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禹锡诗词的狂放豪迈情怀

浅谈刘禹锡诗词的狂放豪迈情怀

李承武

    刘禹锡是唐朝诗人,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世人称之为“诗豪”。我很是同意这个“豪”字,他的“既来之则安之”“安贫乐道”的壮阔胸怀着实让人佩服。从古至今,能潇洒一世、笑傲江湖的人有多少呢?能不汲汲于名利、不汲汲于得失的人又有多少呢?

    我多次读刘禹锡写过的“陋室铭”。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给人一种幽居蓬户,高卧草庐,淡泊名利的宏大气魄与广阔胸怀,而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优雅别致则给人带进一幅啐吟风月,啸傲烟霞的风景中,而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则让人感到了他的满心自信与不辱于陋室的狂放豪迈情怀。

    刘禹锡因改革失败而被贬,他的安贫乐道的精神却被阴险的小人所算计,三次转居,却一次比一次简陋,但刘禹锡非但不去伤感于自己的悲伤处境,而是在清贫中乐道,在苦难中挥毫寄情,这种乐观旷达的精神的确令人非常敬佩。刘禹锡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在那里过了十年谪居生活。十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就在回长安后的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不料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了新贵,再次被贬去连州。

    刘禹锡用桃花比喻朝中新得势力的权贵,用看花人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奔走权门之徒。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更是令他的政敌难以忍受,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们,那些新贵们都是“我”被贬离开京城之后靠阿谀献媚攀爬上高位来的,根本不值得一观!刘禹锡借题发挥,讽刺那些政治暴发户,表达了诗人内心极大的鄙视和无情的讽刺。如果说,刘禹锡在被贬十年后能写下这样富有战斗性的篇章是很可贵的话,那么更为可贵的是,他因写《戏赠看花诸君子》被贬十四年后,重回京城,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锋芒不减当年: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时的玄都观,百亩庭院已半是青苔,往日那灿若红霞的千树桃花已荡然无存,代替它的是不足以观赏的菜花,那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而上次因看花题诗被贬的刘禹锡却又重返长安,旧地重游了!作者还是用桃花比新贵,用种桃道士比喻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就连皇帝也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刘禹锡作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表示丝毫不为十四年前因诗得祸而悔恨,不会因屡遭贬谪而屈服,却是为再题笔赋诗而欣喜,他的狂放豪迈情怀的确语惊天地,才射斗牛。这个“再游”又引起执政者的“不悦”。他又被派出长安,到东都洛阳做“太子宾客”这一闲官也毫不在意。             

    在唐代,像刘禹锡这样有“宰相之器”的诗人,被贬时间之长且又不沉沦者,是较少的。刘禹锡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现了他不怕失败,坚持革新的坚定意志。他在《浪淘沙》其中这样写到: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表现得出神入化,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这首诗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是一种朴实无华直白的美。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奋发精神,同时表明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这里借“银河”喻指政治清明的理想境界。“黄河”喻指当时黑暗现实,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直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二字大有弦外之音,隐含着无限往事。此诗为诗人久历风波之后所作。任凭黄河风狂浪激,万里泥沙险恶,都不能阻挡远贬异地的革新派朋友再回长安,再相聚首的坚定信念和急切心情。

    很多诗人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比如李白,他“欲上青天揽明月”,也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更多地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且想的更多的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借此来逃避现实,摆脱苦闷。与刘禹锡相比,李白多了一些对社会的失望,而刘禹锡则比李白多了一份坚定与执着。刘禹锡可谓“真金”,令世人景仰。虽备受打击,长期谪居,却坚强不屈,直面现实,勤奋进取。他在《昼居池上亭独吟》中写到: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这首诗形神兼备地写出了刘禹锡的高尚情操。“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作者通过看和想,很受教益。“蜜蜂”繁布金房,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一生何尝偷闲?对于敌害,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何尝退却?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中受到启示,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诗人又崇尚“鹤仪形”,勤奋修德,心存社稷。虽然诗人的理想和现实有矛盾,也深感苦闷,但他仍借饮酒,清琴陶冶性灵,表现了诗人直面现实,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而李白面对现实,则往往表现为“举杯消愁”、“但愿长醉不愿醒”了。

    刘禹锡这位有“宰相之器”的诗人,被贬前后共达二十三年之多,“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身处逆境的他并没有意志衰退,却依然不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他逆境不衰的最好写照: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永贞革新”失败,打击沉重,且二十三年谪居“巴山楚水凄凉地”,这么漫长的岁月,这么凄凉的巴山楚水,既“寂寞”,又“蹉跎”,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令人精神颓废,万念俱灰。但刘禹锡以他坚韧不拔的品格,不屈不挠的意志没有“似沙沉”,纵然“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但他始终不改初衷,逆境不衰。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虽感惆怅,但又相当达观。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他相信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感叹自己屡遭贬谪、老病侵袭,以致无所作为。但他对天下间仍有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深感欣慰。 因为作者明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沉滞,而是生活的新陈代谢,这个规律却不会停滞,沉舟侧畔,有千帆竟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诗人满怀信心,以昂扬的精神,饱满的热情迎接属于他的春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刘禹锡诗词的狂放豪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