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有思】从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六年级了,继续学习统计图。这两天正在学习扇形统计图,我发现学生的作业中,有一个是:观察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我浏览了一下学生的作业,有学生写一条,有写两条的,极个别人会写3条;多数学生写的都是陈述的数学信息:学习信息技术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

这样的信息肯定不是错的,但如果老写这样的信息,老是从这个角度观察信息,学生的思维过于肤浅。六年级读扇形统计图的信息,我们全班经过讨论,觉得可以写出四类信息。

陈述信息:如参加信息技术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5%;和的关系信息:参加信息技术的人数和参加美术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6%;差的关系信息:参加信息技术的人数比参加美术的人数多占总人数的16%;倍数关系信息:参加信息技术的人数是参加美术的人数的2倍。

这样的分类信息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理清了两个量间的关系信息基本类型;二是避免了学生浅层次的思考。

这段时间学习百分数,我发现,有的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特别强,很快就将百分数与分数的关系进行了关联。但有的学生却总在方法中迷失。如今天做一道最基本的出油率,我看到有三个学生都停下了笔,想了很久,不敢做。我问学生遇到了什么困难,又说不出来。学生有问题,有困惑,却说不出来,我已经遇到很多次了。以前是鼓励孩子继续说,现在更多时,请孩子再想想,然后请别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的转变,来自我自己的经历。我发现,在自己不懂一个知识的内部系统时,是提不出具体的问题的。因为哪里都不懂,无法将信息之间建立关联。这种现象,并不是不思考,而是无从思考。但是,会在别人的讲解中,逐渐理清一些思路,从而明白题目所讲的意思。也因此,我开始慢慢地接纳告知,开始并不一味的等待学生的答案。就像昨天的周教授指导课程,如果仅来自我们团队内部的思考,是很爱局限的。但经过周教授告知式的指导,我们都觉得提升很快。也更验证了,当一种方法用到极致的时候,这个方法本身就会有局限。很多时候,平衡就是最好的。不必过多纠结于其中某一种,该分享就分享,该出手就出手。

教无定法,慢慢感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课有思】从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