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宋江被毒杀时,在北宋朝廷中有三位手握重兵的梁山好汉。分别是“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美髯公”朱仝,这三位在招安之后,都算得上手握兵权。
但是宋江被蔡京、高俅等人毒杀后,他们都没有起兵为宋江报仇,或者奔走串联,为宋江的死鸣冤呼喊。
在水泊梁山上,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兄弟情义,在这个时候不值一文吗?恐怕还真是,对他们三个来说,与宋江的情义真不值什么钱啊!
看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关胜、朱仝、呼延灼三人与宋江等人关系如何,因为什么上得梁山,是否真有过命之交。
第二,作为《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手拿笔杆的人物创作者,他的价值观,决定了水浒人物的最终结局。
“逼”上梁山的关胜、呼延灼、朱仝三人
我们现在都说,水泊梁山上的一百单八将是被逼上梁山的,是被贪官污吏和奸诈豪强逼上梁山,被迫与朝廷为敌。
但梁山上的不少人却也不是心甘情愿走上梁山的。其中朱仝、呼延灼、关胜这三位就是被“逼”上梁山的,他们不是被朝廷官员陷害的,而是被梁山众人逼着入伙的。
朱仝和呼延灼、关胜还不同,朱仝完全是被梁山众人陷害,而不得不落草为寇的。其实朱仝在上梁山之前,跟晁盖、宋江等人的关系都很好,也是一位极仗义的好同志。
晁盖等人劫取生辰纲之后,被官府知晓,派朱仝和雷横抓捕晁盖等人,朱仝放走了晁盖。宋江杀死阎婆惜之后,朱仝抓捕宋江时,也没有抓宋江,反而劝说宋江远走避祸。
可以说朱仝在郓城县做官吏的时候,是极为仗义的,而且对晁盖、宋江等人也算是仁至义尽了。但是后来,晁盖等人对朱仝就不是那么仗义了。
朱仝因私自放走雷横,被发配沧州牢城,朱仝到达沧州后,得到沧州知府的赏识,让朱仝负责照顾他的儿子小衙内。结果在盂兰盆节的时候,朱仝带着小衙内上街看放河灯。
遇上下山的雷横,朱仝被雷横拉到吴用跟前,邀请他一起上梁山,朱仝拒绝了。没想到等他返回的时候,小衙内进入被李逵杀死了,朱仝走投无路,经众人相劝,只得上了梁山。
呼延灼和关胜的情况就比较类似了,他们都是被朝廷派出围剿梁山匪患的,结果因为各种原因兵败被擒,经过宋江劝说,委身于水泊梁山了。
呼延灼是北宋开国名将呼延赞之后,原本是汝宁郡都统制,被高俅推荐,率军讨伐梁山。呼延灼以连环马大胜宋江,不久梁山请来了“金枪手”徐宁,大败呼延灼的连环马。
呼延灼逃亡青州准备卷土重来,结果被青州知府慕容彦达请呼延灼剿灭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的贼寇,山贼请来了梁山的宋江,呼延灼被吴用用计生擒,经宋江劝说后,最终归顺梁山。
关胜的情况与呼延灼大同小异,他是关羽的后世子孙,在宋江率领梁山人马攻打大名府的时候,经宣赞举荐,获得蔡京的认可,派遣关胜率军攻打梁山。
关胜在梁山打败张顺和阮氏三雄后,宋江率领主力从大名府撤军,回援梁山。宋江用呼延灼诈降的计策,引诱关胜劫寨,以致于官军兵败,关胜不得不投降梁山。
梁山接受招安,对抗辽国、扫平方腊后,朱仝被授为武节将军、保定府都统制。呼延灼被授御营兵马指挥使,后成为“中兴四将”之一刘光世的部下,曾击败金兀术,在淮西阵亡。
关胜被授为武节将军、大名府正兵马总管。三人在平定方腊后,都成坐镇一郡,手握重兵的人物,在宋江被毒杀时,都没有为宋江报仇或者仗义执言。
恐怕是他们在上梁山的时候,也是被形势所迫,不得不投靠梁山,接受朝廷招安后,才算是找到了真正的归宿。自然不会再为了一个曾经伤害自己的人多说什么,以免糟蹋了自己的前程。
其实施耐德在塑造这三个人物的时候,也就表明他们不可能跟梁山一帮人是一条心,一个是“忠义化身”关羽的后人,一个是“美髯公”形象酷似关羽,最后一个是北宋名将之后。
从各方面都在展示他们是忠贞不事二主的形象,即使是临时委身,也不会有太多真心实意,就像关羽暂时栖身在曹操手下一样。他们终究是会效忠于他本来就属于的宋朝官军阵营的,他们从来就不是真心属于梁山的!
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施耐德,他的价值观也决定了水浒人物的结局
作为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文人,施耐庵所代表的阶层,是一个极其矛盾的群体。他们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教育,对当时蒙元朝廷尚且抱有天真的幻想。
因此像施耐庵、刘伯温、宋濂这样的一代大儒,都曾参加过元朝的科举,高中进士,施耐庵和刘伯温还是同榜进士。也在蒙元朝廷当过官,后来因为不满元朝官场而辞官归隐了。
同时作为汉人的一份子,他们对入侵中原的异族,也有来自骨子里的厌恶和痛恨。所以他在创作的《水浒传》中描写,梁山好汉征伐辽国的时候,全胜而归,几乎没有什么损失。但真实故事是,宋军完全被辽军吊打,全军覆没。
而作为地主阶级的文人士子,他们对草根出身的农民起义却也有着深深的排斥,所以他要安排宋江一心渴望这被朝廷招安的戏码。
但同样作为汉人的一份子,对农民起义军之间的相互残杀,更加是痛心疾首,因此他把梁山一百单八将,在南征方腊的时候,大部分都给写死了,表明自己不愿看到自相残杀的斗争。
这样的充满矛盾的心理表述,其实也符合当时施耐庵的处境,他辞官归隐后,被张士诚请去做军师。后来因为张士诚要接受元朝的招安,劝说无果后,带领家人和门人罗贯中,离开张士诚,安心创作水浒去了。
对于施耐庵为什么不安排梁山好汉给宋江报仇,甚至把跟宋江义气深重的好汉都写死了。这要考虑北宋当时的局势,和施耐庵当时所处的时代大环境。
作为后人,施耐庵是清楚,北宋当时是面临着金兵南下的社会极大的动荡,朝廷和整个汉人都需要拼死效力的忠臣良将,这是民族大义的问题,不能因为个人仇怨和得失,做无谓的内耗。
同样,施耐庵生活的当时,他同样面临着朱元璋逐渐统一南方,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这对于大江南北的汉族儿女,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一个消息,数百年的屈辱即将洗刷。在这个时候,还有什么理由计较个人的得失,旧主在民族大义面前,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