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动物驯化与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读书笔记 | 动物驯化与安娜·卡列尼娜原则_第1张图片

重读了《枪炮、病菌与钢铁》,讨论关于动物驯化的话题,做了一篇读书笔记。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写到:幸福的家庭总是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为了得到幸福,婚姻必须在很多不同方面都是成功是:两性的吸引、对金钱的共识、对孩子的管教、宗教信仰、七大姑八大姨和其他的重大问题,只要这其中某一方面出了分歧,可能会使得婚姻变得很糟。

如果把这个道理推广到动物驯化中,也同样适用。地球上的动物种类据说有150多万种,而我们驯化的却十分有限,畜禽按驯化时间和程度分为三类,即较早期驯化物种(24种)、较晚期驯化物种(16种)、近缘野生种(14种)。

在动物驯化的方面,我们也可以说,可驯化的动物都可驯化,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不可驯化

书中主要对14种大型哺乳动物进行讨论,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作“大型”和“驯化”。书中所说的大型哺乳动物,指的是体重能达到100磅(45 Kg)以上的不以肉食为主的哺乳动物,比如人们饲养的牛、羊、马是草食动物,猪、狗是杂食动物。

那么大型食肉动物可以吗?想想45 Kg以上的食肉动物,可能是豹子、老虎,一是惹不起,二是养不起。

还有驯化呢?东南亚很多人骑大象,蒙古的王公贵族饲养豹子作为宠物,这样算不算驯化?不算,因为这些大象、豹子都是从野生的小象、小豹子从野外捕捉来的,他们是被驯服的野生动物,而不会在人类驯养的环境种产生后代。

驯化的定义:使某种动物在圈养过程种通过有选择的交配,使其产生与野生祖先不同,便于人类饲养、控制繁殖,最终为人类所用。

(突然觉得这个定义有点残忍,让我想到了圣农鸡,从出生到走向餐桌,没有见过阳光和虫子)

还有“通过有选择的交配”,通过选择,狗都繁衍出不同的形态,比如说吉娃娃和高加索,真是体型差异巨大。最常见的牛、猪和绵阳在驯化中,体型变得更小了,让人们更容易控制,而豚鼠则变得更大了,金鱼变得更加艳丽,鸡鸭下的蛋更多了。

换而言之,驯化是把野生动物变成对人类更有用的东西。

来看看人类祖先所驯化的14种大型哺乳动物及年代:

读书笔记 | 动物驯化与安娜·卡列尼娜原则_第2张图片

从目前的考古证据种,以上的动物基本驯化在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2500年之间,那之后4500年以来,人类再也没有驯化过有重大意义的动物了。

从上表还可以看出来,大部分的动物都是在亚欧大陆上驯化的,因为亚欧大陆是最大的陆地板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从热带雨林、温带雨林、沙漠、沼泽和冻土,应有尽有,生态环境的千变万化,也提供了生物的多样性。比起美洲,亚欧大陆属于开局一把屠龙刀的节奏。

当然,从上表还可以看出来,非洲大陆上很少驯服的动物。可是今天,非洲大陆正是以动物多样性而闻名,去东非大草原看动物大迁徙也是我的梦想之一,一位肯尼亚的小伙伴跟我详细描述过动物迁徙还有那边的酒店环境,非常令人神往。

非洲有这么多的动物,为什么驯化的却那么少?是不是因为动物太多了,驯化它干啥,饿了出门猎捕一头,反正成百上千头,像早期东南亚人种水稻,人家是不用插秧的,撒下去就行,因为自然环境太优渥,犯不着累着自己。

答案并非如此,当亚欧大陆主要的5种驯化动物(绵羊、山羊、牛、猪、马)到达了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只要条件允许,很快呗本地居民接受了,同时,这些非洲牧民借此对狩猎采集的族群产生了巨大的优势,尤其是班图族的农民,很大程度向西非扩张,也因为引进了马,改变了战争的情况,成为了依赖骑兵的国家。

在此之前,非洲大地上那么多强壮的斑马,怎么没有人驯化斑马,然后骑上斑马去征服世界?

最后,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许多动物像斑马之类,不能呗人类的祖先驯化的原因?

01 | 日常食物

我们之前谈论过为什么驯化的动物都是草食、杂食的大型哺乳动物。养动物是需要成本的,如果牛喝的是奶,挤出来的是草,我们还会饲养它们吗?显然不会,这太不经济了。

这里还插播一个有趣的事情,阿兹特克人,前文说卡哈马卡之战,168名西班牙人大胜8万印加士兵,生擒了皇帝的故事之后,西班牙人又趁着一场天花的流行,大败了阿兹特克人。因为南美驯养的家畜太少了,所以阿兹特克人对病菌的抵抗能力很弱。那么,阿兹特克人主要是肉食来源是什么?是吃狗肉,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家畜,而他们驯养的狗吃的是蔬菜和食物下脚料。

基本上,吃的是草,生产的是肉,或者能帮助劳动生产,人们才会饲养这些动物

02 | 生长速度

之前写过一种格陵兰鲨,一年身长只能加1厘米,这长得也太慢了,还没来得及养到能吃,人类先饿死了。

大象看起来也不错,只吃草,肉还很多,但是大象长得慢,等他们繁殖小象要十几年,头发都等白了。

所以,你看养猪多好,一年左右就可以吃了,正好赶上年底做腊肠用。

03 | 圈养中如何繁殖后代

现在有好多动物,人类养不了,是因为它们在人类圈养的环境中狠难繁殖后代。

举个栗子,我喜欢吃的蒲烧鳗鱼,用鳗鲡做的,但是鳗鲡怎么在人工环境下繁殖后代,是个技术难题,成本很高,成活率很低,通常是捞鱼苗来养殖。不仅日本,国内也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其中居然还有集美大学也在默默研究,希望早日攻克,这样吃蒲烧鳗鱼更便宜。

再举个栗子,南美小羊驼是安第斯山脉的野骆驼,它的毛是兽毛里最轻最细的,古代印加人会把野生小羊驼赶到围栏里,剪了毛再放走。那为什么不直接养起来?因为小羊驼的求偶仪式非常复杂,圈养中无法实现,而且雄性小羊驼彼此水火不容,会打架斗殴。

04 | 性情凶猛

我小时候幻想过像射雕英雄传那样捡到一只受伤的小鹰,养大了,它能听我的话,好在始终也没有捡到。任何一种体型够大的哺乳动物都能杀人,包括猪,如果性情凶猛,可能人类会先阵亡。

比如河马,吃草,肉多,力气大,看起来挺理想的,但是它有4吨重,脾气很差,控制不了。河马是每年杀人最多的动物了,属于惹不起系列。

05 | 受惊程度

我首次知道动物会受惊吓而死,是在看鱼,老板提示我不能拍水箱,否则有些鱼会受惊而乱撞,最后鳞片脱落,感染而死。

新月沃地是人类最早定居的地方,这里有很多瞪羚,但是它们过于机警,速度飞快,抓不住,或者抓住之后太紧张很快就情绪崩溃的死掉了。

06 | 群居结构

几乎所有大型哺乳动物的野生祖先都具有群居的特点,这样它们可以关在一起养,一起带出去放牧。

它们还维持着优势等级,比如羊群中有头羊,马群中母马A支配母马B、C、D,B服从A,但可以指挥C和D。这样它们知晓自己在族群里的地位,本能跟随族群领袖,这样它们不会经常打架,还非常适合带出去放牧,很容易就驱赶在一起。

如果一个动物是独居的地盘性的动物,那就很难了。你很难看见一个人放牧一群猫,把它们带到大草原上还能集中管理的。

基于以上,所有千千万万种动物中,人类祖先最终只驯化少数的种类,“呗传唤者众,而呗选中者少”。



写在文章之后,瞎叨叨。

Q1:写一篇读书笔记花了差不多3小时左右(算上排版),有什么好处?

“输出倒逼输入”,学会一个概念,最好找个人从头到尾说一遍,想学某个技能,不妨找个案例去实操一遍。此外,我觉得记录读书里学到的偏门小知识,还挺愉快的。

Q2:动物驯化、粮食传播这些话题,对于生活有什么用?

嗯,没有什么特别用处。如果我有小盆友,也许将来会说给他听。其实人生在世,有很多无用之用,往往正是无用之事,会给你灵感与启发,类似王小波说的,人仅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

大家都说我写字是非常跳跃的,所以今天做读书笔记以前,居然写掰了个框架,也算是某种实践。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 | 动物驯化与安娜·卡列尼娜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