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从木桥上冲过来的鬼子坦克 真相竟是……

一辆从木桥上冲过来的鬼子坦克 真相竟是……_第1张图片

这张日军坦克渡河的照片来源于美联社所刊发的一组纪念二战的图集,其图注为“中国战场,通过简易桥的日军89式坦克纵队”。不过,笔者更倾向于这是一张战前日军坦克部队的训练照。因为如果真如图片所云,照片拍摄于1941年6月的是侵华战场,那么在日军坦克纵队开进时,很难想象旁边还有不少中国平民在“淡定地”围观。即使不被日军“灭口”,也早驱赶得远远的了。毕竟,“保密”是个很合乎情理的解释!


不过,今天本文所要谈的话题,却不是日本军队行军纪律问题,而是照片中那队正在过桥的坦克……毕竟,能从一座木桥上安然通过,足以证明当时日军所装备的坦克重量之“轻”。

一辆从木桥上冲过来的鬼子坦克 真相竟是……_第2张图片

说起来,图中的这款89式坦克谓是日军坦克的“老前辈”了。鉴于坦克在一战战场上的优异表现,使得日军高层很快注意到了这种新式武器。战争结束不久,他们就利用本国力量在从英国引进的MkⅣ型坦克基础上研制了89式中型坦克。作为日本最早定型的国产战车,89式坦克在性能上并不先进。不过,它却具有二战日军坦克的“共性”——重量轻。

一辆从木桥上冲过来的鬼子坦克 真相竟是……_第3张图片

对于日本坦克“薄皮儿”这一特点,曾经引来无数人的冷嘲热讽。当然,这种吐槽不是空穴来风!其糟糕的战绩在那摆着:无论是在哈拉欣河两岸,还是在南洋诸岛,有关日军坦克被打得车毁人亡的画面几乎随处可见。如果说屡屡被美苏军队修理,日本人还可以用对方装备优于自己来遮羞的话;那么,在面对反坦克武器聊胜于无的中国军队时,日本坦克却也经常被对方用几近原始的武器击毁。这就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了。

一辆从木桥上冲过来的鬼子坦克 真相竟是……_第4张图片

在分析日本坦克这一弱点时,很多人给出了合乎情理的答案:譬如,日本资源匮乏,有限的钢铁资源在陆海军之间争来夺去;工业水平差,没有能力铸造坦克炮塔,铆接装甲的水平也极低;再加上脆弱的行走机构无法承受太大的重量……如此种种,使得日本陆军直到战败之时,其装备的坦克前装甲最大厚度也不过50毫米左右,“基本上还停留在防弹片的水平上”。


这些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因为除了上面这些“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其“主观原因”。换言之,日本人把坦克造得又薄又小,既迫不得已,又有刻意而为的成分在其中。

一辆从木桥上冲过来的鬼子坦克 真相竟是……_第5张图片

一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现实是,在两次大战期间:不单单日本,包括美苏德法等军事强国在内的很多军队高层都对坦克这种新式武器就能在未来战争中担当何种角色而争吵不休。无论是古德里安、朱可夫,还是戴高乐和巴顿,这些未来的坦克天才在当时都曾有过一段不大愉快的经历。


在日本,这样一种声音逐渐被一贯强调“机动作战”的日本陆军高层所采纳:由于的第一作战对象是苏俄军队,然后是中国军队,考虑到中国及苏俄远东地区缺乏足够的近代化道路和承重桥梁,所以那种“又重又大”的坦克一旦上了战场,其本已有限的机动性势必受到进一步的限制;又由于日本是个岛国,两大假想对象又均在亚洲大陆,因此其陆军遂行一种“前沿作战战略”。换言之,一旦战争打响,日本人必须把坦克从日本列岛运往亚洲大陆。这就使得日本人在设计坦克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到其船舶的运载能力……

一辆从木桥上冲过来的鬼子坦克 真相竟是……_第6张图片

于是,那种被人诟病不已的“薄皮儿”坦克在日本人那里成了一种合乎常理的选择。


综合工业基础、作战理念以及战区地理等因素考虑之后,当我们再看到日本坦克从木桥上冲过来也就不应再感到奇怪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辆从木桥上冲过来的鬼子坦克 真相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