去抓住自己的微观感受,让这些改变真正的能够记录在我的内心中,还是要问同一个问题,我后天和今天相比会有哪些改变?而我现在越来越觉得阿里巴巴的"拥抱变化"这个企业的价值观的一个高瞻远瞩性了。

      最关键,就是不断的去重复这个过程,只有不断的重复,才能让人不会“反反复复”。

      一。体验生活,形成一个自己的观念和假设,包括自己的。同时形成一个具有场景化的句子,我在这个场景中,我是抱着怎么样的观念和假设?假如怎么样,我希望收获到什么样的结果?

      二。调整生活,对于自己的观念假设进行一个重新的较合理的调整。同时能够对于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观念进行追本溯源的分析。并且通过不断反问自己真正有哪些改变的过程中,对于今天和认识和昨天的认识之间的区别有一个更好的把握。同时形成一个具有场景化的句子,我在某个场景里面,之后应该怎么去做的一个陈述句,假如怎么样,那么我会怎么样

      三。改变生活,对于自己的调整过的观念和假设进行一个实践的过程,并且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自己的观念假设所带来的结果和变化,同时去感受自己的情感的一个接受度,去发现这个观念和假设是不是适合自己的。

      四。形成反馈闭环,不断重复,让自己能够螺旋上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后感”不是真正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