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缺什么—外企篇(上)


大学生缺什么—外企篇(上)

  高群耀 殴特克公司全球副总裁

  叶 莺 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

  刘 浩 智联招聘CEO

  何国玉 中国人力资源网总裁兼CEO

  曹渊勇 吉百利公司大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经理

  主持人:好,谢谢各位。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经济频道的《对话》,每年到这个季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大学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而焦虑万分,另外一方面我们又常常听到企业和企业家都在说他们缺人才,究竟是什么使得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得到企业的青睐,这一个愿娶、一个愿嫁的供需双方为什么没有走到一块?他们中间的裂痕会有多大呢?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裂痕?

  我们在今天的《对话》节目当中,希望和大一起来关注。在今天的节目现场,我们请到来了两位嘉宾,他们应该说是有着双重身份。首先他们也经历了大学就业,应该说是我们这些大学生朋友的师哥和师姐。另外一方面他们现在的身份是雇主,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对话来解开萦绕在我们大学生和所有关注大学生命运的人们心头的这个难题。好了,下面就让我们用掌声请出我们今天《对话》的嘉宾柯达公司的全球副总裁叶莺女士和欧特克公司的全球副总裁高群耀先生,掌声欢迎两位。

  你好 你好,叶女士,你好高先生。非常高兴两位又一次来到我们《对话》的现场,两位都是《对话》的老朋友了,刚才我们现场观众朋友对你们的掌声特别特别热烈,我估计他们对你们也期待很久,其实我知道你们俩人也很熟对不对?

  高群耀:是的。

  主持人:你看,相视一笑就有那种默契了,叶女士对高先生的最初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在当时你们有工作接触的时候。

  叶莺:我觉得他很年轻,而且很有勇气,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叫海归。

  主持人:结果一个海归就出现在了自己的面前,潜台词是当时很年轻,现在不太年轻了。我们安慰一下。

  叶莺:我并没有这么说。

  主持人:您对当时第一次接触到叶女士的时候还有印象吗?

  高群耀:当然。

  叶莺:高总,小心点说话。

  主持人:那是1996年,刚刚回来工作不到一年左右的时间,那时候叶女士还是在美使馆做公使级参赞,她去拜访和了解在这个业务的环境的情况下也是沟通的时间,所以印象非常深,是一个领导者。

  主持人:今天大家对你们期待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我们今天要邀请两位和我们大家一块来关注大学生就业这样的一个话题,好,掌声欢迎两位就坐。刚才在节目的一开始,我特别介绍了我们今天的两位嘉宾他们的双重身份,但是我发现在我说到他们第二个身份也就是雇主身份的时候,现场很多的眼睛突然间闪亮了起来,我想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朋友来说,他们可能更看重你们的雇主的身份,因为是雇主,就意味着可以给我们来提供很多的机会。有人做过一个比喻,说其实你们外企就像一个大口袋,今天我们大学毕业生进不去是不是这个口袋里面的人都满了你们的人才都已经不缺了所以我们才进不去。高先生是这样一个情形吗?

  高群耀:情况完全不同,正好相反,创业产业的资源是脑袋、是人才,这大概是中国和印度备受关注的其中的一个原因,因为那里的人多。现在我们的挑战是有用的人多,是我们一个挑战。

  主持人:所以依然在寻求有用的人才并不是像大家想像的,这个口袋当中已经不缺人了,叶女士,您的答案呢?

  叶莺:如果真是一个口袋的话,那这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口袋。

  主持人:真的,看来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21世纪最缺什么?缺人才,这句话在外企当中同样如此。但是我就觉得非常好奇,其实我们现在高校的扩招是连年在进行,据说今年全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会达到413万人,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有这么多可以挑选的人,可是他们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刘先生,我想让您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现在大学生他们的求职究竟有多难。

  刘浩:我们从工作当中,这也是有一些比较具体的例子能跟大家说,看看这个真是有多难。比如说我们在为一个比较大的一个跨国汽车企业,去年在校园在做招聘的过程当中,他们只招十个人,但是收到了四万封简历。

  主持人:十个人有四万封。

  刘浩:十个人有四万个人投简历呀,再举个例子,两年多以前,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做调查,大学毕业生对自己薪资的期望是大大地超过了当时我们在企业中所做调查他能够给到的一个初级职位的这个薪资的。

  主持人:这个落差会有多大呢?

  刘浩:比如说前两年你在调查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落差是2000跟4000的差别,是这样一种差别。但是我们现在再做这个调查,发现这个期望值跟企业实际能给出来的薪资基本上一样的,基本上一致的。所以说作为学生来说

  也是在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了这个市场的需求。

  主持人:在这么多的零零总总的企业当中现代的大学生他们最渴望去的企业有没有比较明确的分类?

  刘浩:应该说还是外企。

  主持人:外企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就意味着比如说高薪,或者说非常好的工作环境,一流的培训机会等等。所以才会像刘先生所说那么多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到外企去工作。比如说假设今天我们的欧特克公司和柯达公司在我们的现场要做一个招聘,我们来看看现场的大学生朋友当中有多少人愿意去这样的跨国公司,来,举手我们调查一下。大家看到举手的人非常多,两位了解不了解今年你们各自的公司收到了多少份这样的简历,叶女士 您有没有了解过这方面的情况?

  叶莺:我们平均每一个月收到的简历差不多六七封的样子,可是成功的比例并不像我们所预期和期望的那么高。

  主持人:那么你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选择这些希望到你们公司的人呢?

  叶莺:如果是一位经过我们的各方面的了解是一个很有责任感,同时很愿意把他要做的事情做好而又能够屈就于从最底层开始做起的话,这个孩子就可以成功。

  主持人:这个孩子我们就要定了。

  叶莺:要定了。

  主持人:大家在心里赶快盘算一下,我是不是属于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高先生,你们公司每年收到的简历

  我相信也非常多。

  高群耀:是的,在最近这一段时期我们在中国请来210位新的员工,如果是看这210位新的员工这些职务上来说有四万份入围的简历,他们经历了电话的面试,这个比例大概是六比一的比例。

  主持人:六比一的入选机率。

  高群耀:是的,然后从电话到我们下一步来所谓的面试这个过程,是一个五比一的比例,然后到从十个面试里面,有一位是入选的。所以大概是一比三百的这样一个比例。

  主持人:从刚才他们描述的这种现状当中,我感受到大多数的人还是没有如自己所愿进入到外企去工作,这也就是刚才两位嘉宾描述的这种错位。一方面是我们大学生朋友的求职若渴,一方面是雇主的求贤若渴。可是这样的两种期待就没有交织在一块,看来是他们在用人方面的标准会有一些分歧。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希望两位来给我们勾勒一下你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能够最后成为你们选择的在你们心目当中合格的人才?

  叶莺:我们认为在选择人的时候有三个很重要的条件,而这个当中顺序应该是德、智、才,另外在我们的选人的过程当中就是很多人他有很过的智慧他也有很多的理念可是他没有办法表达出来,就是英语的表达能力。

  主持人:所以如果在这方面如果有缺失的话,肯定在这个职位的选择过程当中就没有那么充分的机会了。

  叶莺:我不知道高总同不同意,是不是我们有很多的工作都是必须要跟总部沟通的是吗?您的情形也是一样吧?

  高群耀:也是这样,实际上非常像叶总所讲的这样我们希望聘用新的同学,他能把他的理想、兴趣、将来的成功和今天的具体的第一个就业这件事联系起来,有一个非常平常的学徒的心理要求这份工作,这是一个态度问题。这在这之后,我们在跟他整个面试过程当中想办法挖掘他内在的兴趣,其他的要求如语言的能力,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因为有了很强烈的语言和表达能力才能谈上跨文化,才能谈上管理,才能将来的领导力。所以最基本的部分是我们要求非常高的一个部分。

  主持人:两位嘉宾刚才寥寥几笔描绘出他们心目当中合格人选必须具备的一些要素,接下来我们在现场有两位年轻人,我们请两位来给我们做一个评判,看看他们究竟是不是符合刚才我们所画的合格人才的这种标准像。

  来,这两个年轻人不在现场在大屏幕上,来看一下。两位年轻人特别地风华正茂、激情四溢,现在我要郑重地向我们两位老总来推荐一下我们这两位希望去应聘的年轻人,当然了,两位可能比我都更了解他们,为了让我们现场的观众对这两位候选人能够多一些了解,现在麻烦你们替我来给他们作一下介绍。女生就由叶女士来做一下介绍吧。

  叶莺:她绝对是您公司需要的人才。

  主持人:真的。

  叶莺:因为她不但有梦想有激情,同时她也有实践做成事情的决心,所以如果您是一个有远见的领导,我希望您有这样的勇气来雇佣她。

  主持人:我现在必须得有这个勇气。

  叶莺:可是这样的才不好管的。

  主持人:又提了一个让我有点头疼的问题。

  主持人:旁边这个小伙子也挺帅,高先生您对他也很熟。

  高群耀:这个小伙至少目测是过了。

  主持人:目测是过了。

  高群耀:第一关我们可以跟他来电话沟通一下了,我觉得这个候选人可能有比较强的竞争力,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个在大学学习的过程当中从上大学开始才开始学英文,后来在学校里成为学生英文俱乐部的一个主管

  是学校里英文最优秀的一个学工科的学生。

  主持人:未来跟总部的沟通在语言上没有障碍了。

  高群耀:这是一个我们需要的结果,但是这个过程似乎对我们将来需要的员工很重要,因为很强的学习能力

  是我们需要的员工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我们认为,成功只代表过去,能力只说明今天,学习力代表着将来。

  主持人:这两个同学究竟是谁呢?我们翻开一下这个花名册,右边的这位漂亮的女同学,她的名字叫叶莺。旁边的这位潇洒的男同学他的名字叫高群耀,来,我们欢迎一下两位年轻人。看着当年的照片,如果说我向你们两位来推荐这样的一个年轻人你们现在能不能马上就拍板说,好,我要了。

  叶莺:不能,我也替高先生说了,不能。

  主持人:真的?

  叶莺:现在不能因为这两个人都不懂什么叫电脑,什么叫因特网,不能。

  主持人:高先生,您能不能马上拍板,我很期待您能马上拍板,我们就录用他好了。

  高群耀:我觉得有一定难度。有一定难度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因为今天的环境和那个时候的环境有非常大的不同,今天对人才的要求要超越于当年。

  主持人:是话说回来,您看到今天的两位已经坐在了我们今天的现场,他们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路,他们经历了什么,我们也想听一听两位的这些心得。高先生,我在看你的一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你对自己的成长经历

  多次用了幸运这两个字。您能不能给我们来讲述一个,在你的历练过程当中特别幸运的一次。

  高群耀:我觉得我在94年决定从美国回到中国来的时候,叶女士讲到最早的海归,那时候好像是一个异类。

  大家都朝另外一个方向走的时候,我是不多的一个会决定回到这边来,这个决定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一个决定。我记得我在欧特克,在洛杉矶受聘的时候,当时他只问了一句话,他说您对中国我们的业务有承诺吗?

  我说95年1月1号我搬到北京去,这句话当时屋里面就没有任何声音了,后来一位副总裁,晚上请我出去吃饭

  连续问了三次,你说的话是我们理解的意思吗?问到你的车子孩子房子怎么来做等等的理解。

  主持人:他们觉得很意外。

  高群耀:会觉得非常意外,大概就这几句话我得到这份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承诺,给了我今天事业一个发展机会这是一种运气。

  主持人:在叶女士的职业生涯当中我们也看到过许多次的这种漂亮的转身在大学阶段,您就已经在一些媒体来担任记者了,后来在美国政府工作。最终我们看到在柯达这个舞台上一个漂亮的亮相。这么多次的这个职业转身过程当中,有哪一次你觉得对你挑战挺大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