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三、哲学

一提到哲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经常看到的心灵鸡汤之类的文章,诚然这些文章也属于哲学范畴的一部分,但却是很小的一部分,或者说没有真正接触到核心内容的一部分。那么真正的哲学又是研究什么内容呢?与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联系呢?学习了哲学对我们又有哪些帮助呢?在本节中我们将逐步展开讨论。在世界范围内,历史上产生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几十种,面对这些哲学思想,我们将从全新的角度去解析,即在科学的世界观框架下,以我们的人生目的为判断标准,批判吸收与继承发展。

在我的思想还不成熟的时候,甚至是在三十岁之前,我对于哲学都是相当反感的,因为很多的哲学思想都是只讲令人晦涩难懂的理论,没有与实践的结合,令人感觉枯燥乏味,脱离实际。在上学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政治和历史等文科内容,喜欢数理化等理科内容,那时也不曾意识到所有的科学知识最后都是为哲学来服务的,现在反过来要补上自己上学时疏漏的哲学,因为这才是人生的根本,之前本末倒置了。也是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没有真正的成熟,没有开始思考人生,没有认识到思想对于人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一个人开始思考人生的时候才是真正思想成熟的时候,不然即便是到了古稀之年依然是不成熟的。这也正应了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感谢之前的同事高总开启了我对于人生思考的大门,虽然开门的方式不尽如人意,虽然我与高总有思想上的冲突,为什么有冲突?我会在后面再做说明,但这不妨碍我对他的感激之情,没有他我还是生活在一种混沌的状态,虽然也能正常生活,但是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对于人生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历史上虽然产生了很多的哲学思想,但是我们在这里只讨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一个原因是限于时间和精力,另一个原因是展示对哲学进行批判吸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学会依据和方法,然后针对其它的哲学思想进行自我分析。哲学根据区域来分,大体分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哲学等,西方哲学大体有古希腊罗马哲学(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等)、中世纪哲学(主要为神学、基督教思想)、近代哲学(笛卡尔、黑格尔等)、马克思主义等,印度哲学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佛教,中国哲学主要有易经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佛教、基督教都属于宗教思想,前面我们已经进行过大体的讨论,后面会针对某些观点等进行详细的讨论,并进行不断地补充,本节不再讨论。中国的哲学思想又被称为国学思想,会在本章的第五节进行讨论,本节也不讨论,因此本节我们主要讨论西方哲学的一些观点。

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研究一切存在之间抽象的相互关系的学科。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在古代,哲学的研究范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凡是能给人以智慧、使人聪明的各种问题,都是哲学的研究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去,因此一般意义上来说,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宇宙间万物之间的关系、宇宙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规律等。

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因为其研究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兴趣而改变着。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

西方哲学的发展史

我们有时候讨论哲学的一些理论时,很多人不屑一顾或觉得很正常,认为事情本来不就是这样子吗?其实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不明白很多的理论都是经过了很多的斗争,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才逐渐被接受认可的,历史上经过斗争已经淘汰了很多思想,而我们现在一般都是从比较正确的世界观和思想开始了解的,所以觉得很平常。我们这里简单讲一下西方哲学的发展史。

西方哲学迄今为止大约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哲学几个阶段,以下内容基本都摘自百度百科,只是进行了一些思想上的罗列,大家简单了解即可。

古希腊罗马哲学大约始于公元前七世纪,哲学家们重视宇宙本原的研究,由于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形成了很多的学派。有的以水、无限定、气做为世界本原,有的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符合规律的燃烧和熄灭的火,有的把数视为事物的原型,认为凡物皆数,有的把世界归之为虚幻的假相,认为唯一真实的东西是“存在”,“存在”是单一、有限、不变、不可分割的,有的提出了“四元素”(水、火、土、气)、“种子”、“原子”等概念。公元前五世纪,哲学研究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人。有人认为一切都同样真,是非善恶是相对人的感觉而言的,有人认为一切都同样假,苏格拉底认为存在着客观真理,认识真理也是可能的,真正的知识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各种道德的普遍定义,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公元前四世纪,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的、可感知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在它之外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实的理念世界。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以个别事物为对象的感觉不可能是真正知识的源泉,而真知是不朽灵魂对理念的“回忆”。而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称之为“形式”,认为“形式”不能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内。具体事物是由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构成的。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他还提出一个事物最后的目的、运动最终的原因“第一推动者”,认为它是一个没有质料的形式。

中世纪天主教在世俗生活和精神方面都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的作用成了为神学做理性的解释,讨论的重点是关于普遍与个别的关系问题。有人认为普遍的整体是最真实的,神就是总体,它创造一切,包罗一切,又超越一切。神与万物不同,万物是神的部分,神又在万物之中。后来又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两个派别。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于普遍,普遍只不过是名称,“共相”并不存在。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否认了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只承认分别存在的圣父、圣子及圣灵。而实在论认为,真实存在的是“共相”,不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有一个“无始无终的真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先。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承认普遍的教会实在,认为个别的教会是从属的;承认基督教的普遍教义实在,认为个别人的信仰是从属的;承认原罪实在,认为个别人的罪恶是从属的;承认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实在,认为三位分离的神是从属的等等。

15世纪至17世纪初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是人和自然,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思潮。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反对灵魂不朽之说和禁欲主义。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一般都主张用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代替经院哲学的推演方法。有人认为物质是永恒的,热和冷的对立作用是物质运动的原因。有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即是神,它由单子构成。单子是物质和精神、质料和形式的统一体。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中不少人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科学研究往往与魔术、炼金术、占星术混在一起,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带上了不少想象和虚构的成分。

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哲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方面,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后天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认识的来源,感觉是可靠的。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能动的、多样的,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知识就是力量;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观念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迹的产物。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觉经验不可靠。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思维及广延是统一的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个别事物是实体的变形,只有通过理性把握了唯一的实体,才能认识个别事物。唯心主义唯理论认为,只有在一个完全清楚明白无可怀疑的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理性认识能力进行清楚明白、准确无误的推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认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天赋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公理也是人生固有的、天赋的。除了承认精神实体独立存在外,还承认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并把这两个相对的独立的实体统一于一个绝对的实体“上帝”;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但起初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存在于人们心中,须经加工才真正显现出来。唯心主义经验论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上除了感知的精神实体和被感知的知觉之外,什么也没有;真实存在的只有知觉,经验由知觉构成,知觉以外的东西都是不可知的。

从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起,西方近代哲学进入第三阶段,哲学史上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第一个走出德国古典哲学的人,而不是最后的代表。德国古典哲学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更是在哲学史占据着枢纽的位置,将传统形而上学推向顶峰的同时,黑格尔又是第一个对现代性展开批判的哲学家,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兴起奠定基础。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在这之后便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里暂不详述。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它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现代西方流行的哲学流派虽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属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与上述两大思潮密切相联系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从西方哲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上哲学思想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激烈的斗争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我们今天能有现在的哲学思想并不容易,这要感谢前辈们做出的努力。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即便是现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哲学思想,鱼龙混杂,还有很多历史上哲学思想的遗留痕迹,还在不断地影响着人类。而另一方面人类思想的进化史也从来不会停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谜题被解开,我们对于世界、整个宇宙会有更多的认识,现在看来是不可想象或不可证明的思想也不能完全绝对地否定,说不定将来某个现在看来的谬论被证明就是正确的了,就像原子的概念,很早之前就提出了,也是近代才被证明是正确的,而后来又被证明是部分正确,因为它不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

整个哲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斗争史,从这部斗争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最为关键的问题还是世界观的问题,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物质和意识谁是真正的存在?有没有万能的神的存在?因为世界观是一切的根源,世界观是总框架,就像是楼体的总设计图。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把握一个原则,我将之称为最小相信原则,即我们只相信科学技术已经证明的事物和原理。很多的思想中,认为世界不止一个,我们现在看到的、能感受到的世界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如佛教有六道轮回说,可以理解为有多个世界,有的神甚至有能力跳出六道轮回,那么就有更多个世界。不管怎样,我们人类能感受到的只有现在这一个世界,也没有任何科学技术能证明其它世界的存在,那么我们就相信只有一个世界。即便也许若干千年或若干万年以后被证明还有其它的世界,那就是世界观的扩张了,但至少现在我们相信只有这一个世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有的人宁愿相信虚无缥缈的事物也不相信这个真实的世界,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是人唯心的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就像法律上你如果没有证据就不会被支持一样。

通过科学知识,我们了解到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物质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更详细地了解世界,这里不再详述。但是,我要说的是,即便是现在,我们也没有真正完全地了解世界,我们现在的世界观也只是局限在现有的科学知识范围内。宇宙的起源到底是什么?宇宙有没有边际?如果有的话,边际之外又是什么?现在最为科学的是“宇宙大爆炸学说”,认为宇宙是起源于一个狭小的空间,而后某个时间点发生了大爆炸,从而形成了时间、空间和宇宙中的所有天体,而所有的观测都符合宇宙大爆炸的理论,但这一切都只是假说。如果假说成立的话,那么问题又很多了,大爆炸之前空间是否存在呢?如果不存在,那么在空间之外又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发生爆炸?爆炸中心点又在哪里呢?再例如,质子、中子、电子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它们又由什么构成的呢?这些问题谁都没有一个科学的回答,需要人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完善我们的世界观。也许若干千年、若干万年后人们的世界观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需要说明的是,物质与意识谁先谁后?谁决定谁?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说白了也是世界观的问题。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派别之一,它与唯物主义相对,在哲学问题的处理上主张精神、意识或理念是第一位的,物质是第二位的,即物质依赖于意识而存在。举个简单例子,桌子上放着一杯水,唯物主义者认为桌子和水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有的唯心主义则认为,桌子和水在那里是因为我的意识让它们出现在那里,如果没有我的意识,它们就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说有的?因为唯心主义的思想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五花八门,想象力更是天马行空,例如有的则认为是神让它们存在在那里等等。对于世界观的描述和理解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而仅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和描述世界,都可以看做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在思想领域的历史上占据了大部分时期的统治地位,直到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前都是如此,而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主义至今也不过不到两百年,但是唯心主义却几乎在瞬间倒台,这也足以证明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人们判断事物真伪能力的提高。

为什么会有唯心主义?为什么唯心主义盛行了几千年?除去科学知识不发达的因素外,人们考虑问题的习惯性思维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人思考问题的第一主体就是大脑中的意识,意识把自己排在第一位也是符合逻辑的,但是实际应用中却不一定符合事实。人们在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时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客观地看待事物和问题,这在现在也是很正常的,做事只顾自己不管他人感受的人不在少数,而这也是人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小孩子想要一个东西,而你不给他时,他就会哇哇大哭,这正是小孩子思想不成熟只顾自己感受的表现。其次,在宗教思想沦为了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之后,人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唯心思想,对人生的影响根深蒂固,在面对问题处理问题时容易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和约束,而难以跳出思想的束缚,所以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不伦不类的思想,他们承认物质的存在,但是在面对一些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时,他们会把这一切归结为神的存在,神在主导一切,其本质还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还将长期存在并继续发展。虽然我们认为唯心主义是不正确的,但是唯心主义还会长期存在并继续发展。首先,这是由人们的思维模式所决定的,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是人类的第一本能,而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则需要一定时间的引导和培养,人们的思维模式难以改变,所以难以消除唯心主义;其次,唯心主义的部分思想在精神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而唯物主义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例如因果报应论,所以唯心主义还会长期存在。

唯心主义的本质。一方面它代表着人类探索世界的成果,另一方面它逐渐沦为了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

唯心主义的批判与吸收。唯心主义通过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了不科学的世界观,从而使人类不能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类历史长期处于一种愚昧的状态,而且被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地位,其思想系统的封闭性限制了人们思维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人类思想文明的进步,更有很多人因为思想的问题而遭到迫害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这是其应该被批判的。我们是唯物主义的忠实拥护者,因为它帮我们建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完全地否定唯心主义的作用和历史功绩。首先,唯心主义是人类在探讨世界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思想产物,人类在摸索探讨的过程中走一些弯路很正常,必然会产生一些错误的东西,但是不管怎样,它都是人类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它代表了人类探讨世界的耕耘和收获,是历史上众位哲学家思想的结晶。其次,唯心主义的一些思想满足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例如因果报应论,人们期望看到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满足了人们生活上的精神需求,例如佛教中为善修行和基督教中礼拜的行为;满足了人们经历苦难生活后避世思想的精神需求,例如宗教中关于天堂、转世轮回、灵魂等思想或意识的美好描述,从精神意义上来说,减轻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而这正是唯物主义所欠缺的,怎样弥补唯心主义倒台后所带来的这方面的精神空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再次,唯心主义的发展也带动了其它学科的发展,例如天文学、生物学等。再次,唯心主义在伦理道德上的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唯心主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体系,带动了伦理道德的发展,人类更加注重人性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人类的影响意义深远。最后,唯心主义拓展了人们的思维,无论何时,哲学思想的进步与发展都需要思想上的拓展,这无关乎唯心与唯物,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五章 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