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摄影的小伙伴,普遍有一个感觉:一开始进步很快,似乎很容易上台阶,但很快就原地徘徊。
俺曾问一个对摄影痴迷的小姐姐,还玩摄影不?没想到她说:不玩了,拍来拍去就整个明信片似的。原来入门后遇到瓶颈,从自我感觉良好,进入“都差不多”的胡同里了。
现在手机像素越来越高,大多情况下,可以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但毕竟手机上的镜头,与顶尖的德系、专业的日系镜头,就解像度和拍摄画面的质感而言,不是在一条街上的。
当然摄影更重要的是:
构图!
如果你要问:构图的精髓,是什么?
摄影构图技巧,之类的书不少,俺推荐最经典的:克莱门茨、罗森菲尔德著的<摄影构图学>
总结成一句话:
构图:是谓“混乱中找秩序”。核心是摄影师想表现什么,是震撼人心的风光画面,还是小姐姐侬漂亮的容颜?
这个面面挺了不起,风光大片+绝世容颜。而且小脸儿处于画面的“趣味中心”,清晰度也相当好。无疑这张照片是相当成功的。
不过,给你留下的印象如何?深刻吗?
是不是像个明信片?
如果让俺的小剪刀剪一下子?
这个画面,是不是你脑海里“绝世容颜的小姐姐”印象会深刻很多?
如果把背景虚化,如何?(手机软件整的,与大光圈拍摄不同)
是不是梦里也会出现这个小姐姐的影子?
这个就是“感染力”
“人像模式”,说透了就是大光圈,景深比较浅,背景虚化,突出主题!
这就是构图的精髓:你想表现什么?
是不是又来了,一张明信片!
剪辑一下试试:
元芳,你怎么看?
再看下一张
剪辑一下
这张照片,原图初看挺好,风光旖旎,小姐姐美丽。一张明信片!
细看:画面正中的“山水分隔横线”,对画面的伤害比较大,而且还是在接近眼睛的地方;放射状的云彩会吸引你的视线。裁剪后这个横线淡化了不少,似乎离眼睛远了些。
拍摄时,往往被整个画面吸引,急着按快门。到了后期制作时才发现问题。所以全画幅单反的照片,在后期,裁剪的余地比较大,可以进行所谓“二次创作”。
拍摄中风光会吸引摄影师的视线,同样也会吸引读者的视线。
如果你想表现的是风光,那么你就要避免人物的正脸出现在近景,占据画面的“趣味中心”。可以把人物放进画面,但最好影像比例尽量小一些,背影会影响更小。
这个画面,主要表现了:
“逺处黄山云霞,
古村老树人家”。
好美啊!美景对人物的吸引。
主题鲜明,动静结合,有内涵。所以照片都应该有主题,有“名字”。
如果这二个人物不是走动的背影,而是正面对着镜头的二张大脸加上剪刀手poss,味道就全变了。变成“到此一游”!
另外,道路的斜线,还有前面海景照片小姐姐斜着的大长腿儿,都说明曲线在画面中的价值,会引导读者的视线读下去。而不是看一眼就沒吸引力了。
下面二张照片,是表明适当避免“对称”。
画面需要平衡,但大多情况下不要对称。
下图,类似的画面,“对称”更有感染力。
构图的视角很重要。一般摄影师蹲下拍摄的原因是站着取景取不下,主动下蹲仰拍会放大目标的高大雄伟,更有感染力。上图意大利教堂如此,下图的梵蒂冈大教堂更是如此。(梵蒂冈大教堂参观时人非常多,进大门时一闪而过,不让你停留,我是充分准备,进门的一刹那镜头朝上按到一张照片)可比站在远处广场上拍的牛多了。
下面这张十年前拍的宏村晚霞
上面提到“趣味中心”概念。有的书上说成“视觉中心”,研究发现人的眼睛在观察一个画面或一张照片时,聚焦停留的点往往不是在画面米字格的正中交叉点,而是在画面九宫格的四个交叉点。里面也包含了黄金分割的原理。
如果把这个 0.618 黄金分割比例,再偏激放大一点,画面张力会更大,上图为了突出满天云霞,我把镜头上抬,压缩画面底部村落的比例,并降低曝光量,变成深色剪影,这就更加突出了天空的霞光,令人印象深刻。右下角的大树避免了天空与村庄的横向分割,画面成为一个整体。
下面几张小姐姐的写真,都是大光圈抢拍的:哈苏HV+美能达AF 200/2.8 APO
f 2.8, A-Mode
上面写真用的全画幅哈苏HV(索尼A99哈苏版)相机,&被称为“最有德味的日系镜头”三十多年前的美能达老镜头。
为什么老镜头拍摄的画面会很油润,质感非常好。这是因为顶级的镜头,使用最好的光学玻璃,经过镀膜,再经过数十年的时光氧化,相比新出厂镜头,表面会象美玉般莹润,犹如高古瓷器的宝光,而不是新瓷的贼光,成像就不一般了。当然太老的镜头,跟后面技术进步成熟期的镀膜镜头不能相提并论。
最后提一下夜景,现在ISO提高很简单,但如果有三角架,还是降低ISO延长曝光时间,拍出的画面质感好。
下面这张北海道津轻海峡-函馆夜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是尼康D40套机拍的,没有角架,就把相机搁栏杆上曝光长达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