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三个阶段

从不重视“数据”,到重视“工作的量化”;
从重视“工作的量化”,到重视“工作量化完成的效率与细节”;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完成工作的方式”分为三类:

  1. 无数据量化阶段:随心所欲的工作,工作完成的怎么样,没有检查、反馈;
  2. 盲目的数据量化阶段:有目的的工作,把工作用数据量化进行划分,只重视量化的结果;
  3. 精细化数据量化阶段:重视每个量化数据的有效性、完成的效率,重视细节的优化;

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工作状态?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非常明确的理解了。

第一阶段:无数据量化阶段。

拿现在的工作来举例子:

每天谈几家店铺,谈的这些店铺是否有效、是否有意向洽谈到什么程度了等等,都没有做数据的统计。
再具体一点:早会说“今天我要洽谈8家,4家有效客户,2家意向”;但到了晚上,对于“今天洽谈了多少,几家有效,几家意向,谈的如何等”,都没有做复盘总结。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量化,随心所欲的工作、甚至漫无目的的工作。
这样会导致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1. 成长速度非常慢;
  2. 难以有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

  • 人都是有惰性的,没有量化的监督,难免会偷懒;而且没有量化的结果表示,很多人还会自以为自己很努力,其实是在打酱油。
  • 一天没完成,两天没完成,时间越久,跟别人的差距越大。而且距离自己的目标也越来越远。
第二阶段:盲目的数据量化阶段。
  1.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阶段?
    这是因为管理者意识到工作需要量化,并且(强制性)执行。因为如果管理者都没意识到这点,下面的员工是不会这么做的。
  2. 为什么叫“盲目”的数据量化阶段?
    因为只重视量化的数据,但却没有重视这个数据背后的有效性、效率等。

拿真实工作,来举个例子:

电商要求每个小伙伴,每天锁定8个资料。
盲目的量化,就是指:只是关注员工是否完成了这8个锁定。完成了,就是“非常棒”。
而第三个阶段“精细化量化”,则不止是追求是否完成了数字上的量化,更重要的是:这8个锁定,①有几个有效,是否可以提高有效率;②完成这8个锁定,花了多长时间,是否可以缩短时间?

盲目的量化,会使工作陷入一种“只追求数字结果,但却没有得到想要结果”的恶性循环。

这种循环是什么呢?
每天8个洽谈,4个有效洽谈,2个意向客户,有个数据在这里。
但是,至于8个洽谈谈的怎么样,4个有效客户是跟老板、还是店长洽谈的,谈了什么程度,意向如何、洽谈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对方有什么抗拒点、对方对什么有意向等等,都没有深究。可想而知,工作的有效性是非常低的,也很难有快速的成长与结果。

第三阶段,精细化量化阶段。

精细化量化,就是指不单纯追求数据的结果,更要追求数据的有效性、效率,不断复盘总结、改善细节,提高有效性,提高效率。
举个例子。

今天的工作目标锁定8个,完成了8个。> ok,在量化的结果上已经达到了目标,接下来我们就该反思:
①完成这8个锁定用了多长时间?
②这8个锁定里有几个是有效性高、意向度高(需求明显)?
③如何优化细节,可以让锁定时间缩短,让客户的有效率提高。
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所有的工作,都可以按照这种方式来进行复盘、总结。

再来一个其他的例子。

比如,我今天洽谈了一个美发店,进门看到前台怎么讲的,他怎么回应,这个环节做的如何,可否优化;见到负责人之后,我是如何破冰的,讲了什么,他怎么反应……就这样,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复盘。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的三个阶段)