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总结就等于白忙活

前几天受到沉重打击!觉得是小case的一个产品设计,竟然完败!根本就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性能!查遍以前的数据,找不到可赖以设计的依据!

自己竟然没有能力进行准确的设计!

没想到会这样!自己在这个岗位已经10年了,做了海量的试验,跑了无数次现场,处理过大量的现场事故或故障,解决过各种稀奇古怪的生产问题,跟形形色色的客户交过锋(限于技术范畴,具体就是从技术角度说服客户,自己也从一个木讷的人,练得不需要准备就可以口若悬河地讲解)。

我总以为自己已经很牛了,总以为公司低估了自己。

但做为一个研发人员,真的开始设计产品时,竟然发现心中并没有设计的依据!

不得不好好反省一下了。

其实自己所从事的材料研发工作,大体框架,是很简单的。每个人所负责的材料体系范围非常窄,就这排除了很多干扰因素。仅需将变动的那几个或十几个因素的影响搞清楚,进行排列组合进行相应的性能设计即可。难点是因素之间是交叉影响的,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概率知识可知,这种组合是无穷无尽的,再加上试验误差很大(原料、成型方法和均匀性的波动难以控制),严重干扰了因素的影响作用,使现象变得复杂、可重现性差,要完全搞清楚是不可能的。而要想相对准确地设计,就要先将每个因素单独拿出来,使干扰因素降到最小,总结、提炼出因素的作用以及机理,并据之不断地进行预测、验证、修正,如此循环进行,对该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机理就会越来越清楚,这样就有了设计的依据。按此法将所有因素的作用和机理都搞清楚之后,就可以进行预测各种因素组合的性能,也就意味着具备了产品设计的能力。研发者之间的水平差距,即是设计的准确性。最次的,是无从设计,即没有设计的依据。

难道,自己是最次的?!

自己做了那么多的试验,参与解决过那么多的生产和应用问题,怎么会没有设计的依据呢?

我开始“观察”自己。

翻看了以前的试验记录,发现各种因素的试验几乎都做过,但却没有总结、提炼,没有搞清楚那些因素的作用和机理就放弃了。进行产品设计时,自己不清楚这些因素的作用和机理,就无法预测,自然没有能力进行设计!

还有生产和现场的问题解决,虽然解决过程当中,经历了许多猜想、预测和尝试,但不进行总结和提炼,就搞不清楚究竟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成功在哪,失败在哪!如果搞不清楚,即使成功,也是“蒙”的!不管经验有多么丰富,下次再遇到问题时,因没有任何两个问题是一模一样的,只能继续去花大量时间、精力去“蒙”,去“猜”!

不总结,就没有“结果”,即没有收获,而没有收获,就等于白干!

既然白干,1年、2年、5年、10年、20年,又有什么差别呢?不管速度有多慢,20年下来,行走的距离也是惊人,但如果原地踏步,即使100年也只是在原地打转!

对于自己的工作来说,假设在研究第一个因素时,搞清楚这种因素的影响趋势,影响大小,并搞清楚其影响机理,就掌控了这种因素,这个因素对于自己来说,就变成了“自己人”,一个可以驾驭的工具,一把利器!在研究第二个因素时,就可以利用已经掌控的第一个因素的成果,不但变得高效,而且会更深入。继而是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第n个因素!

但要掌控某一个因素,并不是仅仅做试验就够了,因无法排除的干扰影响,使试验的重现性非常差,不进行总结、提炼,就不可能从纷乱复杂的现象中抓到核心。因为只有进行总结、提炼后,才能从众多的幻象干扰中,梳理出几个“可能性”来,并进行验证性试验。这样反复进行,不断深入,最终才能“修成正果”!这时才掌控了这种因素。

只有总结,才能提炼出“金子”;不总结,将一无所获,空忙一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总结就等于白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