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苏东坡传》是由一代幽默大师,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林语堂著作的。
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在他65年的人生中,一共创作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散文,书法绘画不计其数。
他除了是文学艺术领域的全才外,还是士林领袖,一代贤师,门下有“苏门四学士”这样的高徒;他还是一个不畏强权,直言敢谏的政治家,一个美食家、养生专家、佛教徒……,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北宋的全民偶像。
2
苏轼和弟弟苏辙是从小一块长大的、关系最为亲密的血亲及朋友。不管此后的一生当中,如何顺逆荣枯,兄弟二人的手足之情,总是苏轼创作的灵感源泉。
苏轼在25岁那年(1061)去陕西凤翔做官,苏辙为了陪伴父亲,选择留在京城。
这是兄弟俩人生中第一次分开,他有些感慨,写了一首诗,赠与兄长,其中有一句:“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后来回了一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包括我们熟悉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是苏轼在就任密州期间,由于七年没有见过弟弟,而在中秋佳节之际写下的怀念之作。
苏轼曾经对弟弟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被称为“百姓之友”的苏轼,和尚道士,贩夫走卒,歌妓名伶,没有他不能聊的人,他的性情就是这样旷达豪放。
3
据史料记载,苏轼十岁时就能写出奇绝的诗,甚至让老师自惭形秽。十一岁时,他开始正式接受“科举教育”。
苏轼到了弱冠之年,开始准备进京赶考。于是在进京赶考之前,十八岁那年,娶了结发之妻——王弗。
苏轼形容自己的发妻,用的词是“敏而静”,即聪明但不聒噪。王弗刚嫁给苏轼时,从没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苏轼每当读书时她都陪伴在侧,苏轼偶有遗忘,她就会从旁提醒。苏轼很惊讶,问她其它书,她都低调地说:略懂。更难得的是,王弗还能起到魏征般“以人为镜”的劝谏作用。
她15岁嫁给苏轼,26岁病逝,留下一个未成年的儿子。苏轼为此大为悲痛,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写道:“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
在妻子死后的十周年,苏轼又写下了那首堪称千古绝唱的悼亡词,即《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4
苏轼和苏辙殿试那年,适逢欧阳修发起的古文改革运动,华丽之文全遭摒弃,而苏家兄弟的文章都以优等得中。尤其是苏轼写的《论为政的宽与简》文章,更是被欧阳修赞誉数日。
但科举考试采取盲审制度,就是所有考生写出的文章,另由人抄写,怕考官认出笔记。苏轼的文风让欧阳修误以为这是他的朋友,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写的。
为了避免被别人戳脊梁骨,欧阳修忍痛把这篇深度好文判为第二名,于是苏轼就这么考了个第二名,原本是可以夺得第一名的。
那年,苏轼二十岁。
5
苏轼在朝廷中的为官之路波折不断,但在地方上就可以说是,得心应手、政绩斐然。他曾先后在密州、徐州、湖州、杭州、扬州、定州等地担任过太守,做地方长官共有十几年,一直是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的“青天”。
苏轼为什么如此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呢?这与他在地方的作为是分不开的,他办了很多关系民生的实事,比如赈灾救饥民;为了对抗瘟疫,还开设了公立医院等等;更别说他还会写诗、作词、绘画了。
我们熟悉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还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等脍炙人口的诗词,都是在此期间创作的。
苏轼一生嫉恶如仇,一遇不平事,必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但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神宗元丰二年(1079),经常“写诗吐槽”的苏轼终于出事了。
元丰二年七月十八日,苏轼被官家逮捕,并于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还好朝中尚有正直之臣,为苏轼鸣不平,甚至已经退休在家的王安石也上书劝谏,这才让他躲过一劫。数月之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一个没有实权的犯官。
6
公元1101年,徽宗继位,大赦天下,因此在被流放到海南岛三年之后,六十五岁的苏轼终于可以回到中原。
那年五月,北返途中,路经金山的龙游寺,这个寺庙里挂着他早年的画像。苏轼看到“曾经的自己”,颇有感慨,写了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黄州、惠州与儋州的三次贬谪,基本上贯穿了苏轼的整个中晚年。用一句话来说,苏轼的晚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7
苏轼在黄州,因为是个闲职,他正好有机会阅读了大量的佛经。他还将佛经上的内容与自己读过的儒家经典结合起来。
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还有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等,都是在此期间创作的。
8
黄州的生活,也把苏轼培养成了一位“美食家”,后人熟悉的东坡肉,也是在此期间创造出来的“特色菜”,他甚至为此写过一篇《猪肉颂》。
在黄州时,苏东坡也参与过慈善事业。当年他所住的地区,有溺死新生婴儿的野蛮习俗,只要养不起的人家,就会这么做。这令他十分痛心。
他给当地的太守写信,痛贬杀婴之恶,还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富人们捐款,让寺庙的和尚主管账目,帮助贫苦的人家养活婴儿。
9
苏东坡是史料记载被贬往岭南的第一位官员,那里是亚热带,很多事物都让东坡感到新奇,比如甘蔗、荔枝、香蕉等等作物。
从那句有名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食荔枝》)里,我们也能看出,苏轼很会为生活找乐子。
苏东坡在六十一岁的时候,被贬到了海南岛的儋州。当时的海南岛,自然条件比惠州还要恶劣。于是已过花甲的苏轼,跨越大海,走上了离故国更加遥远的路。
海南的夏天极其潮湿气闷,冬天雾气很重,阴雨连绵,一切东西无不发霉,实在不适合老人生活。
苏轼的新病旧疾频频发作,但当地又没有什么像样的医生,因为当地的居民仍然相信“巫医之术”,在患病时会请术士宰牛焚香祷告作为治疗。
于是他开始自己研究中医,到乡野采药,也会给当地的百姓治病。因此原本汉人和少数民族相处不快的局面,在东坡到来后得到了很大缓解。
公元1100年,哲宗去世,他的弟弟宋徽宗即位。新的皇太后摄政,主张所有元祐老臣一律赦罪。
1101年,65岁的苏东坡,于北返时病倒在常州,此后再也没有站起来。
一代文豪,就此陨落。
齐帆齐第2期28天写作营(6)字数: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