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古诗词典故4

雅集:古诗词典故4_第1张图片
雅集:古诗词典故4
近年来,古典诗词已成为读者大众最喜欢的国粹之一。优秀的文化需要传承,而传承首先需要深入准确地理解和鉴赏。古诗词里的典故,为理解鉴赏诗词设置了一道古代文化的关卡,典故涉及的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诸多领域,许多典故还被后世正用或反用,引用或化用。为了让热爱古典诗词的诸君包括高考备考学子,更准确深入地理解典故本身及其在古诗词中的意义和作用,耗时费力,整理编校,与诸位分享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前言
雅集:古诗词典故4

【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鸡黍】《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 楚人献黿于郑灵公 。公子宋 (字子公 )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 ,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食大夫黿,召 子公 而弗与也。 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本谓用手指蘸鼎中黿羹,后用为典故。①泛指品尝某种食品。 唐·白居易 《答皇甫十郎中秋深酒熟见忆》诗:“未暇倾巾漉,还应染指尝。” 清·金人瑞 《道树遣人送酱醋各一器》诗:“馋子背人先染指,老妻报我只攒眉。”②比喻分取利益。多指分取非分利益。明·陶宗仪 《辍耕录·论秦蜀》:“夫鼎足之説,始於蒯通 。然通之説, 韩信以此,犹有汉之一足。当三国时而为是说,则献帝无复染指之望矣。” 清 无名氏 《亡国恨·协约》:“这三韩一块土, 俄人久欲染指。” 孙中山 《党员须宣传革命主义》:“ 广西一切幸福权利,祇陆荣廷一人享之,一家享之,一派享之, 广西同胞不能丝毫染指。”③比喻参与做某种事情。宋·苏轼 《次韵水宫》:“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丹青偶为戏,染指初尝黿。” 明 薛冈 《天爵堂笔馀》:“七言律法度贵严,纪律贵整,音调贵响,不易染指。” 清·钱谦益 《〈梅村先生诗集〉序》:“余老归空门,不復染指声律。” 朱自清 《〈背影〉序》:“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雅集:古诗词典故4_第2张图片
雅集:古诗词典故4

【掣肘】典出《吕氏春秋·具备》:“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此事又见汉.刘向《诗序.杂事》。宓子贱,名叫宓不齐。是孔子的学生,据说他为政很有办法。这里用“从旁掣肘,不得善书”为喻,婉转地讽谕鲁君,不要随意听信谗佞之臣,对他的政务进行干涉。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后常以“掣肘”的典故比喻使人做事从旁留难牵制。

【方寸】典出《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楼。”《淮南子·说山训》:“视方寸於牛,不知其大於羊;总视其体,乃知其大相去之远。”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有山蜘蛛垂丝如疋布,将及旻,旻引弓射杀之,大如车轮。因断其丝数尺,收之。部下有金创者,剪方寸贴之,血立止也。”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五:“《吴书》亦云,‘方围四寸’,则知秦玺方寸耳。”唐·刘知几《史通·自叙》:“始知流俗之士,难与之言。凡有异同,蓄诸方寸。”《魏书·董绍传》:“老母在洛,无复方寸,既奉恩贷,实若更生。”唐·刘商《胡笳十八拍》:“遂令边雁转怕人,绝域何由达方寸?”元·张可久《朝天子·春思》曲:“泪粉涕痕,伤春方寸,飘零寄此身。”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四回:“伍员对曰:‘臣非以大王为不足也。臣闻:疏不间亲,远不间近。臣岂敢以羁旅之身,居吴国谋臣之上乎?况臣大仇未报,方寸摇摇,自不知谋,安能谋国?’”清·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章:“你千万不要再存糊涂念头,乱我方寸。”方寸即指人的心。

【捉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雅集:古诗词典故4_第3张图片
雅集:古诗词典故4

【下榻】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当时豫章郡 ( 今南昌市) 有个太守 叫陈蕃,为官清廉且重视贤才,他平时是不接待宾客、不参加应酬的。可是,只有一个很穷但又很有骨气、不肯做官的徐稚来访,他才热情接待见晤,并且留宿,徐稚一告辞,他便将徐稚睡过的床吊起来; 如下次徐稚再来,他便将床放下来留徐稚过夜。后人便称陈蕃这种举动为 “下榻”。 “下榻”一语便有了对贤者、贵客的尊重之义,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春秋】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龄、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梨园】典出唐·白居易《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梨园弟子,泛指戏班或演戏之所。宋·欧阳澈《玉楼春》词:“兴来笑把朱弦促,切切含情声断续。曲中依约断人肠,除却梨园无此曲。”也借指戏曲演员。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以作零出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无怪乎有识梨园望之而却走也。”

雅集:古诗词典故4_第4张图片
雅集:古诗词典故4

你可能感兴趣的:(雅集:古诗词典故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