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文 河北沧州泊头市货车司机金德强, 4月5日途经唐山市丰润区超限检查站时,因北斗定位掉线,被处以扣车、罚款2000元。或因不能接受此罚款,金德强服农药自杀,最终抢救无效去世。当地回应称,已就此事展开调查。
金德强自杀事件引发社会关注,而“北斗定位”这一普通人相对陌生的科技产品也成为大众关注焦点。“北斗定位”是企业开发的、类似于盒子的一种设备,它会安装手机卡以传输网络信号,记录司机的驾驶活动。媒体报道称,此类市场服务企业多达数千家之多。
业内人士也指出,人为因素或技术设备因素两方面都可能会导致掉线。金德强的货车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还有待于后续调查结果。
无论如何,司机金德强自杀事件不能被视为简单个案。毕竟,与他一样从事货车司机工作的同行,据称全国有3000万人。如此庞大的就业群体,在谋生的同时也支撑起中国物流业的半壁江山。“北斗定位”恰恰是针对货车司机日常行驶所推行的管理举措,也即通过技术手段,方便有关部门掌握货车及司机的行驶状况,防止其疲劳驾驶等问题出现,从而形成对司机自身权益与公共安全的双向保障。
然而,金德强因“北斗定位掉线”而被罚以2000元,疑似成为悲剧发生的导火索。从网上不少货车司机的反馈来看,很多都遇到过“北斗定位掉线”的问题。这就说明,“北斗定位”在实际运行中因各种影响而出现掉线的概率客观存在。
诚然,一项技术的实验室数据与实际运行数据之间出现偏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货车长途运输所面临的各类情况更加复杂,要求“北斗定位”百分百不掉线是苛求。
然而,如何面对会出现BUG(缺陷)的某项新技术,则考验着相关管理方和产品服务方。对于研发或售卖“北斗定位”产品的企业而言,货车司机就是其客户。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性能,根据客户所反馈的实际运行效果加以完善迭代,是企业应有的服务标准。
同样,作为管理部门也应对市面上的“北斗定位”产品进行常态化质量管理,一方面要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另一方面则要对其产品使用过程中出现掉线的情况,有更加全面的调查分析,而不是简单归因于使用者即司机的单方面责任。
不仅是“北斗定位”,当下社会普遍运用的各类新科技产品都面临同样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企业推出各项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产品和服务,为社会带来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等益处。然而,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以及部分企业快速研制推广过程中追求“先上线、后完善”的成本最小化逻辑,让产品发生无法预见的技术BUG,也是常态。
此外,如果没有同步的系统化管理,很容易让科技产品陷入“不可控”的境地,形成双刃剑效应。无论是人脸识别、大数据、卫星定位等涉及的隐私泄露,还是移动支付、网贷所带来的资金安全及超支风险,都已经反映了这一点。
“北斗定位”运用了地理位置定位、数据实时传输等一系列新科技,出发点是为了推动货车运输行业规范化发展,也为司机提供人身安全等服务。但如果研发企业方和管理部门忽视了新技术的缺陷,并且没有提供对应的风控模式,就会放大风险乃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这也就是近年来业界及社会所强调的“科技向善”。“科技向善”就是要将技术研发与使用必须符合法律、人文伦理尤其是民众根本权益作为价值标尺。按照这一标准,如果“北斗定位”研发企业只看到定位的准确率有多高,却忽视了看似微小的掉线率背后,给当事司机带来的各种麻烦;管理部门获得了定位所带来的管理便利,却没有顾及货车司机因设备失灵后产生的责任界定模糊地带;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北斗定位”没能体现“科技向善”原则。
让科技成为3000万“金德强”的帮手而非负累,理应成为“北斗定位”研发企业和管理部门的共同责任。“北斗定位”要加速技术层面的不断完善,管理部门推动以服务为本,而不是简单地搞“罚款经济”和“一刀切管理”。这关乎3000万“金德强”的切身权益,更决定着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定位及边界。
(作者系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